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午脸色微变,正要说话,陈霄却坦然出列道:
“君上谬赞了,陈家乃是严国百年卿族,人丁众多,因此积攒了些许产业。
但若论富贵,实则还不如列国之中那些大商贾。
无论此前募捐粮草,还是为步旸幼子捐赠资产,只不过都是陈氏拳拳之心。
为君上效忠,资助忠义同僚幼子,都是陈氏应该做的!”
严洛微微一笑,也不继续刁难,放下竹简道:
“很好,陈氏之举,实乃众卿楷模。
如今秦国朝廷改制,之前想必诸位也已经知晓。
寡人念陈氏功勋,便擢升陈午为正一品太师,入内阁中枢司任职,负责协助寡人咨询国策。
封陈霄为正三品礼部尚书,负责朝会、祭祀、外交等事务。”
之前严洛早已经公布九品官爵制度,严国臣子们自然知道其中深浅。
另外设置内阁中枢司、九部等细分衙门,本质上说明严洛此人心怀大志。
因为如果按照原本严国的疆土、人口大小,根本无需这么细分完善的官僚制度。
哪怕如今卫国称霸天下,本国军、政制度都依然沿用老一套,只不过在某些地方开始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策略而已。
陈午、陈霄父子都松了口气,也知道这两个官职虽然实权不算太大,但已经是位极人臣。
他们就怕严洛也对陈家动刀子,瓜分其田地什么的。
现在看来,严洛还没有狂妄到自绝于天下卿族士大夫的程度,之前打击豪强分封土地,恐怕也是一时兴起,招揽民心罢了。
“阳榷忠心为国,忍辱负重,出仕秦国以来,兢兢业业,特擢升为正四品户部左侍郎,爵乡士,食邑五十户!
之后负责为秦国百姓建户归籍,清查各地田亩人丁,征收相应财税,并以士农工商百业整理成册,并招揽专人,草拟大秦户籍、财税法典。
张贤在寡人危难之时主动投效,出使外国、转运钱粮、押送辎重,事事勤恳,堪称干才,免鸿胪寺少卿之职,擢升为正四品商部左侍郎。
今后负责招揽、规划和监管各地商贾贸易,既要让秦国贸易繁荣,也要打击投机垄断之辈,另外要招揽专人,草拟大秦商法典。”
阳榷和张贤脸上都浮现出振奋之色,虽然只是正四品官爵,但眼下大秦并未设置两部尚书之职务,他们等于是两部主官了。
“另,下大夫诸葛亮,不畏强权,才智不俗,寡人任命你为正六品吏部员外郎,负责考察各地官员,设置秦国官员考评体系,并按照各自才能,举荐分派至合适职位!”
众人微微一怔,因为系统的原因,诸葛亮本身在严国属于默默无闻的类型。
属于有点印象,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
之前被蔡姬打压,更是直接卷铺盖回家。
没想到此刻却被严洛委以重任。
虽然只是正六品官职,但这可是吏部,又掌握着官员考评、升迁、贬谪等重要职能。
加上如今吏部除了诸葛亮这个员外郎之外,也没有任何上官,他实际上就是吏部最大的了!
诸葛亮却是宠辱不惊,潇洒出列道:
“多谢君上,臣必定鞠躬尽瘁!”
封赏了这些人之后,严洛便不再继续,后续各部想要继续任命,那就要看诸葛亮的工作成果了。
“陈霄,你去准备出使玄京,向天子禀报秦、严合国一事,并请求天子册封寡人为大虞子爵!
阳榷,你去户部府库为陈霄使节团多挑选一些贵重贡品,进献天子!”
两人连忙答应下来,随后便算处理完朝会,直接散会。
严洛长舒一口气,如此一来,他也不用一个人忙碌所有大小政务了。
......
九月底,诸葛亮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名册。
一个月的时间,他将秦国军、政官员、卿、士大夫等等,都一一罗列。
细数对方这些年来的功绩、过失以及擅长的事务。
以目前秦国的体量,不少人可以从九部或者地方的基础官职开始做起。
同时诸葛亮还提议,内阁中枢司、九部之外,设置一个监察单位,类似御史台。
专门负责监察百官,并向君主谏言。
不过严洛却是暂时否决了这一提议。
他之所以一开始没有设置这个部门,一来他有更好的计划。
以古代王朝而言,实际上最后一个朝代满清,算是吸取了各朝代的各种优点。
比如为了防止内阁架空皇权,别出心裁的设置出了军机处。
而监察百官的职能部门当然需要,但眼下秦国一没有合适的主官人选,二来百官都没有填补完善,这个部门暂时还不需要设置。
等到秦国逐渐壮大,严洛麾下人才更多,他会按照前世各种灵感,设置一些监察、情报等部门。
类似反贪、纪检、国安、新闻监督机构等等,这比单纯一个御史台什么,那可完善细致多了。
不过诸葛丞相的确不凡,短短一个月,不但将秦国上下官员梳理的十分细致,还给出了他们各自适合的岗位。
严洛就按照诸葛亮给出的名单充实各部,同时为表彰其功勋,顺理成章将其擢升为正四品吏部左侍郎。
一时之间,诸葛亮在秦国倒是令人瞩目,毕竟短短时间能坐到和阳榷、张贤这两人同样品级的位置,还是在吏部这种要害部门,足见严洛对其信任。
......
一个月之间,各地陆续也有奏报送上来,因为严洛之前免除了不少新垦耕地的赋税以及人头税,所以各地去年的税收寥寥无几。
但之前缴获的钱财,加上秦国市面上存在大量粮草,反而让国库囤积了不少粮草。
比如柳林城,原本只有四十万亩多的耕地,短短半年时间,便暴增到了一百多万亩。
一些边境之地,还有其他诸侯国的百姓闻风而来,在秦国落地生根。
严洛也是下令对他们一视同仁。
乡野村庄之中,大量简陋的茅草屋也被改造成了砖瓦房,各城邑之间的官道也经过了初步的拓展、加固。
这让在秦国游学的士子们离开之后,都纷纷称赞秦君治国有方,令百姓富庶。
但这时,卫国使者却带着卫公一封斥责书信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