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自古以来,就是十分严肃且庄重的仪式。
其中,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天地、对自然、对神明的一种敬畏之感。
更多的,则是对落叶归根、认祖归宗的一种“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继承与发扬。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远古的时候,部落里的人们,一开始仅仅只会在得到火种之后保存火种,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低下。至于在洞穴岩壁上的一幅幅神秘壁画,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描绘着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祭祀情行。
由于那时人们满足温饱都十分困难,因此像现如今大部分的游戏与娱乐活动,他们是接触不上的,当然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体验别样的快乐的。
至于墓葬,其实也就遵循原始人相对低下的公平分配方式,一视同仁,十分简朴朴素了。
直到后来,由于畜牧业与农业的初步发展,耒耜等翻土工具的产生,像河姆渡一带人民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黍米等农作物一样,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男女开始有了各自的分工,劳动产品在满足自身温饱的条件下,有了进一步的剩余。
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分化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最显着的特点,便是从墓葬的规格上去查看。
相对富裕的阶层,其墓葬一般都会放置有大量的玉石器皿、青铜器物、宝石等珍贵物资。
而出生相对贫寒的阶层,其墓葬大多也就只会放置身前劳作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石质、骨质或者少量青铜制工具。
当然啦,在这一时期,男女的墓葬风格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男性一般会将生前在田间地头重体力劳动所使用的犁头锄头、耒耜等物品作为赔葬品。
而女性呢,则是会放置像纺缍、纱轮之类的纺织等手工业相对体力劳动较轻的墓葬品做陪葬。
至于其他一系列造型与材质各式各样的陪葬品呢,通过从中分析比较推导可以得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一系列的生活风貌。
而这墓葬规格中的“等级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诸如“宗法制”与“礼乐制”等一系列思想制度奠定了物质与精神基础。
首当其冲的,和饮食、车乘、祭祀、居所、服饰等内容的先后等级次序一样,便是天子、诸侯、卿大夫,还有士与平民阶层的墓葬等级划分了。
至于后来,即使商周灭亡,宗法制度分崩离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互相攻伐割据,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后世各大朝代不断更迭,分分合合。
纵使岁月与风、如流水一段,不知在广袤的天地间度过了多久,见证了多少的变迁。
但是,宗法观念,从古至今,却从未中断,并且还跟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并延续至今。
其墓葬文化,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从墓葬出土的文物以及相关一系列的信息中,可以得知墓葬主人的身份、朝代,以及家世。
甚至,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独具异国特色的“文化瑰宝”,来推敲本国与外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交往,乃至是相互交融,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文化内涵。
话又说回来,在华夏传统的墓葬观中,大多都是以“孝”的文化元素为核心内容,同时辅以传统佛儒道对人生前死后世界的一种评定与理解,所构成的一种近乎于“全面的”、“系统化”的大的有机体系。
比如说,像六道轮回、十八层地狱等内容,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多做积极且正能量的事情,弘扬传统美德,以弥补身后所留下的种种“遗憾”。
至于亲人为其所进行的“告别”仪式,以及在墓葬中所放置的物品,实际上都是给去世的亲人留下美好的祝福与寄托。
相比于华夏,西方乃至于国外的墓葬,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不同。
其实,在远古部落时期,大多数文明的墓葬文化,其本质上都是十分相似的。
然而,到了奴隶文明时期,实际上就出现了不少与祭祀有关的专门职业-巫师。
他们通过一系列神秘的咒语和神秘的仪式,来祈求风调雨顺,甚至是墓葬之人的平安。
当然了,在君王离世墓葬仪式中的祭祀活动,与其他普通或者是盛大的祭祀活动相比,相关记载则要显得更加“丰富”。
至于到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由于当时西欧人们的思想普遍受到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所以说,不管是出生、去世,还是说在日常生活与重大的仪式,其实都要遵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规则”与“规定”。
只不过,在墓葬这一件事中,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处理方式是显然不同的。
像贵族、庄园主之人,可以到教堂进行一系列“洗礼”仪式,然后再进行下葬。
然而,像穷苦的农奴、佃农与自耕农等人,往往支付不起高额的费用,只能草草的下葬。
虽说,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如果细细的比较一下的话,则是可以发现。
它们,其实都脱离不了教会的支持。
由此可见,教会在当时西欧的影响力是有多么的巨大了。
到了后来,在近现代的时候,由于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让人们对死亡更加畏惧,对生命更加敬畏。
再加上,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科学大发展、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活动的相继开展与不断深入。
还有医学等一系列相关领域得到长足且快速的发展,这无疑是加剧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教会“束缚”的挣脱也是越来越剧烈。
于是乎,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新的墓葬观念,便悄然兴起。
人人生而平等,不管是商人、平民、神职人员还是工职人员,只要是有足够的资金,都可以在离世时举办一场规模较大的葬礼,以此来告别人世。
同时,以墓葬为题材,还诞生了许多职业还有文学艺术加工原型,就比如守墓人、吸血鬼、狼人,还有僵尸等一系列角色。
除了华夏与西方,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文明,都有对墓葬有着独特的见解。
比如说古代埃及,为了能让亲人,或者是君王能够在来世重返人间,享受快乐。
于是乎,他们便会用香料与纱布,将已故之人制成木乃伊,并安置在特制的棺材中。
同时,像阿努比斯“善恶之秤”的传说,在世界上也是颇具盛名。
到了像美洲地区,像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等一系列文明地区,人们会绘制特殊的壁画,并且还会在羽蛇神金字塔处举行特殊的祭祀仪式来祭祀他们所敬仰的神邸,同时为已经离世的人寄予美好的祝服。
当然啦,不管是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只要是有墓葬仪式,那必定会有神灵。
然而,古今中外,无论如何,对已逝亲人的思念,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古往今来,中国,有许许多多的诗人,曾经都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墓葬的诗句。
就比如说王维《过始皇墓》中的“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董嗣杲《夜泊富池》中的“共指甘王灵,古墓出林薄。”;张籍《野田》中的“古墓无子孙,白杨不得老。”;常建《古意》中的“牧马古道傍,道傍多古墓。”;方回《次韵宾旸某氏坟庵》中的“读君古墓作,因之怀抱萦。”;葛天《山中题古墓》中的“偃松将古墓,年代理当深。”;释文珦《古墓》中的“冢荒无树亦无碑,土面砖痕似灼龟。”与“不知何代公侯墓,酹坛欹倾牧儿聚。”
这些诗句,毫无疑问,都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反映了诗人的情思,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然而,像许多外国的诗人,他们也通过运用景物描写与自我观感,抒发了许多的人世与生活哲理,引人无限思考。
王嘉这小子,话说这几天,他所感兴趣且研究的方向,竟然转移到了他的老师左丘明左大师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墓葬方面的知识来。
他在与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在藏书库特定区域进行竹简卷帛书籍整理时,他还不望留心寻找与之相关的书本。
只不过,经过王嘉不懈的努力,他虽然成功的找到了不少书籍并进行阅读,掌握了不少的知识。
但是,在这之中,还是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疑惑,等待他去挖掘并解决。
于是乎,他在第一时间,便想到了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以及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
之后,他二话不说,趁着休息的时间,他便去请教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
虽说,经过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还有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的这一番讲解,王嘉理解了不少。
但是,还是有许多疑惑与疑问,王嘉没有解决。
好在,之后不久,在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的带领下,王嘉便跟随着他的那几位师哥师姐,前去附近刚开挖一处墓穴处一探究竟。
在此之中,王嘉收获了以往所不知道的知识,并将其记录在他自制的小竹简与小册筏中。
同时,他还与他的师哥师姐,以及左丘明丘明先生进行答疑解惑。
再到了后来,一切便恢复正常。
而王嘉呢,他也着手去寻找《左氏春秋》中记载着关于鲁桓公第十一年的竹简草稿。
之后,他又通过自己阅读白话文的记忆,使用头脑风暴与情景再现法,进入这鲁桓公第十年的世界,进行游历。
关于所负责区域的竹简与书籍的整理工作,他也像往常一样,把他们先放到了一边,之后再做。
不多时,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交织。
他的思绪,很快便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一年的世界。
话说,在这一年,其实也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鲁桓公十一年春天正月的时候,齐国人、卫国人、郑国人在恶曹结盟。
紧接着,夏天五月癸未的时候,郑庄公寤生去世。
然后,秋天七月的时候,安葬郑庄公。
九月的时候,宋国人逮捕郑祭仲。
公子突回到郑国,而郑忽则逃亡到卫国。
与此同时,柔与宋庄公、陈厉公、蔡叔在折地相会结盟。
至于鲁桓公呢,他则是与宋庄公在阚地相会。
话说,在鲁桓公执政的第十一年的春天的时候,齐、卫、郑、宋在恶曹这个地方结盟。
面对如此场景,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便暗暗的想着。
“难道说…这天下,又将会有什么大的‘风暴’以及‘动荡’了吗?”
“仅仅只是在恶曹这个地方结盟,就有齐、卫、郑、宋这四个诸侯国。”
“果然啊,‘无利不起早’。”
“看来,这些诸侯国,现在又准备商量着做什么事情了。”
与此同时,楚屈瑕准备与贰、轸二国结盟。
郧国人陈兵于蒲骚,准备与随、绞、州、蓼军以一起攻打楚国。
将军莫敖对于这件事,表示十分忧虑。
反而大将斗廉呢,他对此则是说道。
“郧国人把军队驻扎在自己的郊区,一定不会警戒,并且天天在盼望四国的军队到来。”
“您驻军于郊郢,用以抵御四国的军队。”
“那么我呢,则是带领精锐部队,连夜进攻郧军。”
“郧军有盼望之心凭仗城池可守,没有斗志。”
“如果击败郧军,四国一定会离心散去。”
听完大将斗廉的这番话,将领莫敖说。
“如此一来,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加军队?”
面对莫敖的反问,斗廉回答说。
“军队战胜的关键在于同心协力,不在于人数的多少。”
“商朝打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
“整顿好军队而出击,又何需增加人员呢?”
此话一出,只见莫敖眉头紧锁,来回踱步了几下,叹了口气,然后说道。
“唉…”
“事到如今,也只好…占卜问一下吉凶了。”
然而,面对莫敖如此样子,大将斗廉朝他看了看,然后便说道。
“兄弟,实在是不瞒你说。”
“这占卜,原本就是为了解决咱们心中所存在内疑惑的。”
“没有疑惑,人何需占卜呢?”
对于这件事情,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他是这么看的。
“人们,往往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未来。”
“并且,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人注意它,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一只小蚂蚁,都可以轻松举起一片树叶。”
“以小搏大,这更是世之常事,并不是值得唏嘘的小事。”
“有时候,我们往往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以较少的投入,换取比较多的回报。”
“但是,除了策略正确以外,我们还应该有一颗‘敢做敢当’的心,不试一试,谁又知道我们做出的选择,所实行的策略是否正确呢?”
“相对于斗廉大将军的那般勇敢,莫敖将军的行事,就有些被动了。”
“如此被命运‘牵’着鼻子,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过分顺从自己的本心,而不尝试做出改变。”
“这样的话…说实在话,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所以说,当一个人,在为自己的未来做选择的时候,除了要有清醒的头脑以外,更重要的,但是学会要有一些自我分辨之能力。”
就在王嘉感慨之后不久以
此刻,只见莫敖最终听取了大将斗廉的建议。
两人领兵分工合作,于是乎很快便在蒲骚打败了郧军。
最终,他们与贰、轸等国结盟之后,便返回了。
话说,在郑昭公打败北戎那会儿,齐国国君,此刻便想着把女儿嫁给他,郑昭公辞谢了。
面对这件事,在他身边的大臣祭仲,便对郑昭公说。
“殿下,请听卑臣一言。”
“殿下,您一定要娶她。”
“君王宠爱的姬妾有很多,你没有强大的外援,将难以被立为国君。”
“其他三个公子,可都很有可能被立为国君,是您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啊!”
虽说,大臣祭仲,一味的在以命相劝。
但到了最后,郑昭公仍然没有听从。
“呃…”
“祭仲伯,您…还是先回去吧。”
“这件事情,我会考虑的。”
见郑昭公这个样子,祭仲只好恭敬的回了个礼,然后便告退了。
至于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呢,他则是这么评价的。
“唉…”
“这个郑昭公,怎么能如此‘一毛不拔’,一根脑筋,死钻牛角尖,一路走到黑呢?”
“常言道:‘忠言逆耳’呀。”
“有的时候,虽然有些建议可能会让自己的内心感到不适,自己也不想要去听从。”
“但是当你发现你成功之后,你就会感激,先前所作出的决定了。”
“郑昭公行事如此轻率鲁莽,想必到了后来,也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紧接着,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换。
只见,在鲁桓公十一年夏天的时候,郑庄公去世了。
起初,祭地的封人仲足,得到了郑庄公的宠信,郑庄公任命他为卿。
祭仲为庄公娶邓曼为夫人,生昭公。
因此,祭仲立他为国君。
宋雍氏把女儿嫁给郑庄公,名叫雍姞,生下了郑厉公。
雍氏声誉崇隆,得到宋庄公的宠信,因此诱骗祭仲到宋国,把他拘留。
面对在牢狱之中关押着的祭仲,雍氏便威胁他说。
“祭仲,我也知道你是一位有实力、有能力且颇具才华的贤臣。”
“我希望…你能够立公子突作为郑国的国君。”
“你可别不识好歹,你现在的性命,可掌握在我的手上。”
“如果不立公子突作为郑国的新任国君的话…”
“你…恐怕是只能在黄泉之下,才能够与你的家人亲人团聚了。”
面对雍氏的如此威胁,祭仲一开始还想着要反抗。
只不过,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后续能够翻盘,他现在也只好忍气吞声了。
此刻,只见他暗想着。
“切…”
“公子忽啊公子忽…”
“当年,我可是多么希望你能够听取我的建议啊。”
“这样的话,也就不至于落到现在这个下场了。”
“只不过,您偏偏不愿听从。”
“那既然您都这样做了,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唉…”
“眼下,也只好从长计议了。”
眼见,此刻,只见雍氏不仅关押了祭仲,同时又拘留了郑厉公索取财货。
后来,只见祭仲与宋国人结盟。
同时,还让郑厉公回国而立他为国君。
原本,还有沉浸于友人郑庄公薨逝的王嘉,现在看到这一局面,更是伤心了。
“老友啊,你…你可再度睁开你的双眼,亲眼看看呐。”
“在你走后,这郑国内部,居然出了这么大的‘动乱’。”
“你那几个儿子,现在都纷纷争着抢着想要当那郑国的国君。”
“而且,这宋国以及其他诸侯国,现在居然都开始明目张胆的想要干涉你郑国的国事了。”
“郑庄公啊,你虽然一生勇猛,战功赫赫,且颇具攻略。”
“但是,在你执政未年,你那选取下一任国君的国事,那可做的是一点都不好。”
“更何况现在,在你走后不久,这郑国的国君之位,现在反倒成了其他许多诸侯国相互争夺的‘筹码’了。”
“这…何尝不令人叹息伤感!”
“还有,你那儿子公子忽,你明明是对他寄予厚望,想要让他继任为这郑国的国君的。”
“只可惜,他却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你特地派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辅佐他的大臣祭仲。”
“他的话,你儿子公子忽,可一点儿都没在听啊。”
“现在可好了,宋国的雍氏,现在可掌握了郑国权势。”
“这公子突,现在又要继任成为新的国君了。”
“也不知道接下来,这公子忽与祭仲他们,又该如何面对之后的事情。”
“但愿…一切顺利吧。”
此刻,只见王嘉方才感慨罢。
很快,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发展。
转眼间,在秋天九月丁亥的时候,郑昭公逃亡到了卫国。
紧接着,在己亥时公,郑厉公便被拥立为国君。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二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