爱乐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刘备很快就把自己的这个疑问,给问了出来。

韩成道:“此马马忠非彼马忠,江东和皇叔这里,各自有一个马忠。

江东那边的马忠是个武将。

皇叔这边的马忠原名叫做狐笃,后面又恢复了原性,呼做马忠。

属于文职。

可以带兵,但不是战将。”

刘备这才算是明白事情的弯弯绕。

同时,也将马忠的名字给郑重的记了下来……

“诸葛丞相的心意在北方。

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说法,要孟获心服口服。

直接来了个七擒孟获。

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

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大军便移到滇池,蜀军成功平定南中,至十二月回到成都……”

听了韩成的话后,刘备也忍不住开口道:“这马谡,也是一个有见识的。

回去后,备若遇到,必将重用!”

一边说,一边要动手将马谡的名字给记了下来。

这一幕,令的韩成,朱元璋等人心情有些难言说。

“皇叔,马谡之名就暂且不必记了。

主要这人身上的事儿,比较有些复杂。

再往后说说,皇叔就知道了。”

听到韩成这么说,刘备愣了一下。

他是真没想到,韩成会说出这话来。

明明这马谡看起来是真不错啊

不过,他也很听劝的,没把马谡的名字往上面写。

同时心里面有一些好奇,这马谡在后面究竟是干出来了什么事儿,才会让韩成韩先生说出这样的话来

莫非……也在后面背叛了自己这边

“对于诸葛丞相来说,打下南中容易,但是想要将那边给治理好,不出乱子却不容易。

当时有人还提议,诸葛丞相留下兵马,用来镇守南中。

不过丞相没有同意……

理由有三。

第一: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

第二: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

第三: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

最后,诸葛丞相平衡各条件,决定达至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

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

与孟获一起授与官职,笼络南人。

只有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命为牂柯太守,

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蜀汉亦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

分成为五部,号为无当飞军,非常勇猛……”

刘备迅速动笔将之记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已经比较习惯了用笔在纸张上写字。

同时,心里面也满是感慨。

不愧是孔明,能文能武,各方面的能力没得说!

韩成的这些讲述,自己这边都可以将之都记下来。

回去之后好好参考。

说不得今后,也可以用这些来治理南中。

随后,又忍不住有些叹气。

他明白孔明的难处。

孔明平定南中之后,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办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自己之前的夷陵之战败的实在太惨。

将自己这里的底蕴都给弄没了。

兵马严重不够。

在这种情况之下,孔明不得不采用这样的办法……

“诸葛丞相一直没有忘记,皇叔你兴复汉室的志向。

在皇叔去世之后,他用两年多的时间,飞快的修复和东吴的关系。

并恢复民生经济。

使益州安稳,然后又用一些时间,飞快的安定了南方之后。

马上就准备北伐,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

诸葛丞相觉得,可以趁此机会向曹魏那边进军了。

并在建兴五年,向刘禅上了出师表一文。

然后和赵云带兵入汉中。

令魏延作为丞相府司马,为接下来得的北伐做准备。

说到这里,不得不为皇叔说一下出师表。

毕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韩成在这里,将出师表给原原本本的背了出来,

死去的记忆在攻击着他……

毕竟这可是当年必背的。

刘备闻听出师表,一时之间格外的复杂。

眼眶都有一些湿润。

深刻明白了,为什么韩成会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了!

孔明的拳拳向汉之心,在这里面显露无遗!

在这出师表里,能够看到孔明对阿斗的墩墩教诲,就像是一个慈爱的长者。

又是忠心于大汉,致力于大汉三兴的忠臣……

他也能从中,看出孔明的压力。

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能够遇到孔明!

当真是自己最大的幸运!

也是大汉的幸运!

不仅是刘备,朱元璋的神色,也同样变得不一样。

忍不住在想,若是他这里也能有一个诸葛丞相该有多好

这等千古贤臣,谁不羡慕

原本的时候,他不是没有想过李善长是他的诸葛丞相。

但实事证明,李善长并不是。

各种事情做的特别过分。

各种飞扬跋扈,各种拉帮结派搞团体。

尤其是到了后来,越来越过分。

他哪里是诸葛丞相

分明就是想做司马懿!

“孔明……”

刘备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喊了一声。

剩下的话全部都堵在了心里,说不出来……

“建兴六年,诸葛丞相认为时机成熟,正式向魏国出兵。

魏延认为曹魏关中守将夏侯楙怯懦无谋,于是向诸葛丞相建议,由自己率领五千精兵,从褒中沿着秦岭往东行进。

到子午以北,奇袭关中。

就像当年的韩信一样,与诸葛丞相异道会师于潼关。

但诸葛丞相认为这样进军过于凶险,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

诸葛丞相,让赵云率领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据箕谷,佯攻魏国关中地区。

吸引魏国主力部队的注意力。

诸葛丞相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进军祁山。

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丞相率大军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

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丞相。

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顷刻间,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丞相,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

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

正当诸葛丞相率领汉军一路凯歌高唱,在陇右攻城拔寨之时。

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

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

张合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丞相。

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遣参军与金城太守率军反攻南安郡。

诸葛丞相知道张合乃是魏之名将,此番率军前来必定来取汉军咽喉之地街亭。

诸葛丞相正欲派将镇守街亭时,忽闻参军马谡请命。

要领一军,往汉军咽喉要道街亭把守。

诸葛丞相排除其他众将质疑,提拔马谡防备汉中。

马谡是诸葛丞相的心腹,当做弟子对待的那种。

诸葛丞相恐马谡有失、街亭失守,于是再三叮嘱。

将街亭对汉军的重要性和镇守街亭的部署告诉马谡。

并要求马谡到街亭后立刻描绘街亭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位置。

诸葛丞相又派大将王平,作为马谡的副将,协助马谡镇守街亭。

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丞相命令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应马谡。

又命魏延率领一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应马谡。

不出诸葛丞相所料,张合果然率领大军来取街亭。

可是马谡根本不遵循出兵前诸葛丞相安排的部署。

也不顾副将王平的劝说,执意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

不在当道险要之处下寨。

以致于被张合率将包围在山上。张合派人切断汉军水源。

汉军因为缺水而陷入内乱。

马谡弃军逃亡。

张合乘势进攻,汉军大败,街亭失守。

只有王平领着千人,鸣鼓自守。

而张合又疑汉军有伏兵,不作追击。

于是王平集合分散的军队,向诸葛丞相大军处撤退。

身处列柳城的高翔军队又被郭淮攻破。

魏延被张合堵在山谷之中,前进不得。

高翔与魏延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于是都各自退军……

同时,赵云在褒斜道也出兵不利,被曹真打退。

曹真随即率军北上,攻打投降蜀汉的安定郡……

街亭失守,蜀军丧失了全部有利形势。

诸葛丞相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对曹魏产生极大震动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砰的一声响,刘备狠狠的对着自己捶了一拳。

显得格外的气愤和遗憾!

这马谡,当真该死了!

有名无实!自大猖狂!

孔明潜心磨剑几年,刚一出鞘,便已锋芒惊天下!

眼看着是大好局面就要形成。

结果,却被马谡这等狗东西给直接弄没了!

他如何不气!

但凡这马谡,能按照孔明所言行事,哪怕是听王平的劝说,也不至于会如此!

也是此时,他忽然之间就明白了,为什么之前,自己想要把马谡的名字给记下来时,却被韩成阻止了。

马谡这人,当真不堪重用!

他就算是在那里战死也行,可他却来了个弃军而走!

这什么狗屁玩意儿!

“这马谡,死了没有”

刘备望着韩成询问。

声音里都带着愤恨。

韩成点点头道:“死了。

回到汉中,诸葛丞相把临阵逃脱、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收狱,戮谡以谢众。

诸葛丞相自己仍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刘禅接纳。

但仍命诸葛丞相以右将军,行丞相事。

赵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但被诸葛丞相大嘉赞赏他守卫之功。

后来,有人曾劝诸葛丞相再北伐。

但诸葛丞相认为要更训练士卒,令他们忘了失败之事,才可再行……

曹真和张合在汉军撤出后,快速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平定。

曹真又认为汉军今番进攻祁山失败,褒斜道又被赵云烧毁和大水冲蚀。

下次该会以陈仓作目标,便派将军郝昭、王双等千余人屯兵陈仓,重修陈仓城……

而事实也确实如同他们所想的那般,后面丞相再次率兵北伐

当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

诸葛丞相听说魏军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

于是,诸葛丞相写信给其兄诸葛瑾:

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于是诸葛丞相领兵数万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

虽然陈仓此时只有千余士兵,但郝昭已筑好防备。

诸葛丞相曾派郝昭同乡靳详于城外数次游说郝昭投降,但郝昭坚决拒绝了。

诸葛丞相便挥军进攻陈仓城。

汉军大军进攻,轮番使用云梯、冲车攻城。

郝昭便用火箭射云梯,当云梯燃烧时,梯上的人便被烧伤,又以绳绑着石磨,掉下城墙,压毁冲车。

诸葛丞相便转用井阑在百尺外向城中射箭,掩护士兵用土填平护城河,想直接攀城。

郝昭于是建起内墙,令井阑失效。

诸葛丞相又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由于曹魏已经事先在陈仓做好了充足准备,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

曹真派费耀等率军来救,魏明帝也召张合前往迎击诸葛丞相。

此时汉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

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这次进攻,更多的是丞相摆出来的一个姿态……

后面,丞相又接着向曹魏,进行了三次北伐,一共是五次……”

刘备闻言满是震动。

孔明居然连这北伐了五次!

那后三次是怎么样的

爱乐书屋推荐阅读:新贞观造反录假崇祯的自我放飞日记随风遗留谁规定海盗不能当大明首辅武侠,开局迎娶王语嫣妃傲天下,王爷为我披战袍开局被老朱绑架,我反手踹他大胯奇异世界奇闻录娘子有毒之夫君欲罢不能无敌六王爷大清:第一廉官谍战:芒刺在喉极品假太监重生西晋当太子崛起的家族三国之应谋天下大明:干嘛老朱?我大姨马皇后!三国:从血龙十八骑开始争霸天下九龙夺嫡,废物皇子竟是绝世强龙我在边关契死士!帅教官开局穿成奶娃子御宠腹黑贤妻三国:我和贾诩祸害曹操清客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大唐再起冷王追爱,神医王妃有点坏肥妃霸道,美病王溺爱情深大明小学生带着华夏权谋,横扫异世界美人如玉,史上最强大宋冷妃出逃,陛下快跟上紫塞秋风穿越大清当王爷之香艳与权谋从县令到称帝!大明,我来了!中世纪崛起飞行员牺牲后的灵魂之旅随波逐游计灭七国,屠遍天下,第一毒士数风流人物刷刷视频,古人说不要停开局从李云龙开始智械战争大婚之日,我的老婆不正常南明义军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龙吟壮歌绿罗也是罗马
爱乐书屋搜藏榜:武道凌天大周少卿毒妃重生之杀伐穿越原始之魂三国赵云之子变成了太监也要精忠报国我的公公叫康熙我的草寇人生三国:逐鹿天下,醉卧美人膝不愿长生的徐麟无双世子爷三国开局就让董卓下不来台克跑传记最强帝王养成系统深宫宠爱:小丫头,给本王暖脚大宋之最强纨绔猖狂庶女,邪王赖定小医妃我是大明瓦罐鸡女国公种田一二事执魏红楼之意难平开局长生不老,看遍世间烟火贞观长安小坊正三国,从孙策和周瑜手里抢江东住手啊!汉室不是你这样狂扶的绝佳嫡妻盛世嫡妃(木兰听雨)北宋不南渡锦绣凰途:毒医太子妃红楼春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从我是特种兵开始签到大明:我朱允熥,监国大明南明:从边境崛起的日不落帝国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召唤猛将:从乱世流民到君临天下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红楼败家子:我贾宝玉,又想纳妾了大明政客神医农女:傲娇夫君,惹不起!大宋天子之从征服水浒开始我的老婆是土匪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红颜乱,纨绔王爷的宠妃大唐至尊龙帝我麻了:穿越到古代带着狙三国之关平当老大系统派我来抗战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爱乐书屋最新小说: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开局卖身葬母:我成了至尊小书童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穿越崇祯,打造东方日不落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大梁辽王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世家的上下三千年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红楼之皇权枯骨大明: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刘秀:左手雄兵,右手流星!疯批世子:读心后,我斩了满朝文武寒门首辅:从灵堂退婚到金榜题名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乱世:手搓大炮养妻女,随时造反亮真理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我在元末当霸王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废柴皇子:我在大燕修罗场杀疯了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小神医穿古代,开局拯救姐妹花我无名小卒,苟成天下共主我在大唐开时空超市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乱世求生,打猎养活双胞胎功高震主被背刺?我自立封王!乱世帝匪大唐仵作笔记魂穿林冲,我为青龙星君开局穿越亡国之君,反手攻略敌国女帝侯门第一纨绔皇帝带头卖国?我直接掀了这龙椅!军工:开局打造神级战机,鹰酱麻了!荒年啃树皮?呸,肉吃着不香吗?权香枭婿毒士无双:女帝求我当权臣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乱世:整活小砖家大明:开局被徐家退婚,我炼化十万铁骑太子西上和亲,三年后挥师擒龙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