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方远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
欧式风格的洋房矗立在梧桐树下,爬满藤蔓的围墙内,喷泉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他知道,那个年代华侨归国支援建设的故事数不胜数。
这些老人将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国家,在功成身退后,才选择回到亲人身边。
他们用半生的心血,为中国科技发展筑起基石,这样的人,的确值得敬重。
两辆三轮车一直骑到街道的尽头,黄浦江潮湿的风裹挟着汽笛声扑面而来。
拐过街角时。
顾方远二人一阵无语。
没想到这么巧,卖房子的人,竟然距离他们停船的地方,没有超过500米。
不过也就是这500米,宛如跨过了一个世界。
一边是繁忙的码头,周围都是络绎不绝的来往人群。
另一边,突然变得宁静下来,周围还有不少花坛树木,周围房屋大多都是欧美风格。
就好像跨越了‘租借地’。
靠近黄浦江边,还有一片小型滨江公园。
站在滨江公园的江边,甚至可以看见远处‘杨树浦码头’繁忙的景象。
“这里原本是美英租界,所以很多地方保留了西方风格。”林昌军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后来收回租界,又将这些房子分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他指着江边那座哥特式钟楼。
“晚上来滨江公园散步,还能看见江对岸的霓虹。这附近住着不少外国人,普通人很难交流,不过对你来说没什么障碍。”
他是亲自领教过顾方远的英语水平。
自己在对面连个弟弟都算不上。
林昌军带两人在周围转了一圈,这才来到花园洋房。
顾方远不但在这里见到了老研究员,还有研究员的妻子和儿女。
老研究员的儿子和女儿这次过来,就是接老人家回美国的。
原本准备将房子交给朋友帮忙代售,刚好林昌军打电话过去,干脆亲自接待了。
穿过爬满紫藤的拱门,一座花园洋房豁然眼前。
主楼红砖清水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尖顶阁楼的老虎窗探出半卷窗帘,总共三层。
次楼车库的铁艺大门紧闭,旁边晾晒的亚麻桌布随风轻摆。
前院的喷泉池早已干涸,却仍能看出巴洛克风格的繁复雕刻,玫瑰园里,褪色的木牌歪斜地写着拉丁文植物学名。
可能为了省钱,庭院维护的并不是很好。
“顾先生?”银发老者推开雕花木门,身后跟着西装革履的子女和裹着羊绒披肩的老妇人。
老人的中山装袖口磨得发白,却别着一枚锃亮的国徽领针,“原本准备委托老友代售,没想到小林来电话,倒是省了周折。”
“老人家,冒昧前来,打扰了!”顾方远礼貌回应。
老者笑着招呼众人进屋。
顾方远踏入玄关。
水晶吊灯的光斑在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地面上跳跃。
胡桃木楼梯扶手泛着包浆的光泽,转角处陈列着青铜犀牛雕塑,空气中浮动着雪松香与旧皮革的气息。
二楼书房的书架上。
俄文与英文的学术着作挤得满满当当,泛黄的论文手稿间,还夹着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研究员站在实验室里,身后是苏联专家竖起的大拇指。
显然还没来得及收拾完。
老爷子的儿子,为他们介绍了一遍房屋。
“这房子带全套家具,连佣人也没有辞退,你要用就留着,不用就打发走。”老人的儿子推了推金丝眼镜,从公文包里拿出各类房屋证明。
“不过得提醒您,现在特殊时期,佣人......”他压低声音,“最好说是远房亲戚。”
“明白,多谢告知!...”
全部看完,顾方远非常满意。
接下来就是商议价格.....
讨价还价声在会客厅此起彼伏。
45万元!
这个数字让曹平安倒吸一口冷气。
此时的国营职工,月工资不过几十元。
别以为顾方远每天进账那么多钱,就以为45万元很便宜。
要知道,这个时期45万元的购买力,相当于后世一个亿以上。
就连顾方远都觉得有些肉疼。
这次出门总共就带了200多万,这边45万,待会去交保证金又要100万。
来上海还不到一天时间,自己竟然花了这么多.....
当他瞥见后院那株百年紫藤,缠绕的枝蔓间依稀可见当年法租界的旧影,突然觉得这价格,或许正是历史的标价。
价格商量完。
顾方远和曹平安回船上取钱,随后返回花园洋房。
麻袋倒在波斯地毯上,成捆的钞票堆得像座小山。
顾方远握着钢笔的手稳如磐石,在协议上逐条列明:房屋产权永久转让、家具陈设清单、佣工契约延续......
墨迹未干,老人已将黄铜钥匙郑重递来,钥匙环上还挂着枚小巧的原子能徽章。
由于东西还没收拾完,他们明天才会搬走。
顾方远晚上还要去宾馆住一晚。
看房子期间,顾方远和老人聊了不少往事。
能从言语中听出,老人并不想离开。
可儿子女儿从小在美国长大,早就不适应国内生活,老人只能选择回美国安度晚年。
“这房子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老人站在门口,望着远处江面上亮起的航标灯,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
“如今该让它见证新时代了。”他忽然抓住顾方远的手腕,“小顾,听说你做外贸?这黄浦江的浪,当年卷走了太多中国货......”
顾方远轻轻拍了拍老爷子手背。
“老爷子放心!我国复兴之势以启,从此攻防之势对调!当年怎么卷走的,我会成百上千倍卷回来。”
“好好好!”老爷子只说了三个好字,哽咽的再也说不出话来。
顾方远带着沉重心情离开。
对老爷子来说,半生拼搏得到的,不过是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纸币。
可在这轻飘飘的纸币背后,是用青春与热血浇筑的信仰。
你说他们傻吗?
傻!
的确很傻!
在旁人眼中,他们本可以在海外享受安逸,却偏要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啃窝头、睡草席。
本可以用专业知识赚得盆满钵满,却甘愿守着微薄的工资,将毕生积蓄投入毫无回报的科研。
他们的确很傻,却傻的可爱,傻得纯粹,傻得让人心疼又肃然起敬。
晚风掠过黄浦江,掀起顾方远的衣角。
他想起老人书房里那张与苏联专家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面孔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想起老人颤抖着抚摸原子能徽章时,喃喃自语 “这辈子,值了”。
如果没有这群可爱又可敬的老一辈,没有他们不计得失的付出,没有他们用脊梁撑起的科技基石,后世如何让大中华站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