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失策失策!”县令懊恼地拍大腿,“本官也该亲自去迎的!”
从江宁府回青浦县的路,从未如此轻快而漫长。轻快的是心情,马车轮碾过官道的声音都透着欢欣;漫长的是归心,恨不能肋生双翅,即刻飞回那熟悉的乡土。
离青浦县城尚有十余里,官道两旁的气氛就明显不同了。每隔三五里,便有乡绅或里正自发搭建的彩棚,备好了清茶瓜果。
一见挂着青浦县灯笼、插着“小三元”锦旗的车驾远远行来,彩棚内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民们涌出道路,挥舞着彩绸,高喊着“李案首”、“小三元公”,将瓜果、煮熟的鸡蛋甚至整只的鸡鸭往车上塞。
张铁柱乐得合不拢嘴,一边忙着阻挡那些过于热情的投掷——一只肥硕的老母鸡差点砸中李明的头,一边扯着嗓子吼:
“多谢乡亲们!俺替明哥儿谢过啦!东西收下啦!别砸!别砸!哎哟!”一只红皮鸡蛋正中他脑门,蛋液糊了一脸,引来众人善意的哄笑。
李明坐在车内,隔着纱帘看着外面一张张质朴而热情的笑脸,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心中暖流涌动,眼眶微热。这便是生他养他的土地,这便是他最坚实的根基。
终于,远远地望见了青浦县城那熟悉的城墙轮廓。城墙之上,彩旗猎猎作响。离城尚有十里,官道两旁已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县衙的衙役们穿着簇新的皂衣,手持水火棍,努力维持着秩序。
队伍最前方,县令大人身着崭新的七品鹌鹑补服,头戴乌纱,正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朝官道尽头张望,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他身旁的主簿更是紧张得不停擦汗,嘴里念念有词:“来了没?到哪儿了?”
“来了!来了!”不知是谁眼尖,指着官道尽头烟尘起处高喊一声。
顿时,鼓乐齐鸣!县衙请来的鼓乐队卖力地吹奏起《得胜令》,唢呐声高亢入云。人群爆发出海啸般的欢呼:
“小三元公回来啦!”
“李案首!”
“青浦之光!文曲星下凡!”
车驾在震天的声浪中缓缓行至十里长亭。李明深吸一口气,在忠叔的示意下整理衣冠,从容步下马车。
县令大人早已急步迎上,胖乎乎的脸上堆满了激动和近乎谄媚的笑容,远远地就拱手下拜:
“下官青浦县令周文彬,率阖县士绅百姓,恭迎‘小三元’李案首荣归故里!案首连捷三元,扬名江南,实乃我青浦百世未有之荣光!下官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他身后,县丞、主簿、典史以及本地有头有脸的乡绅耆老,齐刷刷躬身行礼,场面蔚为壮观。
李明连忙侧身避开,深深还礼:“学生李明,何德何能,敢劳父母官及诸位父老乡亲远迎至此!折煞学生了!”
一番热闹而繁琐的迎接仪式后,车马在鼓乐开道、衙役护卫下,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所过之处,街道两旁店铺张灯结彩,楼上窗口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道路几乎被撒满了花瓣和彩纸。张铁柱挺着胸膛,与有荣焉地跟在马车旁,不时朝人群挥手,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和指指点点——“看!那就是李案首的神勇书童!一声吼晕半条街的‘福星’!”“嚯!好一条壮汉!难怪能护住文曲星!”
进城后,仪仗并未直接去县衙,而是先绕城一周,接受万民“瞻仰”,最后才在县衙大门前停下。此时,县衙门口早已摆好了香案。
“吉时已到!鸣炮!开中门!”司礼官高唱。
轰!轰!轰!三声震耳欲聋的号炮响彻云霄,县衙那平日紧闭的朱漆大门缓缓洞开。这开中门之礼,非朝廷钦差或重大庆典不得使用,此刻为一个十四岁的秀才案首而开,足见其“小三元”带来的震撼。
李明在县令陪同下,步入庄严肃穆的县衙大堂。堂上,一人早已肃立等候,正是青浦县学的灵魂人物——周教谕。
周教谕今日也特意穿上了最正式的儒生襕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清癯的脸上带着欣慰、自豪与难以掩饰的激动,眼眶微微泛红。
李明见到恩师,心头一热,所有的喧嚣似乎瞬间远去。他快步上前,撩起袍角,对着周教谕端端正正行下大礼:“学生李明,拜谢恩师栽培再造之恩!若无恩师昔日慧眼识珠,悉心教导,严加督促,学生焉有今日!”
周教谕连忙上前扶起,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好!好!明儿!快起来!为师…为师只是尽了本分!是你自己争气!争了大大的气!”他用力拍着李明的肩膀,目光上下打量,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学生,“十四岁的小三元…好!好!为师这辈子,值了!”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两个沉甸甸的“好”字。
师生相视,一切尽在不言中。
庆典的最高潮,是告祭先祖。
李家祠堂内外,早已被闻讯赶来的族人挤得水泄不通。香烛缭绕,红毡铺地。李承宗因升迁之故已先行赴京,此刻由族长主持,王氏携李朗(李明大哥,虽已中探花但仍在京)、李芸(二姐)及李明,身着盛装,于祖宗牌位前肃立。
族长手持祭文,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自豪:
“维!李氏列祖列宗在上!今有承宗公次子明,年方志学,于江宁府试,连捷县、府、院三试,魁首案元!
荣膺‘小三元’之旷世殊荣!更兼承宗公长子朗,高中鼎甲探花,金殿传胪!一门之内,双星辉耀,探花郎与六元魁首相映生辉!
此乃祖宗厚德,庇佑子孙,诗书传家,终得硕果!实乃我李氏阖族百世未有之盛事!今特备三牲醴酒,香烛纸马,告慰于列祖列宗灵前!伏惟尚飨!”
“一门双杰!”这四个字如同滚雷,在祠堂内外每一个李氏族人心头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