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王成山院士,1962年11月15日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
宝坻区位于天津市中北部、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南麓,地处京、津、唐三角地带,临近渤海湾。
宝坻区东及东南与河北省玉田县、天津市宁河区相邻;南及西南与宁河区、武清区接壤;西及西北与河北省香河县、三河市相连;北及东北与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玉田县隔河相望。
宝坻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宝坻繁衍生息。
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转属冀州,周时属幽州燕国,战国时属燕之渔阳郡。
秦时分属渔阳郡,西汉时今宝坻地域在雍奴县境内,属幽州渔阳郡,这一隶属关系至东汉不改。
三国时属曹魏,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南北朝时期属北魏,后属东魏、北齐、北周。
隋代属冀州诼郡,唐代初期“高祖改郡为州”,辽会同元年割武清、潞、三河等县置香河县,金大定十二年分香河建县,命名为宝坻县。
承安三年升为盈州,泰和四年又废州为县。
元初宝坻县为大都路大兴府所辖6县之一,明洪武间属北平布政使司,永乐间改属顺天府,嘉靖时属顺天府下之通州管辖,清顺治元年仍属顺天府。
中华民国初仍因旧制,1914年属京兆特别区,1928年改属河北省。1935年被“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辖制,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并存,抗战胜利后属冀东区行署。1949年8月隶属于河北省天津专区,1958年6月改属河北省唐山专区,同年11月与香河县合并。
1960年3月改属河北省天津市,1962年6月又分为宝坻、香河两县,1973年8月改属天津市,2001年撤县设区。
宝坻区人文底蕴深厚,截至2023年12月28日,宝坻区共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01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评剧、京东大鼓等传统艺术形式。
宝坻区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有广济寺、宝坻大觉禅寺等古建筑,还有大唐湿地乐园、人口文化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宝坻区名人辈出,元代大臣高景光,为官清廉,政绩卓着,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要将领刘兆麒,在维护国家稳定和边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着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她以朴实自然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代表作有《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
出生地解码
王成山院士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宝坻区的人文环境、教育资源等因素,对他的成长及成为院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宝坻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全国文明城区,区内大街小巷整洁干净,公共场所人们谈吐文雅,举止文明,处处散发着文明和谐气息。
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王成山院士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素养,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奠定了基础。
此外,宝坻历史上有袁了凡等名人,其疏浚水利、南稻北种、兴办教育等善举以及所着的《了凡四训》影响深远。
这些先贤事迹可能激励着王成山院士,让他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追求卓越,为社会做出贡献。
宝坻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冯家庄村党支部的诞生,展现了宝坻人民在战争年代不畏牺牲、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可能赋予了王成山院士坚毅的品质和勇于挑战的精神,让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勇于攻克难关。
大口屯高级中学是王成山院士的母校,母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宝坻区重视教育,近年来更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战略性人才集聚新高地,成功跻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这种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使他在学业上不断进步,最终走向科研巅峰。
宝坻是王成山院士的家乡,家乡的山水人文孕育了他,使他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情感。
2023年,他受邀参加首届天津?宝坻人才发展大会,并获聘担任“‘三湾联动’产业人才联盟”专家顾问,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桑梓情怀可能成为他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让他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优异成绩,以更好地回馈家乡和社会。
院士求学、从业之路
1979年-1983年,王成山在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3年-1985年,王成山在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7年-1991年,王成山在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5年起,王成山在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4年-1996年,王成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
1997年起,王成山担任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1年-2002年,王成山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做访问教授。
2002年起,王成山开始担任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
2021年11月,王成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求学、从业之路解码
王成山院士的求学与从业经历环环相扣,为其最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塑造了卓越的科研视野与领导力。
王成山在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完成了完整的学历教育。
这种在同一专业领域的长期深耕,使其对电力系统领域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形成了系统且深入的理解,构建了扎实的知识体系。
连续的学术积累让他能够从基础问题切入,逐步深入到复杂的专业领域,为后续科研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王成山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访学经历,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国际顶尖学府的科研环境、前沿技术动态及学术思维模式,帮助他突破地域限制,接触到全球电力系统研究的最前沿。
他学会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行业问题,将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需求结合,为其科研方向的创新性奠定了基础。
王成山从助教逐步晋升为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让他既能精准把握学科核心问题,又能敏锐捕捉实际应用中的痛点,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风格,这也是工程类院士不可或缺的素养。
王成山担任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到此前担任副院长,管理岗位的经历培养了他的统筹协调能力与战略眼光。
作为学院负责人,他需要平衡学科建设、团队管理、科研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工作。
这种历练让他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全局视角规划研究方向,推动团队协作攻关重大课题,而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往往依赖于高效的团队协作与方向引领。
从求学至从业,王成山始终聚焦电力系统领域,未偏离核心方向。
这种长期专注使其能够在细分领域,如配电网技术、智能电网等,不断积累经验、突破瓶颈,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优势。
工程领域的顶尖成就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持续投入,他的经历印证了“专注出成果”的科研规律。
两次美国访学经历并非简单的“取经”,而是将国际前沿技术与中国电力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例如,在智能电网发展初期,他能快速吸收国际经验,同时结合国内配电网改造、新能源并网等实际问题,提出符合国情的解决方案。
这种“国际化+本土化”的研究路径,使其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而工程院士的评选恰恰注重成果对行业的实际推动作用。
学院管理岗位的历练不仅提升了他的领导力,更让他在行业内积累了广泛的资源与影响力。
作为院长,他能够推动学科交叉、搭建科研平台,如参与“智能电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这些平台成为产出重大成果的“孵化器”;同时,行业内的认可度与话语权,也使其研究成果更易转化为实际应用,形成“科研-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最终在行业内树立起权威地位,为当选院士铺平道路。
总的来说,王成山院士的求学之路构建了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国际视野,从业经历则积累了实践能力、领导力与行业影响力,二者共同塑造了他在电力系统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成为其最终跻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