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但商会大厅依然灯火通明,二十余名管事围着巨大的账本争论不休。
\"东家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厅瞬间安静。
叶明径直走向主位,扫视众人:\"先说坏消息。\"
周瑾清了清嗓子:\"三件事。第一,江南三大钱庄突然拒绝承兑我们的银票;第二,漕帮提高了三成运费;第三,西山煤矿被官府以'越界开采'为由查封。\"
每说一条,管事们的脸色就难看一分。这明显是有组织的经济围剿,背后必定是王振和崔家联手所为。
\"好消息呢?\"叶明面不改色。
\"我们上月发往江南的香皂、香水被抢购一空,利润比预期高五成。\"
周瑾展开一幅地图,\"另外,按照东家吩咐,我们秘密收购了陇西的硝石矿,虽然产量不高,但足以应急。\"
叶明点点头。局势比他想象的更严峻,但并非没有转机。他站起身,手指重重敲在桌面的商会徽记上——那是一把剑与秤交叉的图案。
\"诸位,记住我们的信条:'军队才是一切的根本'。\"叶明声音沉稳有力,\"没有刀剑保护,再多的银子也是给别人存的。\"
管事们纷纷挺直腰板。这些跟随叶明时间不长的商业精英们,也早已习惯东家将军事置于利润之上的理念。
\"调整策略。\"叶明快速下达指令,\"第一,奢侈品产量翻倍,走海运直销岭南,避开漕帮控制的内河;第二,动用我们在西域的商路,高价收购钨矿和硫磺;第三,所有利润七成转入军工,三成维持商会运转。\"
\"东家,这样扩张太冒险...\"一位老管事忍不住道。
\"不扩张更冒险。\"叶明冷笑,\"当刀架在脖子上时,你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风险。\"
会议持续到三更天。叶明亲自调整了每条商路的运作细节,甚至设计了新的货运路线以避开世家控制区。当其他管事散去后,周瑾留下低声道:
\"东家,还有个棘手事。崔家派人接触我们的工匠,开出三倍工钱挖人...\"
\"哪些工匠?\"
\"主要是香水调配师和琉璃匠。但昨天发现有两个参与火药实验的学徒也收到邀请。\"
叶明眼神骤然锐利。挖香水匠人只是商业竞争,但涉及火药工匠,就是军事威胁了。
\"把那两个学徒调去偏远分号,派可靠人盯着。\"叶明沉思片刻,\"至于其他工匠...加薪五成,但签订保密契约,违约者家法处置。\"
所谓\"家法\",是叶明借鉴现代竞业协议设计的严厉惩罚——泄密者及其家族将被永远逐出商会体系,在这个宗法社会中,这比死刑更令人畏惧。
周瑾领命而去。叶明独自留在厅内,就着烛光审阅账册。数字不容乐观:虽然商会月入近三十万两,但军工开支高达二十五万,加上原料价格飞涨,结余所剩无几。
\"必须开辟新财源...\"叶明喃喃自语,突然想起前世历史上的\"国债\"概念。若能让民间资本提前认购未来盐税。
不过那个东西现在还不行,在古代,一开始便实行国债存在诸多阻碍。
首先,经济基础方面,古代多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发展有限。
民众收入主要源于土地产出,资金分散且总量有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资金储备用于购买国债。
而且,市场金融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成熟的信用机制和金融交易场所,无法为国债的发行和交易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治观念上,封建统治者秉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念,习惯以强制征税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
他们认为国家财富由自己掌控,向百姓“借钱”有损皇家威严和统治权威,可能担心国债的发行会削弱自身的绝对权力。
社会认知层面,百姓对国债这种金融工具极为陌生。在传统观念里,与官府的经济往来多是缴税纳赋,突然出现一种需要自己拿出钱借给官府并期望未来获利的方式,民众难以理解和接受,会对其可靠性产生怀疑,从而不愿参与。
此外,信息传播不畅也是重要因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难以将国债的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全国各地的民众耳中,导致民众无法全面了解国债,也就无法积极参与国债的认购。
所以,叶明觉得还是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开始就实行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