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公这一问,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开启了这场荆棘岭深处的论道之会。
唐僧闻言,放下木杯,双手合十,神情庄重:“阿弥陀佛。贫僧所求者,乃大乘佛法三藏真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此乃唐王所托,众生所盼。至于所悟……”
他微微一顿,脸上浮现一丝虔诚的谦卑。
“贫僧愚钝,凡胎肉眼,只知一心向佛,持戒守律,苦修己身,以求解脱轮回,往生极乐。于天地玄机,大道至理,实不敢妄言深悟。”
“一心向佛,持戒苦修!”
松公尚未开口,一旁的柏老却洪声接道,他那双锐利的眼睛看向唐僧,带着一丝探究。
“圣僧此言,似将佛与道、心与物、情与理,割裂得过于分明了。”
他声音如同古柏在风中低语,沉厚而有力。
“我观此山此林,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乃至这缠绕荆棘,看似凶险,实则皆循自然之理。”
“草木生于土,吸于天,承雨露,受风霜,其生也勃,其枯也寂,何尝不是一种‘道’?此‘道’之根本,便在‘生生不息’四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无有断绝。”
“此乃天地之律,万物之性。佛言普度众生,不也是令这‘生’之机流转不息?若绝了生机,断了轮回,万物枯寂,那‘度’又从何谈起?佛与道,本源之上,未必不是殊途同归!”
他说话间,一股浑厚磅礴的生命气息自然散发,仿佛整片古柏林都在与他共鸣。
唐僧闻言,若有所思。
柏老所言“生生不息”,与他所修佛法中“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宏愿,似乎确有相通之处。
他正欲开口,桧公那低沉阴郁的声音响起,如同幽谷寒泉。
“柏兄所言‘生生不息’,乃天道循环之常理。然天道有常,亦有纲维。”
桧公缓缓拨动着手中的乌木念珠,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冰冷。
“正如这荆棘,生于斯,长于斯,其尖刺锋芒,是护身之刚;其藤蔓柔韧,是存身之柔。刚柔并济,方能在这弱肉强食的莽荒之地绵延万载。”
“过刚易折,如那遭雷劈的枯木;过柔则靡,如那被虫蛀的朽株。圣僧持戒苦修,是刚;然一味绝情断欲,摒弃红尘,视情爱如洪水猛兽,视自然天性如枷锁缠身,岂非失之过‘刚’,失了那‘柔’之韧性?”
“须知天道无情亦有情,无情者,规则铁律;有情者,生发之机。刚柔相济,方是长久之道。”
他目光扫过唐僧,尤其在提及“绝情断欲”时,似乎意有所指。
他身后那株漆黑的古桧,枝叶无风自动,散发出一种坚韧而冰冷的气息。
桧公的话,如同冰冷的针,刺中了唐僧心底某个柔软而隐秘的角落。
女儿国国王那倾国倾城的容颜、哀婉凄楚的眼神、缠绵悱恻的话语,不受控制地再次浮现脑海。
“御弟哥哥!”
那一声饱含深情的呼唤,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响起。
那一刻的心旌摇曳,情难自禁,与此刻桧公口中的“自然天性”、“刚柔并济”何其相似?
他脸色微微发白,双手紧紧攥着佛珠,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强行压下心湖的波澜,低声诵念佛号:“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一直含笑倾听的杏仙,此刻眼波流转,如同春水荡漾,轻轻掩口一笑。
“桧公此言,深得我心。”
她的声音如同出谷黄莺,带着天然的柔媚。
“情之一字,发于本心,顺乎自然,何罪之有?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男女。阴阳相合,万物生焉;刚柔相济,大道成焉;男女相悦,人伦续焉。此乃天道伦常,亘古不易。”
她美目流转,看向唐僧,带着一丝促狭与探究。
“圣僧一心向佛,志存高远,杏仙钦佩。然佛说普度众生,众生皆有情。若连自身那一点凡心都视若仇寇,强行斩断,又如何能真正理解众生之苦,行那慈悲之事?”
“情非孽障,乃天赐之性。顺其自然,导其入善,方为至理。强行断绝,岂非逆天而行?”
她说话间,身旁那株古老杏树无风自动,粉白的花瓣簌簌飘落,如同下了一场香雪,甜香馥郁,带着一种令人心神摇曳的魅惑之力。
她身后的几个粉衣少女,也掩口轻笑,眼波盈盈。
杏仙的话语,如同最轻柔的羽毛,却带着最尖锐的倒刺,精准地撩拨着唐僧那强行压抑的心弦。
女儿国的温柔旖旎,那金銮殿上险些脱口而出的“留下”,那凤冠霞帔近在咫尺的诱惑……
种种画面在甜腻的花香中变得更加清晰、更加难以抗拒。
他只觉得心口一阵绞痛,额头冷汗涔涔,脸色由白转红,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只能死死闭着眼睛,一遍又一遍地默诵《心经》,试图守住灵台最后一丝清明。
只是手中佛珠捻动的速度却越来越快,几乎要断裂开来。
圣洁的佛光在他周身明灭不定,脆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孙悟空坐在一旁,将师父的挣扎与几位树精的言语尽收眼底。
他并未像往常般插科打诨或出言维护,反而听得极为认真。
松公的温和醇厚、柏老的刚猛直率、桧公的冷峻深邃、杏仙的妩媚多情,他们所阐述的道理,虽不及当年菩提祖师所授的《黄庭》、《道德》那般玄奥高深、直指混元,却另有一番源自天地自然、草木枯荣的质朴智慧与生命感悟。
尤其是柏老所言“生生不息”,桧公所论“刚柔并济”,更与他自身经历隐隐共鸣。
他天生石猴,汲取天地精华而生,本应野性难驯,却因菩提祖师点化,得了道法神通。
大闹天宫,是刚极;被压五行山五百年,是柔忍。
如今护师西行,降妖除魔需雷霆手段,面对师父的迂腐和八戒的惫懒又需耐心包容。
这其中的平衡与转化,不正是桧公所言的“刚柔并济”?
而保护师父取经,度化世人,延续佛法慧命,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宏大的“生生不息”?
他心中豁然开朗,仿佛又推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户。
这些草木精灵对天道的理解,虽非正统仙神之道,却自成一格,充满了勃勃生机与自然之理。
他看向几位老者的眼神,少了几分戒备,多了几分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