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九功笑着催促:\"国舅爷接旨。\"
\"臣,遵旨。\"
坤宁宫内,帝后同坐,皇后笑道:\"贾环,何必与太后争执,既已出气,不如放过他。
这样的人终究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又何必自找麻烦!\"
贾环严肃说道:“娘娘,太上皇尚在世,太后已如此,若不及早提醒她,将来一旦发生不堪设想之事,陛下岂不是会被太后钳制?我也是防患未然,以免日后陛下行事艰难。\"
弘武帝和李皇后听后皆感震撼,贾环思虑如此长远,事事为弘武帝考量。
李皇后打量贾环一番,感叹道:“难怪陛下对你如此倚重,果然值得信赖。
朝中又有几人能像你这般为陛下着想?”
弘武帝亦激动得面红耳赤,暗自庆幸没看错人。
贾母问起贾环时,弘武帝望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
他自幼被元后抚养长大,虽有过一段幸福时光,但元后去世后,生母对他并不亲近,一心只顾着弟弟刘向,令他倍感失落。
登基后,在太上皇的威压下度过了战战兢兢的十余年。
贾环多次出手相助却不求回报,此次进言更让弘武帝深受触动。
他未曾料到贾环考虑得如此周全,深知太后此举的潜在威胁。
贾环这一举动,无疑为未来的局势减轻了许多压力。
李皇后安慰弘武帝道:“陛下无需感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既然贾环对您如此忠诚,日后定当重赏。\"
弘武帝握着皇后的手道:“你说得很对,朕厚待贾环正是为了让文武百官明白,凡是对朕忠心者,绝不会被辜负。\"
贾环离开皇宫后返回京畿大营,见到受伤倒地的白朗,冷笑一声:“把他扔出去!”
京城权贵很快得知贾环顶撞太后之事,有人认为他在自寻死路,也有人看出他是圣眷正隆。
荣国府内, ** 未平。
荣庆堂内,史鼐对贾母道:“姑母,贾环竟敢顶撞太后,这岂不是自寻死路?当今皇帝最敬重的就是他的生母。\"贾母近来频繁邀请史湘云到荣国府,
贾环拉着香菱嘱咐她让小丫头捂捂手,随后和她一同回到后堂。
他安排香菱去喝姜汤,自己则换了一身衣服,带着小吉祥和小幺儿前往荣庆堂。
到了荣庆堂,他先向贾母等人行礼,坐下后便问:“老祖宗这般急着召我前来,可是有什么要紧的事?”
贾母问道:“听闻你今日顶撞了太后?环哥儿,你知道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吗?”
贾环听了毫不在意地抖了抖身上的蟒袍,笑道:“老祖宗,我并未顶撞太后,只是和她说理罢了。\"
贾母并不关心具体细节,只问:“那上皇和陛下怎么说?”
“上皇念及太后的面子,将白朗杖责五十,在家禁足一年;陛下也没有责怪我。\"
贾母听到这里总算松了口气,苦笑着说:“环哥儿,一座酒楼值得你如此得罪太后吗?”
贾环对此嗤之以鼻,笑道:“老祖宗若因此退缩,岂不是让外人觉得我们贾家好欺负?再说那酒楼一年赚数十万两银子,不然白朗怎敢上门 ** ?简直荒唐!”
贾母等人听后大吃一惊,没想到一座酒楼竟有如此收益,薛姨妈羡慕得不得了,王夫人更是气得发疯,冷哼道:“人家可是国舅之子、太后亲侄,环哥儿你这是替贾家招惹灾祸啊!”
贾环冷笑一声道:“国舅之子又如何?难道我就该任人欺凌不成?二婶娘,这哪里讲得通?而且我的地位,全靠自己拼杀得来,他一个纨绔子弟,也敢在我面前耀武扬威,实在不配!”
贾环言辞间神采奕奕,姐妹们都为之侧目,贾母也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贾代善,心中颇为自得,暗想谁能说我们贾家无人可用?
“不过,环哥儿为人还是得低调些,别让人觉得你轻狂。
你还年轻,日后行事需更加谨慎才是。\"
贾环明白贾母是真心为他好,连忙恭敬地回答:“老祖宗教诲,孙儿铭记于心。\"
凤姐见气氛好转,调侃道:“三弟,没想到你竟如此富足,那酒楼真的能赚几十万两银子?”
凤姐虽知恩顺酒楼盈利颇丰,但从不知能获此巨利。
贾环笑道:“二嫂子,我在京城有三家酒楼,加起来大概如此。\"
凤姐羡慕道:“三弟若有发财的机会,别忘了嫂子,让嫂子也能分一杯羹,赚点零花钱。\"
贾母笑道:“看看,凤丫头的心思全在钱上了。\"众人闻言皆轻笑。
国舅府内。
白国舅怒视榻上儿子:“荒唐!你竟敢强夺侯爵之物?他人或可原谅,但贾环是谁?上皇与当今皇帝
康郡王刘向白国舅自然清楚,自己有谋夺皇位的心思,白家绝不能参与其中,否则一旦出错,便可能招致灭门之祸。
林府的小书房内,林如海说道:“环哥儿这次的行为有些鲁莽,太后毕竟是当今皇帝的生母,不可如此放肆。\"
贾环回应道:“姑父,
贾环望着黛玉叹息道:“林姐姐,你怎会不懂我的心思?我虽出身低微,却痴心一片,只为博红颜一笑。
此次远赴瑶台求仙草,即便倾尽此生,亦无怨无悔。
然而若待你伤愈之时,我依旧难忘旧情,恐将堕入尘世,唯利是图,错把情义当虚妄。
林姐姐,倘若连你也不理解我,我将不知自己会变成什么模样!”
黛玉听后心生感慨,说道:“环儿,姐姐明白你的心意,你无需多虑,我不过与你玩笑而已!”
说着,她含泪凝视贾环。
林如海似笑非笑地看着贾环,他只能装作糊涂,装作没看见,暗自松了口气,庆幸暂时脱险。
片刻后,黛玉想起父亲还在场,连忙红着脸坐到一旁,却又狠狠瞪了贾环一眼。
以她的聪慧,此时怎会不明白事情原委。
林如海赞道:“环哥儿,你不走仕途之路实属遗憾,这般能随手吟出蕴含人生百味的诗句,足见才华横溢。\"
贾环谦逊回应:“姑父过誉了,我只是偶然为之罢了。\"
黛玉仍有些不满,说道:“偶然为之?那你再作一首,助助酒兴如何?”
贾环浅笑点头:“有何不可?林姐姐请出题吧。\"他早已胸有成竹。
黛玉思索片刻,决定道:“那就写感悟人生吧。\"
贾环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即吟诵:“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本世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黛玉仿佛看到贾环孤身一人立于冷寂的屋内,愁绪满怀,忧虑自身命运。
她深知,家族的未来全靠贾环一人,怎不令人心疼,又怎会不落泪呢?
“环儿……”
宁国府中,贾环派人唤来李大,嘱咐他去查探白朗近期的行踪,以及他与哪些人有所往来,究竟受何人指使。
第二天,李大回来说,近来白朗只跟康郡王有往来。
贾环皱眉不解,自己与康郡王无冤无仇,为何要针对自己?哦,对了,康郡王虽然与当今皇帝是亲兄弟,但关系并不融洽,他对
贾环接过鸳鸯递给他的红包,笑称:“孙儿谢老祖宗的赏赐。\"他与迎春、探春、惜春打过招呼后,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小惜春蹦跳而来,笑着说:“三哥新年好!”
还伸出手期待礼物。
贾环轻点她的额头,递出一个大红包,让她笑得合不拢嘴,“谢谢三哥!”
随后,林如海带着黛玉来访,寒暄后去了前院与贾赦、贾政交谈。
贾母嗔怪黛玉许久未来看她,黛玉解释说因父亲公务缠身,自己一直在照料,承诺日后会常来。
贾母欣慰表示理解。
宝玉目送黛玉,心中欢喜。
贾母察觉其神情,打算与林如海商议两人的婚事。
小惜春抱怨黛玉不来找他们玩,黛玉答应带她去自己家,还问要不要叫上迎春和探春一同前往。
宝玉急忙插话希望也被邀请。
贾环则劝他安心读书,别掺和姑娘们的游玩。
贾母支持宝玉同行,认为都是亲人无需避嫌。
贾环虽有不满,却也无言反驳。
李纨带着贾兰前来,贾兰先向贾母问安,再与黛玉等人行礼后,走到贾环身旁,恭敬说道:“三叔安。\"自贾环接管宁国府后,整顿族学,遣散旧师,请来新夫子,使族学焕然一新。
贾兰在族学中表现优异,常受褒奖,贾环时常关怀,常让小吉祥送些吃食给他,令他对三叔心生亲近。
贾兰从未见过父亲,却从贾环身上感受到父爱,因此对他极为敬重。
贾环拍了拍贾兰肩膀说:“不必多礼,三叔知道你勤奋。
等日后科举高中,为母亲挣得诰命,那才叫真本事。
你母亲不易,若违背孝道,休怪三叔无情。\"
贾兰似个小大人般躬身答道:“三叔教诲,侄儿铭记于心。\"叔侄对话间,李纨不禁落泪,堂上众人亦深受触动,连贾母也频频点头。
鸳鸯问贾母:“老太太,宴席设在哪里?”
贾母想了想笑道:“一家人何必拘礼,就在花厅设宴,中间放个屏风即可。\"
饭后,黛玉等人去了迎春房里,荣庆堂只剩贾母和林如海。
贾母道:“如海啊,如今宝玉也长大了,该考虑婚事了。
是否将两家儿女的亲事定下来?我也就安心了。\"
林如海沉默不语,贾母皱眉问:“当年我和敏儿的约定,难道你不记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