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青山村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李青睁开眼时,窗外还是一片朦胧。床头柜上的电子钟显示4:28,比她的闹钟提前了两分钟。她轻手轻脚地起身,不想惊醒还在熟睡的王轱辘。
厨房里,沈雅琴已经烧好了热水,蒸汽在灯光下缭绕。\"就知道你会早起。\"她递给李青一杯温热的蜂蜜水,\"喝点润润嗓子,今天要赶路。\"
李青接过杯子,蜂蜜的甜香让她想起二十年前初到青山村时喝的第一口山泉水。那时村里连自来水都没有,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智能净水系统。
\"爸呢?\"李青环顾四周,没看见李建国的身影。
沈雅琴朝后院努了努嘴:\"在温室里摘草莓呢,说要给你们带路上吃。\"
李青走到后院,晨露打湿了她的拖鞋。温室里,李建国正弯腰挑选成熟的草莓,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他身边的小篮子里已经堆满了鲜红的果实,在灯光下像一颗颗红宝石。
\"爸,不用摘这么多。\"李青蹲下身帮他。
李建国推了推眼镜:\"路上吃不完就给梨生带去,那小子从小就爱吃草莓。\"他顿了顿,\"澳洲的草莓没咱这儿甜,梨生前几天视频里说的。\"
温室的自动喷淋系统突然启动,细密的水雾笼罩着父女俩。李建国赶紧把草莓篮子往干燥处挪了挪,动作依然利落,完全看不出是年近七十的老人。
回到屋里,王轱辘已经起床,正在检查行李。他穿着合作社的制服,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左腿站得笔直,只有熟悉的人才能看出他重心微微右偏的习惯。
\"七叔公刚来过。\"王轱辘指着茶几上的红布包,\"说是给重孙子的礼物,让一定亲手交给梨生。\"
李青解开布包,里面是一对精致的银镯子,正是七叔公设计的那款。镯子内侧刻着\"青山\"两个小字,做工精细得看不出是出自八旬老人之手。
早餐桌上摆满了食物,沈雅琴几乎把冰箱里的存货都用上了。鲜榨的豆浆冒着热气,刚出锅的葱油饼金黄酥脆,还有李青最爱吃的腌黄瓜。
\"多吃点,飞机上的餐食不合胃口。\"沈雅琴不停地往李青碗里夹菜,仿佛她还是那个要上学的小姑娘。
李建国从书房拿出一个文件夹:\"这是我整理的澳洲气候资料和种植建议,你们带给梨生。\"封面上工整地写着《南半球种植指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李建国整理\"。
梨叶揉着眼睛下楼时,全家人都已经在忙碌。她穿着合作社的制服,栗色头发扎成马尾,澳洲国旗发卡别在额前。
\"菌生说运输车七点到。\"她看了眼手机,\"设备已经全部装好,就等封箱了。\"
饭后,李青和王轱辘拖着行李来到院门口。晨雾已经散去,朝阳给青山村镀上一层金边。合作社的运输车停在路边,菌生正在核对货单。
\"李社长,王总!\"菌生小跑过来,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所有设备都做好防震处理了,船运公司说保证安全送达。\"
李青注意到少年眼下的黑眼圈,显然又是一夜未眠。他的手腕上除了梨叶编的幸运绳,还多了一块看起来价格不菲的智能手表。
\"新买的?\"李青指了指那块表。
菌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梨叶送的生日礼物,说是方便在澳洲联系。\"他压低声音,\"花了她三个月工资呢。\"
合作社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七叔公的电动轮椅停在最前面,后面站着合作社的员工和村里的老人们。有人拿着自制的小旗子,上面画着中澳两国的国旗。
\"都来送你们呢。\"七叔公提高嗓门,\"这可是咱们青山村第一次有人去澳洲!\"
李青眼眶发热,二十年前她孤身一人来到这个陌生的村庄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场景。
沈雅琴和李建国最后检查了一遍行李,把几个保温盒塞进李青的随身包里。\"路上吃的,都是你爱吃的。\"沈雅琴整理着女儿的衣领,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微微发红。
合作社的班车缓缓驶来,车身贴着\"青山村-省城机场\"的标识。这是去年新开通的专线,每天一班往返于村里和机场。
王轱辘帮着司机把最后的行李装上车,转身对村民们说:\"都回吧,我们半个月后就回来。\"
七叔公却摇着轮椅上前,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带上这个,青山村的老槐树种子。让梨生在澳洲种下,也算咱们村在那儿有个根。\"
李青郑重地接过布袋,沉甸甸的,里面不止有种子,还有老人对远方游子的牵挂。
上车前,梨叶突然抱住李青,少女的身高已经和母亲差不多了。\"妈,路上注意安全。\"她的声音闷在李青的肩膀上,\"我会照顾好合作社的。\"
班车缓缓启动,透过车窗,李青看到父母站在人群最前面,沈雅琴挺直腰背,李建国挥着手。七叔公的电动轮椅跟在车后走了一段,直到车速加快才停下。
车子驶过合作社的智能温室,玻璃幕墙反射着朝阳的光芒;经过新建的国际学校,操场上已经有早到的学生在跑步;经过村里的商业街,各家店铺正在准备开门营业。
二十年前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在白天整齐地收起光伏板。远处山坡上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为整个村子提供清洁能源。
\"变化真大。\"王轱辘望着窗外,声音里带着感慨,\"记得咱们刚建第一个温室时,全村就一台拖拉机。\"
李青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七叔公给的种子袋。袋子上绣着青山的轮廓,针脚细密整齐,不知是村里哪位老人的手艺。
班车驶出青山村地界时,李青的手机响了。是梨生的视频电话,画面里他站在牧场的小屋前,身后是广袤的草原。
\"妈!你们出发了吗?\"梨生的声音充满活力,\"Emily已经把客房准备好了,窗外就能看到牧场。\"
镜头转动,金发的Emily正在布置餐桌,桌上摆着中式的筷子和西式的刀叉。她对着镜头腼腆地笑了笑,用中文说:\"欢迎爸爸妈妈。\"
挂断电话后,李青发现王轱辘正在翻看李建国给的资料,老花镜架在鼻梁上,神情专注得像在研究什么重要文件。
\"爸整理的资料很详细。\"王轱辘指着一页图表,\"连澳洲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都标注了。\"
李青凑过去看,发现父亲不仅整理了数据,还手写了许多种植建议,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品。最后一页甚至画了一张青山村与梨生牧场的对比表,详细列出了两地的气候差异和应对措施。
班车驶上高速公路,青山村的轮廓渐渐消失在视野中。李青打开沈雅琴准备的保温盒,里面整齐地码着饺子、卤蛋和切好的水果。食物的香气让车厢里顿时有了家的味道。
\"尝尝这个。\"王轱辘递过来一个小纸包,\"七叔公偷偷塞给我的,说是他老伴生前做的山楂糕。\"
暗红色的山楂糕酸甜适中,带着淡淡的中药香。李青记得小时候村里只有七叔公家会做这种传统点心,每次去他家玩,老太太都会塞给她一块。
车子行驶平稳,窗外的景色从田园逐渐变成城市景观。李青打开手机,合作社的工作群里已经热闹起来。梨叶发了几张智能温室监控截图,显示一切运行正常;菌生汇报了设备运输的最新进展;还有各个部门的晨会记录。
\"孩子们做得不错。\"王轱辘瞥了眼屏幕,\"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李青翻看着群里的消息,突然看到沈雅琴发的一条:\"我和你爸去温室了,路上平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她鼻子一酸。
机场的轮廓出现在远处,现代化的航站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班车驶入出发层时,李青深吸一口气,把七叔公给的种子袋小心地放进贴身口袋。
\"到了给村里报个平安。\"下车时,王轱辘对司机说,\"告诉他们我们顺利登机了。\"
行李搬运工推着他们的箱子走在前面,李青回头看了眼来时的路。三百公里外,青山村的人们已经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智能温室里的幼苗正在生长,自动化设备按照程序运转着。而她和王轱辘,即将飞越赤道,去看望在地球另一端扎根的孩子。
值机柜台前,王轱辘递上两人的护照。柜台小姐看了看目的地,微笑着说:\"去墨尔本啊,现在是那边的好季节。\"
李青点点头,接过登机牌。薄薄的卡片上印着他们的名字和航班信息,这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过安检时,李青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合作社的群视频,画面分割成好几块,显示着不同的场景:梨叶在实验室,菌生在仓库,沈雅琴和李建国在温室,七叔公在村委会门口。
\"一路顺风!\"画面里的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声音重叠在一起,分不清是谁在说话。
李青举起手机,让王轱辘也入镜:\"我们到机场了,马上登机。\"
\"记得多拍照片!\"梨叶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特别是婚礼现场的!\"
七叔公的嗓门最大:\"告诉梨生那小子,当爹了要稳重些!\"
笑声中,视频挂断了。李青把手机放回包里,摸到了那个装着槐树种子的布袋。她突然明白,无论飞得多远,那根连接着她和青山村的线,永远不会断。
登机广播响起,王轱辘拎起随身行李,左腿迈出的步子稳健有力。\"走吧,\"他说,\"去看看咱们的澳洲孙子。\"
李青跟上他的步伐,两人并肩走向登机口。窗外,一架银白色的客机正在等待他们,它将载着这对青山村的夫妻,飞向南半球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