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春天。
忙完工作室的事情,把工作室的大小事务交给副主编雨涵。
我和三枫去北京大山服装厂体验生活,这家服装厂在长城脚下昌平区半壁店村。
这是一个拥有2000名职工的大型乡镇企业,是北京市的知名企业。
服装厂位于燕山山脚下,周边环境风景奇美。
我来到这个厂三个月后,厂里招工时,我把我的学生梦瑶邀约过来,,一边工作一边文学创作。
我是为了完成我的长篇报告文学《三平北漂记》才深入企业体验生活的,就像着名作家路遥先生深入煤矿体验生活一样,把最基层最地气的普通劳动者形象打造,歌颂农民工。
在这儿,我如期完成了我的作品,在这个厂和来自全国各地16个地市的男女青年一起工作生活了10个月零28天。
难忘北京,难忘北京大山服装厂,难忘和梦瑶一起耕耘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
——题记
《服装厂的文学时光》
2004年的春天,阳光似乎都带着一股蓬勃的朝气,暖暖地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刚刚忙完工作室里那些繁杂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事务,长舒一口气后,便将工作室的大小事务放心地交给了副主编雨涵。
我心里怀揣着一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要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一部能够真正深入基层,展现普通劳动者生活与精神风貌的作品,我给它取名叫《三平北漂记》。为了能让这部作品有血有肉,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我决定像路遥先生深入煤矿体验生活那样,走进企业,去感受那些最平凡却又最伟大的人们的日常。
我和好友三枫一同踏上了去往北京大山服装厂的路。那家服装厂坐落在长城脚下昌平区半壁店村,从市区一路辗转过去,沿途的风景逐渐从繁华的都市景象变成了带着乡村质朴气息的画面。当我们终于抵达服装厂的时候,望着眼前那规模颇大的厂区,心中满是期待与忐忑。
这是一个拥有2000名职工的大型乡镇企业,在北京市都颇有名气。它位于燕山山脚下,周边的环境简直可以用风景奇美来形容。远处山峦起伏,连绵的青山像是大地的守护者,在阳光的映照下,轮廓清晰而又柔和。近处,厂里的建筑错落有致,办公楼、车间、仓库,还有那一片片员工宿舍,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小世界。
初到服装厂,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而又新奇。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那一台台缝纫机像是不知疲倦的战士,在工人们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运作着。我和三枫被分配到了不同的车间,开始跟着老员工们学习最基本的服装制作工序。
起初,我连怎么穿针引线,怎么操作缝纫机的踏板都显得手忙脚乱。那些纤细的线在我手中仿佛有了自己的意识,总是不听使唤,不是缠成一团,就是从针孔旁边溜走。而缝纫机的踏板,我一踩下去,机器就像脱缰的野马,线瞬间就歪歪扭扭,不成样子。看着身边的老员工们手法娴熟,动作流畅,一件件衣服的雏形在他们手下迅速出现,我心里既佩服又有些气馁。
但是我知道,自己来这里可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的,这是我为了创作必须经历的过程。于是,我每天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来到车间,在那还没完全热闹起来的空间里,独自练习穿针引线,熟悉缝纫机的操作节奏。中午休息的时候,别人都去吃饭或者小憩了,我还缠着那些技术好的老员工,让他们给我指点一二,仔细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微的技巧。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磨炼,我终于也能像模像样地做出一些简单的服装部件了,心里别提有多自豪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和车间里的工友们熟悉了起来。
这里的工友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口音,不同的生活背景,却都怀揣着相似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座城市里站稳脚跟,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有个叫阿强的小伙子,来自河南农村,他年纪不大,却已经是车间里的技术骨干了。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干活的时候全神贯注,那认真的模样仿佛手里制作的不是一件件普通的衣服,而是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还有李姐,她是四川人,为人特别热情豪爽。她看我一开始什么都不会,总是主动过来帮我,还会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做的辣椒酱分给大家吃。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服装厂,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这种温暖也成为了我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我来到这个厂三个月后,厂里又开始招工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的学生梦瑶,她一直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也渴望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积累创作素材。我便把她邀约了过来,想着我们可以一起在这里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
梦瑶刚来的时候,和我当初一样,对车间的工作充满了新鲜感,但很快也遇到了各种困难。不过她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我很像,每天都在努力学习,进步也特别快。我们在工作之余,常常会找个安静的角落,一起交流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分享自己新的创作灵感。
夜晚的服装厂宿舍区,有着别样的宁静。我和梦瑶,还有其他几个工友,会坐在宿舍前的空地上,望着满天繁星,谈论着各自家乡的故事,谈论着对未来的憧憬。那些时刻,仿佛生活的疲惫都被这宁静的夜色和温暖的话语给驱散了,留下的只有对生活满满的热爱和对创作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服装厂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从车间里的生产流程,到仓库的管理,再到销售部门的运作,我都一一去体验、去观察。我和不同岗位上的员工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在这里工作的酸甜苦辣,听他们说起家里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那些平凡而又真挚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创作的思路。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服装厂的风貌,我还跟着厂里的运输车队,去给各个销售点送货。坐在颠簸的货车上,看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城市街景,想着这些凝聚着服装厂工人们心血的衣服即将被送到不同的人手中,心里满是感慨。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不少挫折。有时候,因为过于专注于收集素材,导致自己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小失误,受到了车间主管的批评。还有的时候,创作陷入了瓶颈,觉得自己收集的素材虽然很多,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如何用文字更好地呈现出服装厂这个小社会里那些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
每当遇到这些困难,我就会想起路遥先生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他比起来,我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便重新打起精神,调整自己的状态。工作上更加认真仔细,避免再出现失误;创作上,我会把收集到的素材一遍又一遍地梳理,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有时候为了一个章节的内容,会熬上几个通宵,反复琢磨每一个用词,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而又充实中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我和来自全国各地16个地市的男女青年一起在这个厂已经工作生活了10个月零28天。而我的那部《三平北漂记》也终于在这日复一日的体验与积累中逐渐成形。
在这部作品里,我刻画了阿强那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用精湛技艺在服装厂站稳脚跟的形象;描绘了李姐热情善良,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的故事;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在这个服装厂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们或许平凡,但他们身上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对工作的敬业,却熠熠生辉,照亮了整个服装厂,也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我完成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字,放下手中的笔时,心中满是感慨。这一路走来,有过初到服装厂时的迷茫,有过学习技术时的艰辛,有过创作瓶颈时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了一群真挚的朋友,感受到了普通劳动者们那淳朴而又伟大的力量,也实现了自己创作一部能真正反映基层生活作品的梦想。
后来,我带着这部作品回到了工作室,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它终于得以出版发行。当看到那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摆在书店的书架上,被读者们拿起翻阅时,我知道,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那段在服装厂体验生活的日子,也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一段时光,那些和工友们一起耕耘、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激励着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去书写更多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我常常会想起北京大山服装厂,想起那燕山脚下的美丽风景,想起车间里那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想起那些可爱的工友们的笑脸。那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心灵永远的归宿,它让我明白,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永远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来源于那些最普通却又最值得歌颂的人们的故事之中。
梦瑶也在这段经历后,创作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她陆续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用自己的文字展现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而我和三枫,也因为这次服装厂之行,更加坚定了要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去挖掘更多生活中的宝藏,用文字为那些默默奋斗的人们发声的决心。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生活的长河永远奔腾不息,而那段服装厂的时光,将永远是这条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那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劳动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