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手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窗外阳光正好,照在那面“客户意见墙”上,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像是春天里开得正盛的小花。
他抿了一口茶,心里踏实了不少。
从那天晚上小李开始接听客户电话起,这些反馈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有表扬、有建议、也有吐槽,但不管是什么内容,每一条都被认真记录、分类,最终都汇总到了一张电子表格里。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首先是纸质反馈表,有些字迹潦草得像鬼画符,小李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才勉强认出几个关键词;再就是线上系统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导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技术员花了整整两天才把数据库字段重新设置好。
“真是比写论文还麻烦。”小李一边敲键盘一边嘀咕。
刘好仃没说话,只是默默递过去一包薄荷糖。
他知道,这项工作虽然琐碎,却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把这些声音整理清楚了,才能知道客户到底想要什么,产品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又可以进一步优化。
几天下来,表格终于完成了。密密麻麻的数据铺满了屏幕,看得人眼花缭乱。
“现在怎么办?”小李问。
“开会。”刘好仃只说了两个字。
原定的会议室因为设备调试出了问题,临时被占用了。时间只剩两小时,场地也得另找。
刘好仃带着大家挪到了仓库旁的一间闲置办公室。桌子是拼起来的,椅子也是临时搬来的,连投影仪都是从别的车间借的。但谁也没抱怨,反倒觉得这种“战地会议”的氛围更有干劲儿。
“咱们先把所有反馈分成几类。”刘好仃一边在白板上写一边说,“质量问题、使用体验、包装运输……先粗分,再细分。”
大家立刻动了起来,有人翻看表格,有人对照笔记,还有人直接在白板上写下了自己的观察。
“透光率不稳定的问题出现了十二次。”质量主管指着其中一项,“而且集中在最近三批货。”
“搬运时刮手的情况也有八次。”小李补充,“客户提到了防护措施的问题。”
“还有隔热性能。”刘好仃顿了一下,“虽然次数不多,但几次反馈都很具体,说明是个痛点。”
讨论进行得很顺利,大家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可就在快结束的时候,白板角落里一个随手记下的词突然跳进了刘好仃的视线——“抗压性不足”。
这个词是谁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他已经记不太清了。但他隐隐觉得,这个点不能忽视。
“回头我们得专门分析一下抗压性的问题。”他说,“虽然反馈不多,但一旦出现,影响可能更大。”
没人提出异议,大家都点了点头。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提出了一个筛选方法:“频率高的优先处理,影响大的也要重视。咱们用‘频率+影响度’来打分,选出前三项改进方向。”
大家分组讨论,投票表决。最后的结果出来了:透光率、边缘刮手、隔热性能,这三个问题排在了最前面。
“行。”刘好仃看着结果笑了笑,“这就是我们的重点了。”
散会后,刘好仃没有急着离开。他站在那张统计图表前,盯着“隔热性能”那一栏被圈了三次的地方,若有所思。
他知道,接下来的工作才真正开始。
回到办公室,他打开电脑,把刚才会议的要点一条条过了一遍。然后,在文档末尾加了一句话:
听见声音,是为了做出改变。
这句话,是他前几天在意见墙前看到夕阳洒落时想到的。如今写下来,感觉更沉了。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了几位核心成员,准备开始细化分析。
“我们得搞清楚,这些问题背后到底是工艺的问题,还是材料的问题。”他说,“比如透光率波动,是不是和冷却环节有关?”
“之前不是发现有新工人跳过了冷却步骤吗?”有人提醒。
刘好仃点点头:“没错,但这只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我们要看数据。”
于是,新一轮的排查开始了。他们调取了最近一个月的生产记录,对照质检数据,甚至把视频录像都翻了出来。
“你看这段。”质量主管指着一段画面,“这个班次的产品透光率确实偏高,而操作流程看起来没问题。”
“但另一个班次就低了。”技术员补充,“他们的冷却时间明显更长。”
刘好仃沉默了一会儿,说:“看来冷却时间确实会影响透光率,但我们得确定最佳时间范围。”
“要不要做个实验?”小李问。
“对。”刘好仃眼睛一亮,“安排一组对比试验,看看不同冷却时间下产品的表现。”
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活儿。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监控温度变化,还有人专门负责拍照存档。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食堂一角,边吃边聊。
“以前总觉得只要把玻璃造出来就行。”小李夹了一筷子青菜,“现在才知道,每一毫米的厚度、每一个弧度的处理,都关系到客户的使用体验。”
“是啊。”刘好仃笑着接话,“我们做的不只是产品,更是别人的信任。”
这话一出,气氛安静了一下。大家都低头扒饭,但眼神里多了些东西。
下午,试验结果出来了。果然,冷却时间短的产品透光率偏低,而冷却时间稍长的则表现稳定。但也不能太长,否则效率又跟不上。
“找到了!”技术员兴奋地说,“我们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刘好仃看了看数据,点了点头:“好,这个参数先保留下来,后续还要测试稳定性。”
他还记得第107章那次质量波动时的情景。那时候,他们也是这样一步步查原因、做调整,最终稳住了产品质量。
而现在,他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下一步呢?”小李问。
刘好仃没有马上回答。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圆圈,然后在里面写了三个词:透光率、刮手感、隔热性。
“下一步,是改。”他说,“但不是瞎改,而是有针对性地改。”
窗外的风轻轻吹进来,带着机油味和汗水的气息,混着远处海风的味道。
刘好仃望着窗外,心里忽然冒出一句话:
改进,不是为了完美,而是为了让别人用得更安心。
他不知道这句话会不会被写进下一章,也不知道那些伏笔会不会在未来某一天开花结果。
但他知道,现在的每一步,都在朝着那个方向走。
夜幕降临,车间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机器还在运转,工人们还在忙碌。
而在办公室的一角,那张统计图表依旧钉在墙上,红色的记号笔圈住的“隔热性能”,仿佛也在默默等待着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