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熊恽,谥曰成,赐橙品房间,加入群聊。”
“逆子!逆子啊!居然要给我谥为‘灵’!”
“幸亏后来改口谥‘成’了,我差点咽不下这口气来,死不瞑目啊!”
\"也怪我做事不够果断,在废立之事上踌躇不定,没有早点听爱妹的话,让这逆子有机可乘!”
“你可真是爱护妹妹!要不是她脾气暴躁,被商臣设计套出了话。”系统说道。
“商臣也不会果断采取逼宫的措施,你居然还都不怪她?”
“作为兄长,怎么能去指责妹妹呢?还是我的问题,让那小子钻了空子。”楚成王叹气道。
“连最爱的熊掌都不让我吃了再上黄泉路,真是可恨,逆子啊!”
“熊掌要煮这么久,人家又不傻,知道你在等小儿子来救你罢了。”系统笑道。
“楚子,你也有今天!多行不义必自毙。”
“我看谥为‘灵’,一点问题都没有!”宋襄公大笑道。
“区区手下败将,也敢在这里饶舌!”楚成王对宋襄公随口一斥,便不再理会。
“商臣那个逆子,等他进来,看我不揍扁他!”
“哈哈!儿啊!干得不错。” 楚文王大笑道。
“要不是那齐桓晋文横空出世,这中原,怕是早就是我楚国的天下了吧!不怪你、不怪你!”
“父王,你还好意思说。”楚成王不满道。
“你突然去世,母亲带着王兄和我两人,当初过得可太不容易了。”
“王兄被子元给杀了后,子元简直是越来越无法无天。“
”你都不知道那段日子我是怎么过来的!”
“咳咳!是父王亏欠了夫人以及你们兄弟俩,这实在是若敖氏势大啊!”
楚文王有些愧疚地说道。
“我连郢都都回不去了,还有,得了病也不能怪我吧!”
“后面不是子元被杀,子文执掌若敖氏了吗?子文干的我看很好吧!”
“子文干的是很好,但是正因为他干得很好,若敖氏的势力愈发强大了。”楚成王很是头疼。
“特别是在城濮之战后。\"
“申息之军半废,若敖六卒却毫发无损,江汉南阳平衡被打破了。“
”当初子文在的时候,自然能制约住若敖子弟。”楚成王继续说道。
“现在子文去世了,若敖氏不能制。”
“商臣那个家伙自己就是犯上作乱,就更别谈制约若敖氏了,若敖氏估计会继续做大。”
“没想到我打赢个城濮之战,居然会对你楚国内部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晋文公笑道。
“重耳!唉!”楚成王刚欲发作,还是泄下气来。
“当初成得臣不听我令,执意再战,我也没有继续阻止。”
“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结果你果然没有令我失望!”
“如果当初听了他的话,在你居楚的时候,就把你杀了,也许现在也很不一样。”
“你要是听了若敖氏的话杀了我,以损自己的形象,若敖氏会更加势大的吧。”晋文公笑道。
“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的招待,本人素来从来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说退避三舍就退避三舍。”
“当时的晋国,连国君都被秦伯俘虏了,太子质于秦。”
“谁能想到晋国能够急速翻身!“
”重耳,我当时以为自己已经够高看你了,现在看来还是低估了你了啊!”楚成王郑重说道。
“其实制衡若敖氏,你完全可以像我一样,打破惯例,引入外姓卿族。”晋文公提议道。
“比如我就提拔了赵衰、阳处父。”
“你试图通过引入近支公族来制衡若敖氏,不是好办法。”
“公子与君主的关系太近,很容易觊觎君位,引发动乱。”
“比如太子商臣就深受他的兄弟的威胁,加上你想要废太子,才选择铤而走险。”
“除太子外,其他公子还是赶出国外为好。”
“重耳,你这么快就忘了系统说的你这招的危害了吗?”齐桓公笑道。
“我去世到现在也有几年了,晋国依然蒸蒸日上,没看到出现什么危害啊!”
晋文公不以为意。
“我还是设置了制衡之术的,中军将和执政卿士不能让同一人担任。”
“先轸和狐偃就是如此,我认为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估计当时是系统觉得我太牛批了,故意吓唬我,想杀杀我的锐气。”
“???本系统可不像你一样,说的话没一句是真的。”系统笑道。
“都说马上你就能看到危害了,急什么?”
天子郑三十一年,晋国。
在晋国历史上,有十一卿族相继活跃。
晋文公时期,先、郤、狐、栾、胥、赵等氏皆担任过六卿。
狐偃、狐毛在晋文公时都已经去世。
由于崤之战后在怀嬴的要求下,晋侯驩送还了三位秦将,把先轸气得不轻。
忍不住喷了晋侯驩几句,后自觉失礼,战死于狄。
接下来中军将(元帅)由先轸之子先且居担任,执政卿士由赵衰担任 阳处父为太傅。
楚王商臣为了当初报江芈羞辱之仇,在杀了江芈后灭了江国,阳处父攻楚救江失败。
崤之战后秦晋依然战端不断,基本来说还是晋国占据优势。
秦伯任好在晋惠公时期从晋国那打来的部分河西之地,又被晋国打回了一大块。
无奈之下,秦伯任好只好转向,西进打戎人去了。
服十二戎王,遂霸西戎。
至今年,六卿又一下子去世四个,先且居、赵衰都去世了。
晋侯驩本来并不打算进行剧烈的人事变动。
决定延续老头子旧卿族们顶上,文公时期功勋之后的年轻人再熬熬资历的原则。
然而先是先且居之子先克等不及了,他在候补六卿里,也算很年轻的一位。
要是靠熬资历,猴年马月才能熬到他当上六卿。
于是他跑到晋侯驩面前吹风,说晋国六卿职位历来是能者居之。
提拔标准应该以家族功绩为主,而不是以资历为主。
加上阳处父当年寻求狐偃提拔失败,是赵衰提拔了他,才有今日担任太傅的他。
按照晋人传统,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他在晋侯驩面前把赵衰之子赵盾吹得天花乱坠,说赵盾才能不知道比狐偃之子狐射姑高到哪里去了!
晋侯驩觉得先克和阳处父说的都很有道理。
于是把赵盾、狐射姑、先克提拔为六卿上三卿,其中赵盾为中军将,兼任执政卿士。
“???这小子在干什么啊?”晋文公一脸问号。
“我早就告诉过他,军政要相互制衡,不可集权于一人。”
“当初他可是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说自己都听进去了,怎么现在就已经忘了?”
“晋侯驩此人,阻我北上,西败秦国,还是有几把刷子的,不像是昏主。”楚成王评价道。
“我可是费了很多心思培养他啊,怎么突然出如此昏招?”
“叮,晋驩,谥曰襄,赐紫品房间,加入群聊。”
晋文公:???
“你小子,怎么这么快就进来了?”
晋文公可等不及了,一把把还坐在传送带里,怀疑人生的晋襄公给抓了过来。
“我怎么这么快就进来了?啊!疼!”晋襄公喃喃道。
“爹啊!你问我,我也不知道啊!”
“我就生了点小病,然后就一病不起,病情突然恶化,然后就突然去世了。”
“不知道是不是积劳成疾了,事情太多了实在是。”
“我问你,你为什么要让赵盾同时担任元帅和执政卿士?”晋文公恶狠狠地质问道。
“阳师傅说赵盾才华横溢,这种人才就该大大滴重用!“
”我考核了一下,感觉赵盾确实不错,因此就让他当当看!”
“???什么叫当当看?”晋文公快被晋襄公给气无语了。
“你爹我的话一个字都不听!阳处父的话倒是言听计从!”
“爹还不如师傅管用了,气煞我也!”晋文公甚是愤怒,准备抬手打晋襄公。
“公父!我也只是让他试试而已。“
”反正我正值壮年,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大不了再把他给撤了。“晋襄公连忙辩解。
”谁能想到发生了这种事啊!“
“而且赵盾你又不是没见过,我感觉阳师傅还是说的很有道理的,赵盾还是很有能力的。”
“当初赵衰屡次推辞六卿之位,我认为他是个谦让有礼之人。”晋文公突然说道。
“今日一看,他那时候不会就在为他儿子布局了吧。”
“居然把我都算计在内了???”
“公父,我觉得是你太多疑了,赵衰怎么可能谋划到今日。”晋襄公吐槽道。
\"我记得我去世的时候,你还没立太孙吧。”晋文公又想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我后来立了夷皋。”晋襄公回复道。
“夷皋?不认识?是谁?”
“他是我的嫡子,今年才三岁。”晋襄公尴尬地说道,他这回彻底玩脱了。
“三岁?”晋文公直扶额,显然情况比他想的还要糟糕。
三岁怎么执政啊?
“三岁!此孺子能干嘛?”楚成王大笑道。
“这波我大楚是不是又有机会了,商臣那厮还不得给力点!”
“晋驩原来你这个家伙也没了,还仅留了一个三岁孺子?”
“哈哈!那我大秦是不是也有机会了?”
pS:周襄王三十一年的主要诸侯:晋灵公、楚穆王、齐昭公、秦康公、宋成公、卫成公、鲁文公、郑穆公
按照一童鞋的提议,还是简单梳理一下晋文公生卒问题。
正方辩友:晋文公出逃时十七岁。
直接依据:《国语》: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
1.晋文公姊伯姬前656年嫁于秦穆公,如果晋文公前655年奔狄,出奔时43岁。难道她出嫁时已经是个四五十岁的老妇?
2.据《左传》,齐姜是武公小妾,那太子申生不太可能在武公时期出生,文公就应该更小了。
3.文公外公狐突活到前637年才去世,舅舅狐偃和晋文公同年去世,难道两人都活到八九十岁?
狐偃七八十岁还跟着晋文公流亡,可能吗?
4.文公去世后几年,晋襄公就去世,即位的晋灵公是一个小孩,说明晋文公去世时年龄也不大。
5.如果晋文公流亡到齐国都六十岁了,齐姜还劝晋文公要记得大业,不要享乐,这合理吗?
6.晋文公出奔列国时叫季隗等他二十五年,要是这时候已经55岁,再叫人家等二十五年也太离谱了吧。
7.《国语》早于《史记》,越早越靠谱。
8.晋献公名字诡诸来自晋武公攻伐的夷诡诸,晋武公在位三十九年,满打满算晋献公即位时三十九岁。
更有可能晋献公即位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说晋文公这时已经成年,可能嘛?
反方辩友:晋文公出逃时四十三岁。
直接依据:《史记》:重耳遂奔狄,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1.伯姬是太子申生姊但不是晋文公姊,伯不一定指长女,可能指代秦伯。
战国时期伯才通用嫡长的意思,而且更多称嫡长子。春秋时期长女更多称孟。反正伯字在春秋的使用还比较混乱。
因此晋文公年龄完全可以大于申生和伯姬。
2.齐姜是霸主齐桓公女,嫁给曲沃武公当小妾有多大可能性?
《史记》压根没说齐姜是武公小妾,因此申生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是嫡子,而不是因为他是长子。
3.曲沃一脉都是老寿星,狐氏也出几个老寿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狐突可能是晋文公舅舅,狐偃是晋文公表兄弟,《国语》注未必正确。
4.不可用晋襄公、晋灵公年龄推断晋文公年龄。不然也可以用晋武公、晋献公年龄推断晋文公年龄。
5.如果晋文公六岁就出镇地方。一堆小孩,留在首都里能给骊姬造成多大威胁,需要反应那么激烈吗?
如果十七岁就出逃列国,早早就被边缘化,哪会有那么多的支持者。
6.大史公肯定看过《左传》。《史记》里的年十七,有贤士五人,和《左传》里的生十七年,有士五人非常像。
估计太史公是认为有问题才把晋文公的年龄写的特别清楚,写明晋献公即位时,文公已经二十一岁,不可轻易否定。
7.《国语》未必是左丘明写的,可能是后人作佗,未必早于《史记》。
《国语》的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可能是对《左传》的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的错误传抄。
实际上《左传》并没有说晋文公什么时候出奔的。
8.晋文公是长子,古人生子早,晋献公即位年龄最大可以拉到三十九岁,依然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解释。
总的来说:持十七岁观点的认为穆姬\/太子申生>晋文公>晋惠公,都在晋献公即位后出生;
持四十三岁观点的认为晋文公>晋惠公>穆姬\/太子申生,都在晋献公为太子时就已经出生。
再反驳一下晋襄公及晋卿士为了击秦谋杀晋文公的说法。
1.晋文公都被杀了,怀嬴却屁事没有。
崤之战后,怀嬴闹了几下,晋襄公就把秦将放回去了。说明晋文公这种对秦温和派与对秦强硬派的分歧并没有大到需要弑父弑君的地步。
2.先轸凶了晋襄公几句,就觉得自己失礼,随后战死于狄。这样的人会弑君,会支持弑君的晋襄公?其他文公重臣也没有理由跟着晋襄公搞事的动机,至少传世文献中找不到。
3.春秋之际谋杀君主司空见惯,没什么好避讳的。而且没有一次谋杀这么儿戏:在不知道人有没有死透的情况下,就把人放棺材里的。
如果牛叫真的是晋文公出声,那大概率是大家都以为文公已经去世了,结果文公居然还没死透,这时只能把既定事实做牢。
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这是附会之说。
下章补上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的品级细则。
霸主:晋
次强:楚、秦、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