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陪伴着孔德成、王怀兰欣赏孔庙的碑文,忽听一声巨响,三人奔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地穴,孔德成说:“一场大雨过后,孔庙出现多处这样的塌方。”
王至诚跟着孔德成一连看过几个,得出结论:“极有可能,碑文的下方遭到挖掘,或者本来就是个空穴,被雨水冲刷后,产生的坍陷。不过……”
“不过什么?”孔德成问道。
王至诚提醒孔德成:“极有可能是盗墓者所为。”然后问:“最近没有发现可疑人员?”
“道是前两天来过两个日本人。”孔德成说着,好像想起什么,就与王至诚和王怀兰告别了。
送别孔德成之后,王至诚想起自己把书画包遗忘在十三碑亭,便急匆匆地往回赶。心中暗自庆幸的是,那书画包完好无损,甚至还多了一幅《兰亭序》的斗方。这个冷清的地方,除了爷爷,他并没有看到其他人。
“是谁送的呢?”王至诚心中疑惑,但他决定暂时不去打扰这份宁静。想到靖尧曾说过,未来要通过《兰亭序》多加练系,虽然面前站着的是爷爷,王至诚却心中立誓,关于《兰亭序》的秘密,他绝不会告诉任何人。
“爷爷,我去方便一下。”王至诚背起书画包,随即朝不远处的竹林小道走去,那里偶尔会传来几声鸟鸣,显得格外宁静。走到一个僻静处,他打开书画包,仔细查看那幅《兰亭序》。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字迹,运用特殊的技法,赫然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
“儒大暂止,尊孔反孔须调停,衍圣公勿与日合作。”
王至诚皱起了眉头,内心的好奇和不安交织着。过了许久,他才回到爷爷身边,脸上却掩饰不住心中的波动。
“想看这里的风景,以后有的是时间。我们急需拜见衍圣公,儒大办得越早越好。”王怀兰没有给孙子太多时间,语气中透着一丝责备。
“真的要在这创办国学院吗?”王至诚略显犹豫。
“曲阜是孔圣人的故乡,这里创办一所以儒家为主的国学院,弘扬中国书法、国画、中医、戏曲等传统文化,显然比在上海、南京更有意义。”王怀兰坚定地说道,话语中流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声轻松的笑声:“这位青年说的对!看这国学院在上海、南京不能创办,在曲阜也没有必要。”说话的是一位大约三十岁、风华正茂的青年,身穿一身干练的官员打扮。
“曲阜是孔圣人的出生地,圣人是儒学的创始人。在这里创办这样的大学,地理、历史、人文环境得天独厚!”王怀兰显得十分激动,眼神中透着微微的光芒。
青年人微微一笑,似乎对王怀兰的观点表示理解。“王老,我相信您经历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您应该早有定论。尊孔还是反孔,您心里有数。现在尊孔复古之风骤起,我想,王老不会在这风头浪尖上轻易决断吧?”
王怀兰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看你一身的打扮,倒像是一个官员,似乎对我还有教训之意。”
“何敢!敝人不才,何思源,初次见面,恭敬不如从命。”青年自我介绍,语气谦逊,眼中却透着智慧的光彩。
王至诚心中暗自佩服,何思源,名满天下的教育家,居然会在此相遇。“曲阜林庙案……”他轻声问道。
“年轻人似乎对儒学感兴趣吗?”何思源笑着回应,目光温和,“这件事我略知一二,您可曾听说曲阜林庙案?”
“卑职王至诚,刚从龙华监狱出来不久,具体细节并不知晓。”王至诚回答,虽然心中一紧,但脸上依旧保持着淡定。
王怀兰却接过话题:“蔡元培、蒋梦麟在废止南京大学院孔子祀典的同时,同意17名国字号青年党员联名请愿撤销衍圣公尊号,没收林庙祀田归公,废止祭孔祀典。孔祥熙将此事呈报给了南京国民政府和蒋司令。”
何思源微微颔首,表现出对王怀兰的尊敬:“不知王老对此有何看法?”
“最初,因为空气不佳,孔府历史上曾主动提出林庙改制。”王怀兰语气缓和,但字字铿锵,“在实际运作中,有人利用人脉关系,寻求国民政府内部的支持,孔祥熙便是其一。为了维护孔氏家族的地位,他暗中多次干预,极力阻止林庙改革的诉求。”
王至诚插嘴道:“国字号‘党治’体制下的民权和法治徒有其表,林庙案的最终处理结果,依旧是独裁政治决定了儒教文化的命运。”
“林庙案事件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何思源认真地说道,“对孔府来说,这关乎圣裔未来的利益;对蔡元培、蒋梦麟等人来说,则是取消‘封建遗典’、顺应‘党治体制’的革新之举。换句话说,这也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王怀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王至诚则暗自思忖,林庙案的复杂,是否也暗示着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我们该如何抉择?”王至诚问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何思源微微一笑,眼中流露出几分欣赏:“年轻人,你们的未来不仅在于对历史的理解,更在于如何去创造未来。”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打破了他们的讨论。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女子匆忙走来,脸上带着紧张的神情。“何先生,快来!有重要的事情!”她的声音透着一丝慌乱。
何思源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朝王怀兰和王至诚点了点头,便跟着女子离开,留下两人面面相觑。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王至诚心中涌起一阵不安,回头望向竹林深处,似乎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秘密在等待揭晓。
“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选择。”王怀兰的声音低沉,却透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坚定。
随着何思源和年轻女子的身影消失在视野中,王至诚心中对未来的迷惑与疑虑愈发加深。他知道,眼前的局势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更牵动着整个时代的变迁。
他抬头望向天空,隐约感受到一种不安的气息,似乎在暗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而《兰亭序》所隐藏的秘密,究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揭开怎样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