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寺院里的喇嘛,与当地驻藏清军将领,实在无法继续忍受廓尔喀人的无理索取,表示不再向廓尔喀人支付那毫无道理的“买地钱”。
廓尔喀人岂能善罢甘休,竟以藏官违约为由,再次悍然兴兵。
他们如同一群恶狼般闯入后藏(日喀则),对扎什伦布寺进行了疯狂劫掠。
寺中的佛像、法器珍贵无比,均被洗劫一空,那原本神圣安宁的寺院,瞬间变得一片狼藉。
四川总督成德得知消息后,匆忙率军赶来,然而等他到达时,狡猾的廓尔喀人,早已带着劫掠的财物逃之夭夭。
这一次,成德深知事情的严重性,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欺骗乾隆皇帝,而是如实将情况上报。
乾隆帝听闻后,龙颜大怒,当即传下圣旨,将成德就地免官,令他即日回京听候发落,同时责令四川总兵鄂辉戴罪立功。
为了彻底平息这场战乱,乾隆帝当机立断,谕令福康安为大将军,海兰察、奎林为参赞大臣,
率领两万余清军奔赴西藏,一场惊心动魄的平乱之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
这第二次征战廓尔喀,乃是乾隆“十全武功”的终章之战,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想知道此战究竟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每个皇帝心中都有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此时,乾隆首先想到了三位得力干将,他们分别是:阿桂、福康安和海兰察。
三人之中,阿桂年事已高,海兰察年龄次之,而福康安最为年轻。
乾隆想到此次征战之地,森林茂密,气候炎热,瘟疫横行,对于年逾古稀的阿桂来说,确实难以承受其苦。
乾隆权衡再三,决定让年轻力壮的福康安担任主帅,海兰察做他的助手,协助作战。
福康安领命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从北京快马加鞭,向着青海西宁疾驰而去。
一路之上,将士们马不停蹄,风餐露宿,仅用了短短15天,便抵达了青海西宁,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然而,当清军来到西藏,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为震惊。
这里的海拔极高,空气稀薄得让人窒息,正常人在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无比艰难。
现在人们前往青藏旅游,都要随身携带氧气瓶来维持呼吸,可在清朝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如此方便的氧气瓶。
清军士兵们所能做的,唯有将毛巾浸湿,然后不断地捂在鼻子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多获取一些氧气。
青藏高原不仅海拔高,而且气候极为恶劣,还未与敌军交战,清军就已经面临着比战争更为严峻的考验,
有的士兵被憋的脸红脖子粗,高反让他们痛不欲生。
还没与敌接火,清军就病倒了1000多人,这些八旗士兵,多数来自东北,没有经历过这种恶劣的环境。
时值隆冬,高原上寒风呼啸,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刮在脸上生疼,气温更是骤降至零下二三十度。
厚厚的积雪覆盖了道路,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冰雪吞噬。
清军人马在这冰雪世界中行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而他们所携带的粮草、军械等物资,因为道路艰难险阻,运输接济不上而囊空如洗。
即便面临着如此艰难的困境,福康安依然毫不退缩,他以惊人的毅力,率领着大军顽强地前行。
他深知,每拖延一日,后藏的百姓就要多遭受一日的苦难。
经过艰苦跋涉,清军终于在两个月内抵达了拉萨,比原定计划提前了近半个月。
但他们清楚,这仅仅是艰难征程的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狡猾的廓尔喀人,听闻福康安率领着两万大军前来远征,顿时吓得惊慌失措,早已逃之夭夭。
因此,清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顺利收复了聂拉木、济咙和宗喀等地。
福康安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要彻底消灭廓尔喀的威胁,让他们不敢再对西藏有非分之想。
他果断做出决定,要翻越那高耸入云、险峻无比的喜马拉雅山,深入廓尔喀境内,直捣敌人巢穴。
可是,喜马拉雅山的险峻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这里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空气稀薄得几乎让人无法呼吸。
清军士兵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们痛苦不堪。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呕吐不止等症状如影随形,困扰着每一个人。
许多士兵因为高原反应而体力不支,甚至有人直接昏迷过去,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冰冷的土地上。
除了高原反应,复杂的地形也给清军的行军作战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山间的道路崎岖狭窄,仅仅只能容纳单人通行,那些大型的军械和辎重,在这样的道路上根本难以运输。
对于这种情况,八旗军的马匹虽然载人还勉强可以,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运输粮食对于马匹来说有点力不从心。
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下,唯有廓尔喀人的大象才能较为轻松地行走。
寒风裹挟着细细的雪粒,如沙砾一般打在人脸上,福康安站在海拔四千米的达木山口,
望着脚下那深不见底的冰谷,心中涌起一股沉重之感。
如何才能解决运输粮食问题呢?
“大帅!当地的驯象师带到了!”参将的声音在风雪中如救命福音传来。
福康安放眼望去,只见十几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正牵着十几匹体型庞大的亚洲象,
在风雪中缓缓走来。象鼻在空气中不停地摆动着,发出低沉而洪亮的吼声,震得周围的积雪簌簌落下。
“大帅,这些畜生能驮动三百斤的粮草和兵甲?”福康安微微皱眉,眼中满是怀疑地打量着这些庞然大物。
为首的驯象师扎西恭敬地躬身说道:“大人,我们世代都在这雪山与丛林间穿行,
这些大象可都是得力帮手,它们驮着货物,在悬崖峭壁上如履平地。
不过大象需要驯服,它们脾气很暴躁。”
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从队伍后方传来。“驯服畜生?这事我海兰察最在行!”
只见海兰察一把拨开人群,迈着大步,径直走到一头暴躁的公象面前。
这头名叫“巴图”的大象,此时正怒气冲冲地用象鼻不断地抽打着地面,象牙上还沾着不久前撞断的树桩渣子,可见它的脾气有多么暴躁。
海兰察微微一笑,解下腰间的酒囊,猛地灌了一口烈酒,然后将剩余的酒水,“扑”的一声泼向了大象。
大象被酒精刺激得勃然大怒,它长鼻一甩,如同一根钢鞭般朝着海兰察横扫过来。
海兰察丝毫不惧,身形一闪,如同一只敏捷的猎豹,巧妙地抓住象鼻,然后借力一跃,竟直接跨上了象背。
大象顿时疯狂地甩动身躯,想要将这个不速之客甩下来,
可是海兰察就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上面,
他一手紧紧地揪住象耳,一手拔出腰间的长刀,在大象耳边发出一声怒吼,那声音仿佛发自战神之口。
“巴图”被海兰察这股凶猛的气势给震慑住了,渐渐地停止了挣扎。
海兰察趁机轻轻地抚摸着它的脖颈,嘴里还喃喃低语着,仿佛在和大象说着什么贴心的话。
片刻之后,这头原本桀骜不驯、不可一世的巨兽,竟然温顺地低下了头,仿佛是一个被驯服的孩子。
“好!”福康安忍不住大声拍手叫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全军听令,即刻改装象鞍,筹备粮草!”
三日后,清军的队伍中出现了一支奇特的象兵部队。
每头大象都背负着特制的木质鞍架,上面堆满了粮草和兵器。
象背上还端坐着三名全副武装的清兵,他们神情严肃,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在海兰察的带领下,象群迈着沉稳的步伐,沿着陡峭的山道缓缓前行。
当队伍行至最险峻的“鬼见愁”路段时,突然,一场可怕的雪崩降临了。
巨大的雪块从山顶上呼啸着奔腾而下,如同万马奔腾,清军士兵们顿时乱作一团,恐惧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海兰察骑着巴图毫不犹豫地冲在了最前面,他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奋力劈开迎面而来的雪浪,
用大象庞大而坚实的身躯,为身后的队伍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他大声呼喊着:“大家不要慌,跟着象群走!”士兵们原本慌乱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然而,狡猾的廓尔喀首领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于山间险要之处设下了埋伏。
当清军行至山谷狭窄处时,廓尔喀士兵们突然从高处投掷下巨石,箭矢如同雨点般朝着清军袭来。
刹那间,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清军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更糟糕的是,东南亚那复杂的丛林环境,让清军吃尽了苦头。
福康安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果断地调整战术。
随后,他采用小股部队分散推进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大规模部队在丛林中行动不便的问题。
海兰察则带领着骑兵,在丛林中如幽灵般灵活穿插,他们敏锐地寻找着敌军的薄弱环节,然后给予致命的一击,让廓尔喀军队防不胜防。
经过五天五夜的艰难跋涉,清军终于成功地翻过了喜马拉雅山,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了廓尔喀境内。
经过数月的艰苦战斗,清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战术,接连攻克了廓尔喀的多座城池,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其首都阳布。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廓尔喀国王以及摄政王,意识到大势已去,被迫遣使乞降。
使者表示向清朝称臣,承诺从今以后永不侵犯藏境,并定期向清朝进贡。至此,第二次征战廓尔喀以清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
这场跨越雪域高原与异国丛林的远征,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
乾隆终章一战,最终圆满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