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死后能葬入皇陵,自然是一种天大的恩典。
这件事情裴乐瑶交给了青阳道长去办。
青阳道长也颇为无奈,其实他给胡慵选的那个位置挺好的。
重新下葬胡慵的时候,青阳道长甩动拂尘,念念有词。
“老兄,我也没办法,陛下的旨意,你们胡家往后想出个厉害人物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了。”
看过京城的繁华,青阳道长第二日便进宫去见裴乐瑶,向她辞行。
“道长,你来了,咱们真是心有灵犀。”裴乐瑶看到青阳道长,格外的兴奋。
青阳道长看到裴乐瑶如此的开心,顿时觉得后脑勺发凉。
这位陛下他是领教过的,只要看到他兴奋,定然没有好事。
“朕正要派人去找你呢。”
“结果你自己就来了,你说是不是心有灵犀?”
青阳道长想说,我就是个卑微的牛鼻子老道,您是高高在上的陛下,我怎么能与您心有灵犀?
“朕有一个功劳,白白送给你。”裴乐瑶说道。
此情此景如此的相似,如此的熟悉。
在洛州的时候,六公主曾经怂恿他来京城忽悠胡慵的时候,就是这般说的。
我有一个天大的功劳送给你。
果然,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了。
青阳道长一个头两个大,看来他的个人理想又要向后稍一稍了。
“不知道陛下找贫道有何事?”青阳道长谦逊的问道。
“你师兄青牛道长去西南打西藩了。”
“眼看着战事这一两年还不能结束。”
“可你师兄在汝州那边很多事情没有人管着,朕不放心。”
“你们师兄弟都是朕最信任的人,所以,这个功劳就给你了。”
青阳道长一个头两个大。他是闲云野鹤一般的人物,哪里会管那些徒子徒孙。
这不是要他的命吗?
“陛下,……”
裴乐瑶根本没去看青阳道长的表情,接着说道。
“这几年朕除了让你师兄研究火药,还让他研究化肥。”
“哦,就是农田里用的一种肥料。”
“我们现在的农田多数用的都是有机肥,就是人,动物的排泄物。”
青阳道长,……
陛下,我是出家人,我不傻,我知道什么叫有机肥。
“其实,在石头里,煤炭里,存在着很多农作物喜欢的肥料。”
“你先去汝州,你师兄那里有很多资料,你先学习,一边学习,一边管教下面的那些人。”
“此外,朕也会让汝州那边的官员跟你对接。”
“现在恰好是春耕时节,把这些肥料在田地里试验一番,看看效果。”
“或许粮食产量还能再涨五成。”
“你可知道,现在汝州那边小麦的亩产差不多都能达到五百斤斤,如果再涨五成,就能达到七百斤到八百斤。”
青阳道长看裴乐瑶说的这么兴奋,一时不知该给什么样的反应。
因为他对小麦亩产多少斤根本没有概念。
“对了,你找朕有什么事?”裴乐瑶说了许多,这才看向青阳道长问道。
他找她是什么事,还需要说吗?
现在这种情况显然是不需要了。
陛下是手底下不养闲人的主。
“贫道来找陛下,就是想问问有没有贫道可以出力的地方,现在看来贫道确实来对了。”
青阳道长露出高深莫测的模样,念了一句道家之语,“贫道与陛下果然是心有灵犀。”
裴乐瑶很认可的点了点头,“青阳,你好好干,前途无量,朕不会亏待你的。”
已经年过半百的青阳道长满脸无奈的表情。
还把他当二十岁的小伙子一样忽悠呢。
裴乐瑶对农业技术充满了期待。如果小麦亩产达到八百斤,这与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产量相比就翻了四倍。
其实化肥的主要成分就是钾,磷,氮。
钾肥可以寻找原钾矿,磷肥可以找磷矿。
这些矿物质都可以通过高温等手段进行提取。
只不过技术与后世相比差距甚大。
但是与这个时代的技术相比却是质的飞跃。
裴乐瑶也不奢望小麦亩产达到千斤,只要小麦亩产能保持在六七百斤左右,那大周的人口数量的上限就能达到两亿。
可现在大周的总人口也才六千多万。
只要粮食增产,老百姓能吃饱饭,在这个晚上没有娱乐的时代,吃过晚饭之后,年轻夫妻除了造娃还能做什么呢?
这个时代医疗条件也有限,而且大夫基本上都是家族传承。
裴乐瑶在汝州和洛州早已经开办了医疗学校,培养励志学医的有志青年加入医疗行业。
入主京城之后,她便让太医院的太医半日在太医院坐诊,剩下的半日去医疗学校教书。
她现在后宫的人数不及昭德帝时的百分之一,不需要养那么多太医。
太医院那么丰厚的医疗条件不能放着浪费,要充分的利用起来。
有了充足的粮食,百姓能吃得饱饭,再有良好的医疗条件,降低死亡率,那么大周人口暴增指日可待。
时间转眼又过去两年,裴乐瑶终于出了孝期。
西藩在亚兰翰和李焕,还有孟广元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彻底被大周平定。
西藩的游牧民族经过孟广元等人三年的教化,已经逐步转向定居,发展农牧业。
孟广元还在之前西藩所在的土地上盖起了第一座城池。
大周越来越繁荣,与西藩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兴建起来的城池便成为贸易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渐渐的繁荣起来。
这三年西夏和南诏都上书大周,愿意成为大周的附属国,受大周朝廷的辖制。
北边的苍月国,以及辽东以北的很多部族也宣誓效忠大周。
大周海晏河清,天下安定。
大周终于实现了地大物博,百姓安宁,国库丰盈的统一盛世。
长乐六年,年末。
春生一大早就开始在永春殿忙活起来。
裴乐瑶提倡节俭,所以,把之前昭德帝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的规矩全部废除。
即使是年宴,她也五年才举行一次,其他时候都是家宴。
礼部尚书裴清碗既是朝臣,又是家人。
接近年关的时候,她便上书陛下,“大周国库丰盈,海内平和,今年是否要大办一次宴会?”
结果,裴乐瑶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