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车间还带着夜露的湿气,玻璃窗上蒙着一层薄雾。刘好仃早早地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握着一沓试卷和评分表,像赶早市的老农一样精神抖擞。
“今天是培训效果评估日!”他提高嗓门,“大家排好队,分组考试,谁也别想偷懒!”
工人们陆续进场,有人揉着眼睛刚下夜班,有人一边嚼着包子一边看笔记,还有几个老面孔皱着眉头,像是昨晚没睡好。
“这考试难不难啊?”王姐小声问旁边的小李。
“应该不难吧。”小李嘴上说着,手却紧紧攥着笔记本,“就是怕一紧张全忘了。”
刘好仃看出了大家的紧张劲儿,笑了笑:“放松点,这不是高考,是咱们自己人考自己人。你们学了几天,能掌握多少就表现多少,错了没关系,咱再练。”
“刘哥说得对。”一个年轻人接口,“反正咱们也不是一次就成专家,慢慢来呗。”
“对喽!”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我当年学开叉车,第一次把货撞翻了,师傅也没骂我,只说了一句‘再来一遍’。”
气氛稍微轻松了些,队伍也排得整齐了。刘好仃安排了几个学得快的老员工当监考助手,一人一台设备,轮流测试。
“先理论后实操。”他宣布,“理论题全是昨天讲过的基础内容,选几个判断、几道填空,不会搞难题怪题。”
试卷发下去,整个车间安静得连笔尖划纸的声音都听得见。偶尔有人抬头看看天花板,像是在回忆操作流程;还有人偷偷瞄一眼邻座的答题进度,被监考员一眼瞪回去。
“认真点。”刘好仃在过道里踱步,“考完就能吃饭,不急。”
理论考试结束,紧接着进入实操环节。设备有限,只能分批进行。刘好仃临时调整策略,让每组四人一组,一人操作,三人观察并记录要点,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来,你先试试启动流程。”他对第一个上场的年轻人说。
小伙子深吸一口气,走上操作台,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动作还算熟练。可到了权限登录那一步,突然卡壳了。
“账号密码……我记得是……”他嘴里念叨着,额头冒汗。
“别慌。”刘好仃轻声提醒,“你是新员工,系统默认初始密码是你工号加1234。”
“哦哦哦!”小伙子恍然大悟,输入成功。
接下来的操作还算顺利,但到质检模块时,他又停顿了一下。
“这里是不是要切换模式?”他犹豫地看着屏幕。
“对,切换成‘手动检测’。”刘好仃点头,“不过你反应慢了半拍,扣一分。”
小伙子点点头,继续完成后续步骤。
一轮下来,成绩参差不齐。有几位年轻工人表现不错,操作流畅,逻辑清晰;也有几位老员工频频出错,不是按错按钮,就是漏掉关键步骤。
“不是我不愿意学。”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傅低声说,“是我这脑子记不住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刘好仃听到了,蹲下来和他聊了几句:“没事,咱们不是一次定生死。今天考完了,明天开始补课,重点辅导。”
“还能补课?”老师傅眼睛亮了。
“当然。”刘好仃笑着拍拍他的背,“咱这是工厂,不是考场。只要你想学,我就教。”
考核持续了一整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下午六点。中间有人抱怨设备太少,有人担心自己考不好会被调岗,还有人嘀咕隔壁厂也在搞智能化转型,会不会抢了他们的饭碗。
“听说隔壁厂已经开始试运行了。”一个年轻员工趁休息时跟同伴聊天,“咱们这边怎么还没动静?”
这话被刘好仃听见了,他没打断,只是默默记下了这句话。
傍晚收工时,成绩统计出来了。不出所料,有近三成员工没达到合格线。管理层看到结果后有些担忧,甚至有人提议换一批年轻人来顶替。
“不能这么干。”刘好仃拿着数据图表走进办公室,“这批员工都是老熟手,经验丰富,只是对新技术不太适应。我们做的是再培训,不是淘汰。”
他把成绩按岗位和工龄分类整理,制作了对比图,清晰地显示出不同群体的学习曲线。
“你看,年轻员工普遍掌握得快,但经验不足;老员工虽然起步慢,但一旦掌握了,操作稳定性反而更高。”
管理层看了图表,点了点头:“那你的建议是?”
“分层教学。”刘好仃拿出一份再培训方案,“针对不同水平的人制定不同的课程,重点辅导薄弱环节,确保他们在两周内能达标。”
“时间够吗?”
“足够。”刘好仃语气坚定,“他们不是不会,只是需要更多练习的机会。”
方案通过后,刘好仃立刻着手安排。他挑选了几位学得快的年轻人当助教,负责日常辅导;又安排技术员在一旁记录常见问题,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
“记住,咱们的目标不是考试过关,而是真正掌握技能。”他在晚会上强调,“谁要是觉得自己还不熟,主动提出来,咱们单独开小灶。”
第二天一早,再培训正式开始。刘好仃亲自带一组,专门辅导那些操作失误较多的员工。
“来,咱们再练一次启动流程。”他站在操作台前,边示范边讲解,“开机、语言设置、权限登录、功能选择……一步步来,别着急。”
“刘哥,我总是忘记切换质检模式。”张师傅挠头。
“那你就在本子上写一句口诀:‘开机设语登权限,质检模式记得切’。”刘好仃笑着说,“口诀记住了,操作自然就顺了。”
张师傅照做了,果然进步了不少。
培训过程中,刘好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一开始表现最差的员工,在经过几次强化训练后,反而比其他人更专注、更努力。
“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起点低,所以更珍惜学习机会。”他心里想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几天下来,再培训初见成效。大多数员工都能独立完成基础操作,错误率明显下降。有几个原本信心不足的老员工,甚至主动申请提前复考。
“我这次肯定能过!”王姐信心满满地说,“我还把我家闺女教会了呢,她帮我录了个操作视频,天天看。”
“厉害啊!”刘好仃竖起大拇指,“下次咱们可以做个短视频教程,让更多人受益。”
夕阳西下,车间里依旧灯火通明。智能设备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仿佛也在见证这场悄然发生的变化。
刘好仃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最新的培训反馈报告。忽然,一张成绩单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写着“王师傅”,分数勉强及格,但备注栏里有一行字:
“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助教。”
刘好仃轻轻一笑,把这张成绩单夹进了文件最底层,仿佛在为某个未完的故事留下一个温柔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