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他自己,虽然身体一直不好,没能真正上过战场,但也经历过战事。
当年靖难时,朝廷军队趁朱棣外出时想包围北平,逼他回去或直接攻下北平。
那时,就是他带着人死守北平的。
朱高炽怎么也没想到,朱瞻基给了他这么个大\"惊喜\"。
此刻,他心里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忧愁。
大臣们震惊之后都很开心。
这可是大功一件!
而且是军功!
要知道,太子这边最缺的就是军功,他们大多是文官,在朝堂上还可以,可到了战场上就什么都不懂了。
所以,在武将方面,一直都是朱高煦占据优势。
现在朱瞻基立下这样的军功,对太子这边来说,真是件大好事!
\"臣恭贺殿下!皇孙立此大功,实乃喜事一件……\"
\"以目前的情况看,这次北伐,五皇子必定功劳最大,恭喜殿下!\"
\"五皇子在军事上确实厉害,咱们大明又多了一位优秀的将领。\"
\"现在咱们在军队里总算有了发言权,不再像从前那样毫无作为。
五皇子立下如此大功,那些将军们肯定对他刮目相看。\"
他们心里清楚,这种刮目相看很可能直接改变军队中的权力分布。
以往,支持朱高炽的武将虽有但不多,军事上基本就是朱高煦一人说了算。
现在这些将军们恐怕得重新考虑该支持谁了。
仅仅四天,两万人就攻下一个草原部落!
鞑靼部族虽不算多强,可朱棣几次北征也没听说攻下哪个呢!更别说朱瞻基只带这么少的人马就把整个鞑靼给平了。
这功劳,从朱棣当皇帝起,就没人能比得上。
朱瞻基展现出的军事才华简直让人震惊。
这些武将一向敬重强者,朱瞻基这次的表现,已经是顶尖高手了!再加上朱高炽是正经的皇位继承人!
想到这里,哪怕大家想不明白他是怎么做到的,看战报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真的。
要不是这战报肯定经过朱棣看过,他们都不相信。
不过,结果就是这样,就行了!
“殿下,以后皇上怕是对五皇子更看重了,皇太孙和五皇子都这么厉害,恭喜殿下!”
大臣们纷纷向朱高炽道贺。
刚从朱瞻基的事里回过神的朱高炽,听见他们突然恭喜自己,有点发蒙。
毕竟他自己看到这份战报时,心里还挺担忧的。\"诸位,这话怎么说?”
朱高炽疑惑地问。\"殿下,五皇子只带两万人,才四天就拿下鞑靼部族,这从皇上登基以来,甚至大明朝开国以来都没发生过的事,这样的功劳当然值得高兴!”
杨溥笑着说道。
于谦摸了摸长长的胡须,“没错,经此一事,皇上肯定注意到五皇子的军事才能,也能防止武将势力失衡。”
“将来太孙管文,五皇子管武,有他们俩辅佐,殿下的太子之位肯定更稳固了!”
“对对对!”
大臣们附和着说:“这样一来,那个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的汉王,以后想搞什么小动作就更难了!”
如今和朱高炽讨论赋税的都是支持太子的大臣,朱瞻基作为朱高炽的亲儿子,立下这么大功劳,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也更牢固了,对他们来说这是好事,自然也为朱高炽高兴。
于谦提到朱瞻基擅长文采,朱瞻基则在武艺上突出,并非说朱瞻基在武艺或军事上不行。
其实朱瞻基的武艺也不错,只是跟朱瞻基这次在战场上出色的表现相比,朱瞻基在武艺方面确实差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于谦会有这样的评价。
当朱高炽听到大臣们的祝贺时,他实在不能像他们那样高兴。
自己的儿子这么出息,做父亲的朱高炽为什么反而不开心呢?
如果不是生在皇家,朱高炽肯定会为这事高兴。
偏偏他们都在皇家,而自己还是太子!
要是儿子们个个都有本事,那他们肯定争皇位,而且这种争夺通常更激烈。
现在朱瞻基立下大功,确实是好事,可随之而来可能就是兄弟间的互相残杀!
一想到这些,朱高炽就高兴不起来,反而满是忧虑。
也许有人觉得,有能力的人不一定非得争皇位。
这话有道理。
不过,有能力的人通常也有野心。
朱瞻培之前什么也不管,如今却悄悄掺和进朝廷事务。
朱高炽怎能相信朱瞻培没想过跟朱瞻基争皇位?
朱高炽现在几乎认定,就算朱瞻培背后没人指点,他也肯定是故意藏拙了。
朱高炽甚至巴不得朱瞻培在接下来攻打瓦剌时别再立太大功劳了。
大臣们向朱高炽道喜,他却不回应,大家觉得挺奇怪。
杨士奇瞥了朱高炽一眼,发现他脸上一点喜色都没有,反而透着忧虑,眉头皱着,白白胖胖的脸都要皱成团了。
杨士奇用胳膊肘碰了碰正在说话的于谦。
于谦被碰了一下,愣住,看向杨士奇,刚想问什么事,发现他脸色不对劲。
杨士奇给于谦使个眼神,微微点头指向朱高炽,让他看。
于谦疑惑抬头看了眼,马上闭嘴。
其他大臣也察觉气氛怪异,都闭嘴互看。
杨荣问:“殿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您看起来很烦忧。”
这话问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事该高兴,可朱高炽不但不喜,还显忧虑,这是为何?
朱高炽轻轻叹口气,面对杨荣的问话,摇头没说话。
看到这情况,杨士奇猜测:“殿下是为五皇孙立大功而烦心?是不是担心五皇孙和皇太孙的关系?”
杨士奇的话让周围大臣顿时明白了。
对!
现在的明朝,太子在位,皇太孙又很受关注!
在太子的孙子们里,皇太孙能力突出,简直是佼佼者,加上皇上对他喜爱,太子登基后,皇太孙继任太子是确定无疑的事。
别的皇孙心里都清楚这点,所以没人敢跟他争。
偏偏五皇孙最近立功了,开始引人注意。
太子心里自然不安,怕五皇孙要和皇太孙争那个位子。
朱高炽听后苦笑着叹气,声音都有点虚弱,“不管怎样,瞻培能打仗,对咱们大明来说是好事。”
先不说这些复杂的事,轻易拿下鞑靼部,明朝多了个军事天才,确实值得高兴。
于谦见状赶紧劝道:“殿下,五皇孙和皇太孙关系不错,您不用太担心。”
对呀,殿下,您瞧瞧,皇太孙和五皇孙出征前关系还是挺和睦的呢。
不管五皇孙是否真想争那位置,皇太孙和他平时关系这么好,应该不至于互相残害。
殿下要是还不放心,等他们北边的战事结束,好好跟他们聊聊不就行了吗?
两位皇孙看起来都是重视情谊的人,您耐心跟他们讲讲,先别太担心。
尽管大臣们这样劝,朱高炽心里还是有点发愁。
用情义和皇位去赌,朱高炽实在放不下心。
加上他自己身体状况不佳,虽没到病危的地步,但觉得撑不了太久。
每次处理完政务就觉得疲惫不堪。
这情况可不好。
所以,朱瞻基和朱瞻培这一代人的争斗很快就要公开化了。
要是再来次靖难那样的动荡,他们家族要担很大的责任。
这时,远在北方草原的朱棣,心里也有类似的顾虑。
朱棣坐在桌前,看着面前的纸,难得心神恍惚。
纸上写着“朱瞻基,朱瞻培”字迹刚劲,显然是朱棣自己写的。
他的目光落在这两个名字上,脑海中浮现起多年前来回驰骋、从北平打到当时的国都的画面。
他闭上眼,还能想起侄子的样子。
朱棣与已故太子朱标关系很好,所以朱允炆小的时候,他也跟这个侄子相处融洽。
但最终,他连侄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只剩下一团大火。
朱棣不后悔发起靖难,可想到结果变成那样,心里也有些感叹。
最重要的是,朱棣睁开眼,看着眼前的名字。\"父皇,您觉得当年的事会重演吗?”
朱棣声音很轻,像一声叹息。
在纳木儿河边,有一小队身穿明军制服的人,正藏在远处灌木后,领头的是朱高燧!
因为瓦剌军驻地周围空旷,他们只能躲得稍远些来观察瓦剌军。
好在虽然距离远点,仍能清楚看到他们的动作。\"殿下。”
忽然有个士兵快步走来,在朱高燧身后低声喊道。
朱高燧转身,皱眉问:“什么事?”
“殿下,这是宫里传来的话。”
两人说话声音都很小,毕竟现在正在暗中监视瓦剌军,稍有动静就可能被发现。
听到这,朱高燧带着报信的士兵又往后退了些。
确保他们正常交谈也不会被发现。\"说吧。”
“殿下,朱将军已经收复鞑靼了。”
士兵的声音里还有些惊讶。
朱高燧听见这话,脸一下子沉了下来。\"收复了鞑靼?!”
朱高燧使劲压住情绪,差点没喊出来。\"这怎么可能?”
他心里直犯嘀咕。
这才多久,朱瞻基居然就把鞑靼拿下了?
周围的人看他这样,也没觉得奇怪,毕竟当初自己知道这个消息时比他还激动呢!
“王爷,这消息千真万确,皇上已经在鞑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