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条在南京变成现金的那天,陈志远第一次见到了周雅。
当时他正在财政厅家属院的小凉亭里和周维民对账,计算器按键声与蝉鸣混在一起。七月的南京像个蒸笼,汗水把衬衫黏在后背上,像第二层皮肤。
\"收益率18.7%。\"周维民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计算器的绿光,\"比预估低两个点。\"
陈志远点点头。南京的收购价比预期低了半分,但安全系数高——周维民介绍的几个银行网点,兑付时连介绍信都没细看。他正要把分成装进信封,凉亭外突然响起高跟鞋声。
\"叔叔,妈让你回去吃...\"声音戛然而止。
陈志远抬头,看见个穿米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站在台阶上。齐耳短发,皮肤白皙,右手拿着个海鸥相机,左手捏着叠稿纸。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锐利得像能透视人心。
\"小雅?\"周维民明显慌了,\"你怎么...\"
\"这就是你说的'学术讨论'?\"女子走进凉亭,目光扫过桌上的现金和国库券,嘴角扬起讽刺的弧度,\"省财政厅干部和知青倒卖国库券?\"
陈志远的手指悄悄移向桌边的介绍信,随时准备吞下去。但周维民的反应出乎意料——他非但没慌张,反而叹了口气:\"这是陈志远,红旗公社代销点的负责人。\"转向陈志远,\"我侄女周雅,省报记者。\"
\"《新时期农村经济创新模式调查》?\"周雅拿起桌上的账本翻了翻,突然挑眉,\"这账做得比我们报社财务还专业。\"
阳光透过藤蔓缝隙,在石桌上投下斑驳光点。陈志远观察着这个不速之客——二十出头的年纪,说话却带着不符合年龄的老成。前世他打过交道的记者不少,但在这个年代,能有这种气质的多半有特殊背景。
\"只是帮集体企业做些财务整理。\"陈志远故意用最朴实的口音回答,\"我们代销点主要经营农副产品。\"
周雅轻笑一声,相机快门突然\"咔嚓\"一闪。陈志远下意识抬手遮脸,却听见她说:\"别紧张,没装胶卷。\"她拉开藤椅坐下,\"说说你们的'代销点'?\"
接下来的半小时,陈志远经历了重生以来最严苛的\"面试\"。周雅的问题像手术刀般精准:代销点利润如何分配?是否挤占供销社业务?劳动力怎么算工分?每个问题都直指集体企业与个体经济的模糊地带。
\"所以本质上,\"周雅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你们是用集体名义做个体生意?\"
凉亭里的空气突然凝固。周维民紧张地看着陈志远,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这个问题在1980年堪称致命——轻则取缔,重则坐牢。
陈志远却笑了。他拿起茶壶给周雅倒了杯水:\"周记者知道安徽的承包制试点吗?\"不待回答继续道,\"我们的模式类似——集体出场地和名义,社员出劳动力,利润按贡献分配。\"他顿了顿,\"中央文件说这是'调动闲置劳动力积极性'。\"
周雅笔尖停住了。她抬头深深看了陈志远一眼,突然换了个话题:\"听说你们还搞高考辅导?收费五块一人?\"
风向转得太快,陈志远一时摸不清意图。他谨慎地回答:\"知识有偿服务,符合最新知识分子政策。\"
\"有意思。\"周雅合上笔记本,从包里取出张名片,\"下个月我要去你们县调研,想去代销点看看。\"
名片上烫金的\"省日报社\"四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陈志远双手接过,注意到背面用铅笔写着个小字\"周\"—显然是私人联系方式。前世商业经验告诉他,这种细节意味着对方真的感兴趣。
回程火车上,陈志远反复回想周雅的一言一行。这个突然出现的女记者,背后代表的不只是媒体资源——她叔叔在财政厅,父亲是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维民送站时不小心说漏嘴),简直是八十年代初的\"高干子弟\"。若能搭上这条线...
\"陈哥,你看!\"王小军突然捅他胳膊,指着窗外掠过的农田,\"那边在分地!\"
确实,几块田里插着写有姓名的木牌。陈志远心头一震——包产到户的浪潮比他记忆中来得更早。这意味着农村购买力即将爆发,也意味着代销点的业务可以顺势扩张。
八月的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红旗公社。代销点门前排起了长队——陈志远从南京带回的\"出口转内销\"商品成了抢手货。印着英文商标的毛巾,图案印歪的搪瓷缸,这些瑕疵品在农民眼里都是好东西。
\"每人限购一件!\"苏晓梅嗓子都喊哑了,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她穿着件淡蓝色短袖衬衫,辫子盘在头顶,活像个干练的小会计。陈志远不禁多看了两眼——两个月前她还是个见生人就脸红的村姑。
\"陈主任!\"王小军从人堆里挤过来,脑门全是汗,\"那个女记者来了!\"
陈志远手里的账本差点掉地上。周雅比约定提前了半个月,而代销点现在乱得像菜市场!他匆忙整理衣领时,周雅已经站在了柜台前,白衬衫配藏青长裤,在灰扑扑的农村背景中格外扎眼。
\"场面挺热闹。\"周雅环视四周,相机已经挂在脖子上,\"陈主任不介绍一下?\"
接下来的场景活像前世的企业视察。陈志远领着周雅参观\"仓库\"(其实是粮仓隔出的角落)、\"财务室\"(用门板搭的桌子)、\"运输队\"(苏支书那台老拖拉机)。每到一个环节,周雅都会突然抛出尖锐问题,同时快门声不断。
\"这位是?\"镜头突然对准了苏晓梅。
\"我们会计,苏晓梅同志。\"陈志远介绍道,\"红旗村支书的女儿。\"
苏晓梅红着脸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周雅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她,又看看陈志远,突然问:\"你们怎么分账?\"
空气瞬间凝固。苏晓梅求助地望向陈志远,后者面不改色:\"按劳分配。苏晓梅同志管账,拿三成;王小军跑运输,拿两成;其余归集体。\"
\"集体?\"周雅挑眉,\"具体是谁?\"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社员福利。\"陈志远滴水不漏,\"上个月刚给村里小学捐了二十套课桌椅。\"
这倒是实话。虽然所谓\"捐赠\"是为了换取更多介绍信,但确实改善了学校条件。周雅在笔记本上记了几笔,突然转向排队的人群:\"老乡,这搪瓷缸供销社卖多少钱?\"
\"一块二!\"老大爷嗓门洪亮,\"这儿只要八毛,还带洋码字!\"
周雅又随机问了几个人,问题越来越深入:家里去年收入多少?为什么不去供销社买?对代销点有什么意见?陈志远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这种随机访谈最能暴露问题。
正午的阳光把地面烤得发烫。周雅终于结束采访,衬衫后背已经湿透。陈志远递上井水镇过的毛巾,她接过时突然问:\"你真是知青?\"
\"下乡六年了。\"
\"不像。\"周雅拧开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字,\"普通知青说不出'渠道价值'这种词。\"
陈志远后背一凉。他确信从未在周雅面前提过这个词!除非...她看过王建军的检举材料?这意味着她与县里某些人有联系...
\"《政治经济学》里看的。\"他勉强笑道,\"马克思讲商业资本那段。\"
周雅不置可否,合上笔记本:\"稿子下周见报。\"顿了顿,\"可能会有些...争议。\"
陈志远刚想追问,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王建军骑着挎斗摩托扬尘而来,车还没停稳就跳下来:\"周记者!县里派我来接您!\"
周雅眼中闪过一丝厌烦:\"不必了,我坐公社的车回去。\"
\"赵副局长特意安排...\"
\"替我谢谢赵叔叔。\"周雅打断他,转向陈志远,\"陈主任,能借一步说话吗?\"
两人走到溪边柳树下。周雅确认四周无人后,突然压低声音:\"赵建国在查你。国库券的事。\"她递过张纸条,\"这是我的电话,有情况随时联系。\"
陈志远接过纸条,上面除了号码还写着个\"周\"字,和名片背面一样。他刚要道谢,周雅又说:\"你那个小会计,看你的眼神不一般。\"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这在报道里会是个好角度——知识青年带领农村姑娘搞活经济。\"
摩托声远去后,陈志远仍站在柳树下。周雅临走时的话回荡在耳边:\"...赵建国最近在省里活动频繁,可能要调任商业厅...\"这个情报比今天的采访重要百倍!如果赵建国上位,第一个要掐死的恐怕就是...
\"陈志远!\"苏晓梅的喊声打断思绪。少女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挥舞着账本,\"今天的营业额...一百八十三块七毛!\"
阳光下,苏晓梅的笑容灿烂得不含一丝杂质。陈志远突然想起周雅那句\"眼神不一般\",心头涌起复杂的情绪。前世林美玲从未用这种眼神看过他——哪怕是在婚礼上。
\"周记者人真好。\"回代销点的路上,苏晓梅突然说,\"她还教我怎么登记复式账。\"
陈志远挑眉:\"你们聊了什么?\"
\"什么都聊。\"少女脸颊泛红,\"她说省城现在可热闹了,有咖啡馆,还有穿喇叭裤的...\"声音渐低,\"她说我记账有天分,建议我去考会计证...\"
酸涩感突然涌上喉咙。陈志远想起前世苏晓梅的结局——嫁给县里干部后,一辈子没走出山村。而现在,周雅轻描淡写几句话,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轨迹。
\"你想去省城?\"他听见自己问。
苏晓梅停下脚步,认真思考的样子像个孩子:\"我想...但更想帮你把代销点做大。\"她踢了块小石子,\"周记者说你这套模式可以复制到别的公社...\"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志远突然做了个决定:\"下周开始,你每天抽两小时跟周校长学会计。\"顿了顿,\"我出学费。\"
苏晓梅眼睛亮了起来,随即又黯淡:\"那账谁管?\"
\"王小军他姐。\"陈志远已经盘算好了,\"她供销社的工作马上要转正,正好需要练手。\"
当晚的总结会上,四人围坐在煤油灯前。陈志远宣布了三个决定:一是苏晓梅脱产学习,二是代销点扩建为正式商店,三是用这次国库券利润购买一辆二手卡车。
\"卡车?!\"王小军差点蹦起来,\"那得多少钱啊?\"
\"两千左右。\"陈志远翻开账本,\"这次南京之行净赚四百七十六块,加上之前积累...\"
王丽华突然打断:\"赵副局长昨天来供销社查账了。\"她声音发颤,\"专门问代销点的进货渠道...\"
灯焰剧烈摇晃起来。陈志远合上账本,想起周雅的警告。赵建国若真调任商业厅,第一个要整治的就是他们这种\"擦边球\"企业。时间突然变得紧迫——必须在暴风雨前筑好堡垒。
\"计划提前。\"他沉声道,\"三天内买卡车,一周内办好营运证。\"转向王丽华,\"你明天就去县里打听,有没有部队退役的二手车。\"
散会后,陈志远独自留在粮仓。月光透过屋顶的破洞,在地上洒下银币般的光斑。他翻开笔记本最新一页,写下:\"危机与机遇:1.周雅报道带来的知名度;2.赵家即将升级的威胁;3.运输能力建设。\"
钢笔在第三条上顿了顿,洇出个墨点。前世他的物流帝国始于九十年代,而现在,这个进程将提前十年。窗外传来蟋蟀的鸣叫,1980年的夏夜闷热而漫长。
角落里,周雅拍摄的照片散落在桌上。其中一张特别醒目:陈志远讲解商业模式时,苏晓梅仰头看他的侧脸,眼里满是崇拜。而照片边缘,王建军阴鸷的脸正隐在阴影中,像条蓄势待发的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