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暖阳终于艰难地撕破了寒意的封锁。渭北河滩试种的苜蓿和紫云英,顽强地钻出了嫩绿的芽尖,给荒芜的大地涂抹上第一笔生机。少府工坊内,炉火日夜不息,新铸的深耕铁犁铧在墨家弟子指导下,加入了更坚韧的熟铁刃口,并在关键部位涂抹了薄薄一层金楠脂以防锈蚀。蒙恬派来的数十名军中匠卒也已到位,与少府工匠一同挥汗如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
然而,当李薇满怀期待地带着新式铁犁和“绿肥”的希望,来到内史府选定的另一处重灾复耕试点——频阳县郊外的一片坡地时,迎接她的却是一场始料未及的激烈争执。
争执的中心,是李薇提出的另一项农业改良措施——“代田法”。
“……将田地开成一尺深、一尺宽的沟(甽),垄(亩)也同样宽一尺。种子播在沟里,幼苗长出后,分次将垄上的土培壅到苗根。这样沟垄每年轮换位置……”李薇指着地上划出的简易示意图,向聚集在此的当地农官、乡啬夫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农解释着。
话未说完,一位满脸沟壑、名叫“田叟”的老农便激动地打断:“太后!这……这使不得啊!自古种地,都是平地撒种,哪有挖沟起垄的道理?这不是平白浪费力气吗?沟里种,苗不都被土埋了?”
“老丈稍安,”李薇耐心解释,“沟内播种,可避风保墒;垄高,利于排水防涝。分次培土,苗根深扎,抗倒伏,更能保水保肥。来年沟垄互换,地力轮休,可减缓耗竭。”
“保墒?排水?”另一位老农连连摇头,“太后啊,咱关中旱塬,雨水金贵!您这挖沟起垄的,好不容易存点水,不都顺着沟流走了?哪还有水给苗喝?再说,这挖沟起垄,得多费多少人工畜力?如今耕牛铁器都缺,哪经得起这般折腾?”
“就是!老祖宗传下的法子种了几百年,咋能说改就改?”
“平地都种不好,还挖沟?这不是瞎折腾吗?”
老农们七嘴八舌,抵触情绪强烈。他们并非顽固不化,而是灾后的窘迫让他们对任何增加劳力投入、且未经证实的新方法都充满了本能的恐惧和不信任。
“诸位!”频阳县令急得满头大汗,试图压服众人,“太后圣心仁厚,此法定有深意……”
“深意?”田叟梗着脖子,老泪纵横,“县令大人!老汉一家九口,就指望着这几亩薄田活命!去年遭了蝗,颗粒无收,就剩点朝廷发的救命种!若是按这新法子种下去,万一……万一不成,老汉一家就得饿死啊!求太后开恩,让咱……让咱按老法子种吧!”说着就要跪下磕头。
周围的农人纷纷附和,场面一时有些失控。
李薇的心沉了下去。她低估了灾后农人那如履薄冰的恐惧和对于“改变”的巨大阻力。技术或许先进,但若无法解决最现实的生存焦虑,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史书上赵过推行代田法,也是在国力相对强盛的武帝时期,有官府强大的财力和执行力作为后盾。而此刻的秦国,刚从蝗灾和战争的打击中喘过气来……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名墨家弟子飞马而至,滚鞍下马,气喘吁吁地冲到相里勤身边,附耳低语了几句。相里勤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
“太后,”相里勤走到李薇身边,声音低沉而急促,“孟胜……带着三十七名弟子,离开了钜子城!留下书信,言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要远赴齐国稷下学宫,追寻‘非攻’大道!”
墨家分裂,终于还是发生了!而且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李薇只觉得一股郁气堵在胸口。代田法的推行受阻,墨家核心人才的流失……内忧外患,似乎从未远离。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眼前这群面黄肌瘦、眼中充满恐惧和恳求的农人,又想到孟胜等人决绝离去的背影。急躁和强压,只会适得其反。
“诸位父老请起!”李薇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哀家体谅大家的不易,更明白大家的担忧!田地是命根子,灾年种粮,不容有失!”
她的话让喧闹的场面稍稍安静下来。农人们抬起头,惊疑不定地看着她。
“代田之法,确是新法。哀家不强求大家立刻全盘接受。”李薇话锋一转,指向坡地边缘一小块相对平坦的区域,“这样,咱们折中一下。这块地,划出一半,按老法子平地播种。另一半,由县衙出人手和耕牛,按哀家说的沟垄之法试种!种子、肥料,皆由官府承担!若秋收时,沟垄之地产量高过平地,明年大家再跟着学,如何?若不如平地,哀家自当向诸位父老赔罪,并补偿所有损失!”
以官府承担风险的方式,进行小范围对比试验!
此言一出,不仅农人们愣住了,连频阳县令和农官们都瞪大了眼睛。这等于官府用自己的信誉和资源来为新技术背书!
田叟张了张嘴,看着李薇诚恳而坚定的目光,又看看那块被指出的试验田,最终颤巍巍地躬身:“太……太后仁德!若官府肯担这个风险……老汉……老汉愿意看看!”
有人带头,其他农人的抵触情绪也明显缓和了许多,窃窃私语中充满了观望和一丝期待。
“好!”李薇心中稍定,“此事就这么定了!县令,具体划地、派工,由你即刻落实!相里钜子,”她转向相里勤,“试验田的沟垄开挖、培土时机,需墨家弟子全程指导记录,务必精细!”
“臣遵旨!”县令和相里勤齐声应道。
暂时压下了频阳的争执,李薇却丝毫轻松不起来。孟胜的出走,如同扎进墨家,也扎进她心头的一根刺。稷下学宫……那是齐国招揽天下英才的中心。精通守城器械和机关术的墨家精英流入齐国,绝非秦国福音!
“回咸阳!”李薇翻身上马,眼神凝重。她必须立刻了解孟胜等人离去的详情,并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蒙恬的援手解决了农具的“器”,但墨家的“人”,才是未来技术突破的关键核心。这根刺,必须尽快拔除,或……找到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