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
香菱急忙从床上爬起来,脸红地责怪道:“三爷……!”
贾环洗漱完毕,来到外间,看见身着朝服的黛玉和宝钗,疑惑地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黛玉笑着说道:“这么快就要去西府赴宴了,你还没来得及和宝丫头换装,这不是特意为了撑场面吗!”
贾环听后也笑了:“还是两位王妃考虑得周全。\"
黛玉正色告诉他,贾母为鸳鸯争取到了一个庶妃的名额,并询问他接下来该如何分配剩余的三个侧妃名额。
贾环回答说:“我已经向皇后申请了九个名额,我们家的女子都是庶妃,没有侍妾。\"
听到这话,丫头们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虽然她们并不在意这些名分,但能成为庶妃总比做侍妾强。
处理完后院事务后,贾环带着黛玉和宝钗前往荣国府。
荣庆堂里,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以及贾赦、贾政等人正在花厅等候。
王夫人心里暗自埋怨,为何贾环这样一个庶出的儿子能够被封王。
贾环三人穿过二门,来到抄手游廊,两边的小丫头早已跪下,齐声问候:“给王爷、王妃见礼!”
贾环摆手示意免礼。
宝钗看着跪拜的丫头们,心中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尊贵感,这都是眼前的男人带来的变化,她对贾环的眼神变得更加温柔。
来到荣庆堂门口,更多的丫头跪下行礼:“给王爷、王妃见礼!”
贾环抬头望见贾母带着众人迎接,除了贾母外,贾政、贾赦、邢夫人、王夫人以及薛姨妈都依次行礼。
贾环亲自扶起贾政,“父亲不必如此多礼,我们是一家人,这般反而让我惶恐。\"
贾政笑道:“这是应该的,现在国家礼仪优先于家族礼节。\"
贾母则说道:“环儿,你为贾家所做的一切,值得他们这样的礼遇。\"
这时,赵姨娘走近贾环身边,抚摸着他身上的四爪坐龙蟒袍,激动地问:“环儿,你真的成了郡王?”
贾环笑着扶住她,“娘,儿子已经成了阳平郡王。\"
赵姨娘忍不住泪流满面,“好,好,娘太开心了。\"
黛玉见赵姨娘语无伦次,忙上前扶住,柔声劝道:“娘,咱们先进屋说话,别太激动,这对身体不好。\"宝钗随后也来到赵姨娘身边,扶着另一侧。
赵姨娘看着两位美丽的儿媳,满脸欢喜,笑道:“好孩子,你们都很好,环哥儿能娶到你们真是他的福气。
若他有什么不好,尽管来找娘,看我这个倒霉的母亲怎么教训他!”
众人意识到,赵姨娘在贾府中的地位仅次于贾母,只因她是贾环阳平郡王的生母。
入座后,贾母说道:“环哥儿,你很有本事,有你在,贾家才能更兴旺。
要是老国公知道,一定在九泉之下欣慰。\"说着,眼眶微微泛红。
贾环笑着谦虚道:“祖母过誉了,我不过是靠着祖辈的恩泽罢了。\"
贾母却摆手道:“别谦虚,我看得清清楚楚,祖宗的恩泽摆在那里,为何别人不能依靠?还是得自身努力。
身份再高,若不作为,又有何用?将来贾家还得靠你撑着。\"
贾母的话让贾赦、贾政、贾琏面露羞愧之色,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王熙凤见贾母有些伤感,便岔开话题道:“老祖宗,您夸三弟就夸吧,别跟我们这些‘烧糊了的卷子’比了。
照我说啊,以后连宝兄弟都不及三弟能得您欢心,您可别偏心哦。\"姐妹们听后都笑了起来。
宝玉站在贾母身旁,撇了撇嘴,心想:谁稀罕什么郡王头衔,不过是个虚名罢了。
贾母这才说道:“环哥儿的喜事,咱们两府可要好好庆祝几天。\"
贾政听了,心中大悦。
看着身穿四爪坐龙江牙海水蟒袍的儿子,他满心欢喜,想着儿子成了郡王爷,以后再也没人敢轻视他。
于是他也笑着说:“母亲说得对,这么大的喜事怎能不庆贺?要摆几天流水席,好好给环儿庆祝一番。\"
贾环见状急忙站起,对贾母说道:“老祖宗,此事莫要张扬。
陛下在铁网山痛失四位皇子,内心悲痛不已。
若是我们两家大肆庆祝,岂非是在皇帝面前故意添乱?”
说完,他将铁网山之行的经过详细告知贾母。
贾母听后大惊,问是谁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稍作镇定后,她说道:“环哥儿说得有理,那我们就悄悄地庆祝一番好了。\"
此时丫鬟们已开始上菜,贾母说道:“大家边吃边聊,想必环哥儿也饿了。\"
贾环来到男宾席,贾政主动让出主位。
贾环笑着推辞:“父亲还是坐主位吧。\"
贾政严肃地摆手:“不可,国礼重于家礼,即便在家也不能过分,否则是对皇室的大不敬。\"
贾环再三推辞不过,只得坐上了主位,随后贾赦、贾政等人依次入座。
贾政看到宝玉精神萎靡,心中不悦,责备道:“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你兄弟有这样的喜事,你连句祝贺的话都没有,留你在这儿有何用!”
宝玉被贾政呵斥得浑身发抖,脸色苍白,勉强站起来道:“环老三……”
话音未落,贾政又怒喝:“畜生,你叫环哥儿什么?”
宝玉身体一颤,忙改口道:“王爷,宝玉敬您一杯。\"
贾环起身举杯一饮而尽,笑道:“不必拘礼,我们还是像从前一样称呼,毕竟是一家人,何必如此见外。\"
这一切都被贾母她们看在眼里。
贾母居中而坐,黛玉和宝钗分坐两边,二人分别为郡王正妃和侧妃,因敬老之礼坐在贾母两侧。
黛玉身边是赵姨娘,宝钗身旁是刑夫人,而王夫人却坐在末座。
王夫人本就心怀不满,此刻见贾政训斥宝玉,贾母却沉默不语,心中对贾环更加怨恨。
她明白此时不宜与贾环直接冲突,否则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然而,天家仅剩一位皇子,当今陛下依然健壮,若元春能诞下皇子,将来未必没有机会。
若能如愿以偿,那时才是真正的时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薛姨妈察觉气氛不佳,笑着对贾母说:“老太太,环哥儿如今封了王,身份尊贵,但他依旧让我们用旧称呼,可见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孩子,您真是有福气。\"
贾母听后满意地笑了,说道:“环哥儿从小就是这样,对外人威严十足,但在家对姐妹们很好,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薛姨妈暗自一笑,心中明白现在不是提及环哥儿顶撞之事的时候。
她转而看向旁边的宝钗,心下十分欣慰,道:“老太太说得对。\"
御书房内,弘武帝强压悲痛,问戴权:“康亲王和宁郡王近来有何动静?”
戴权恭敬回答:“陛下,二人最近行为规矩,未发现异常。\"
弘武帝拍桌怒道:“胡说!此事必定与他们有关,不论是谁,都要彻查到底。
我本想遵父皇遗愿饶他性命,若真涉及其中,休怪我不守承诺!”
戴权忙跪地回道:“陛下放心,老奴定查明 ** ,不负所托。\"
弘武帝挥挥手:“起来吧,贤德妃那边多费心,她腹中皇子至关重要,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坤宁宫中,二皇子坐在皇后身旁,皇后叮嘱道:“皇儿,如今你是最有可能继承大统的,切勿骄傲自满,要让父皇母后安心。\"
二皇子刘俊起身回应:“母后放心,儿臣铭记在心。\"
夏守忠进来通报:“皇后娘娘,甄贵妃得知三皇子去世,悲痛欲绝,已上吊 ** ,幸被宫人救下。\"
皇后此时无暇顾及,只吩咐:“既然救下,就交给御医好好诊治。\"
夏守忠恭敬答道:“遵旨!”
宁郡王府。
刘玄兴奋地大笑,说道:“兄弟,如今他们也有今天,可见民心多么不稳。
只可惜刘俊还活着,若他一死,再加上我们的谋划,这江山岂不是唾手可得!”
中年太 ** 言后严肃提醒道:“王爷,切莫掉以轻心,能将此事安排得如此周密的人,必定城府极深,日后必将成为王爷最大的劲敌。\"
刘玄微微一笑:“暂且不说别的,兄弟你觉得此事会是谁所为?”
太监笑道:“王爷,此事最大的嫌疑落在康亲王刘向与您身上。
想必现在王府四周都是校事处的眼线。
可既然此事与我们无干,那便只有刘向了。
但老奴总觉得刘向做不出这般缜密的布局,这也让老奴困惑……”
刘玄正色道:“兄弟之意,难道还有第三方势力掺和?可谁又能从中获利呢?若此事成功,受益最多的定是康亲王和本王。\"
中年太 ** 后沉吟道:“王爷切勿小看天下人。
老奴问您,如今最得利的是谁?”
刘玄听罢心中一震,说道:“你是说二皇子刘俊?不可能吧,那可是他的亲兄弟,他下得了这个狠手?”
太 ** 言冷笑:“王爷,自古以来,皇家哪里有什么骨肉之情,不然当年皇上也不会被陷害致死!”
提及先皇旧事,宁王刘玄神情黯淡,叹息道:“是啊,天家无情。\"
太 ** 言道:“这只是一种推测,并非实情。
若诸位皇子尽亡,当今圣上势必性情大变,新政恐怕难以推行,所以也不能完全排除江南士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