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洪熙十三年末的黑水谷大战落下帷幕后,瓦剌残部在和林陷入彻底的混乱。

也先虽回到王庭,却再找不回往日威严。大同惨败、主力尽失让他终日忧愤交加,饭食难进,夜里常从噩梦中惊醒,口中反复喊着“黑水谷”“朱家小儿”。

曾经叱咤草原的身躯迅速垮掉,不过数月便形销骨立,连骑上马都需要亲兵搀扶。

洪熙十四年三月初一的清晨,和林的帐篷里飘着淡淡的药味,也先在弥留之际望着帐顶的毡毯,眼神涣散。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瓦剌大汗,终在四十一年的人生尽头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直到临死前,他枯瘦的手指还紧紧攥着狼头刀柄,口中仍在喃喃咒骂:“朱家小儿欺我……欺我啊……”双眼圆睁,始终未能瞑目。

也先死后,二十二岁的长子博罗纳哈勒立刻站了出来,试图整合残余力量继承汗位。他穿上父亲留下的银铁甲,召集各部落首领议事,却发现帐下的身影稀稀拉拉。那些曾经对也先俯首帖耳的首领,如今见瓦剌势衰,早已各怀心思——部分部落曾遭瓦剌压迫,如今也先已死,他们不仅不听博罗纳哈勒号令,反而趁机举兵报复,草原上很快爆发了一场无休无止的权力混战。

博罗纳哈勒虽有其父之风,却无力回天。在与绰罗斯部的一场厮杀中,他正挥枪斩杀敌将,冷不防一支流矢从斜刺里射来,精准地穿破他的喉咙。年轻的继承者捂着脖颈,鲜血从指缝中喷涌而出,当场毙命于乱军之中。

博罗纳哈勒死后,瓦剌残余部众彻底陷入绝境。仅剩的三千多族人中,大多是老弱妇孺,牛羊被抢,帐篷被烧,在草原上根本无法立足。被推举出来的小首领巴图走投无路,只能带着族人穿越茫茫荒漠南下,朝着漠南归化城跋涉——那里是兀良哈部与大明共同管辖的区域,是他们最后的生路。

当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抵达归化城下时,瓦剌族人纷纷跪在雪地里,捧着也先生前使用的旧刀,对着城门方向磕头不止。巴图高举刀鞘,向明朝守将郑重乞降:“我等愿归降大明,只求给族人一条活路!”

几天后,京师的命令传到归化城:允许瓦剌残部投降,就地分散安置,编入屯垦队伍,与汉人、兀良哈人混居。守将领命执行,将瓦剌族人分到各个村落,给他们田舍、农具,让他们学习耕种,昔日的草原牧民,从此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此时的草原早已换了天地:兀良哈部在大明的扶持下日渐汉化,部落首领穿着汉服入朝觐见;鞑靼分裂为东西两部,彼此攻伐不断,再无力南下;而曾经强盛一时的瓦剌部,终究烟消云散,成为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

从洪武年间的北征蒙古,到永乐年间的五出漠北,再到洪熙年间的黑水谷决战,困扰大明数十年的北方边患,终于在这场尘埃落定的结局中彻底平定。漠南草原恢复了宁静,长城沿线的烽燧不再频繁燃起狼烟,大明北疆迎来了久违的和平,而这段由战争与谋略书写的历史,也在塞北的寒风中,缓缓合上了篇章。

边患解除后的洪熙十四年四月初一,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暖春的阳光下泛着金光,太和殿内的朝会气氛格外轻松。

朱高炽端坐龙椅,看着阶下文武百官。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淮清了清嗓子,用沉稳而尖锐的声音宣读圣旨:“传朕旨意,京城自今日起取消宵禁。凡街市间的夜市、酒肆、戏台、商铺等,均可通宵营生,官民同乐,任何官署不得无故阻拦。”

旨意一出,殿内响起一片附和之声,大臣们脸上都带着难掩的笑意——北境安定,民生回暖,这道诏令正是盛世气象的最好注脚。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当天黄昏刚过,正阳门外的长街就率先热闹起来。原本到了酉时就该收摊的商贩们,纷纷支起灯笼,将摊位重新摆开。绸缎铺的伙计们踩着梯子,在门楣上挂满七彩灯帘,红的、绿的、黄的灯笼交相辉映,将绸缎的光泽映照得愈发鲜亮;小吃摊的摊主们支起炭炉,羊肉汤的醇厚、卤煮的鲜香、糖炒栗子的甜暖顺着风飘出老远,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说书棚外悬挂的“今日讲《英烈传》”木牌下,早已围满了搬着小板凳的百姓,棚内的油灯亮如白昼,说书先生正调试着惊堂木,清润的嗓音已经开始试场。

夜幕完全降临后,京城更是成了不夜之城。百姓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穿梭在人流中,有孩童举着兔子灯追逐嬉闹,银铃般的笑声洒满长街;有年轻男女并肩而行,在饰品摊前细细挑选珠钗,低声说着情话;酒肆的幌子在风中摇曳,“太白楼”“醉仙坊”的灯笼格外醒目,店内传出猜拳行令的欢歌与酒杯碰撞的脆响;连平日里僻静的深巷都热闹起来,临时搭起的戏台前挤满了看客,梆子声、锣鼓声与旦角清亮的唱腔交织在一起,引得喝彩声此起彼伏。吆喝着“桂花糕、茯苓饼”的叫卖声,与市井的喧闹融为一体,一派鲜活生动的民生图景扑面而来。

深夜的紫禁城角楼上,朱高炽披着轻便的锦袍凭栏而立。贴身太监小心翼翼地捧着热茶侍立一旁,生怕惊扰了皇帝的思绪。远处的京城灯火如星海般璀璨,从正阳门到崇文门,从棋盘街到琉璃厂,连绵的灯火勾勒出城池的轮廓,连空气里都飘着市井的烟火气与淡淡的花香。他望着这久违的繁华盛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洪熙新政”推行十余年来,那些曾让他寝食难安的改革举措,终于在大明的土地上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

回溯洪熙二年,当他下定决心全面铺开新政时,朝堂上不乏质疑之声。有人说开海禁会引倭寇入寇,有人说革新农具会动摇农本,有人说扩充海军是劳民伤财。但他力排众议,坚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十余年来从未动摇。如今看来,所有的坚持都有了回报——大明已悄然步入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开海禁的诏令下达十年后,东南沿海的泉州、宁波、广州三大港口早已是商船云集的景象。巨大的福船、广船首尾相接,桅杆如林,甲板上堆满了待运的货物。西洋的胡椒、苏木、象牙顺着季风而来,南洋的红木、香料、宝石通过海运北上,连远在美洲的白银都沿着新开辟的航线源源不断流入大明,充实着国库与民间的财富。官府授权民间商号组建的“两京十三行”,专门主持海外贸易事务,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每年更能为国库上缴数百万两白银的赋税,比开国初年整整翻了三倍。港口周边的商号、货栈、造船工坊鳞次栉比,带动了数万人就业,昔日的渔村早已变成繁华的市镇。

工部牵头的技术革新更是让大明的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江南的织户们普遍用上了改良后的“拇指飞梭机”,只需手指轻拨,飞梭便能在经线间快速穿梭,一个织工的生产效率抵得上从前三人,松江、苏州的棉布产量激增,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通过商船远销至南洋、西洋,成为各国争抢的紧俏货。铁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突破同样显着,“焦炭冶铁法”替代了传统的木炭冶铁,熔炉温度大幅提升,铁器质量与产量双双翻倍。坚固耐用的铁锅、锋利轻便的农具、精良的兵器通过漕运与海运送往各地,甚至连遥远的非洲东海岸,都能看到大明铁器的身影。

海军的发展更是彰显着帝国的实力。浙东水师、福建水师和两广水师三大舰队规模已达一千二百余艘战船,从小巧灵活的巡逻艇到能容纳数百人的大型福船,各类舰船配备齐全。当年郑和下西洋遗留的数艘“宝船”经过改造,成为远洋巡逻舰,常年在印度洋、太平洋的航线上护航商船,驱逐海盗,确保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

在吕宋、马来半岛等海外据点,大明移民已超过十万人,当地仿照内地建制设立州县,开设儒学学堂,修建驿站码头,市集上不仅能听到熟悉的乡音,更能看到贩卖茶叶、丝绸的商铺,中华文化的影响正随着商船与移民,悄然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江南的城镇中,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正在悄然兴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模式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织坊、棉纺作坊中大范围出现。苏州城东的织坊区内,数百台织机昼夜不停地运转,机户们投资建厂、购置设备,机工们则按日领取工钱,凭手艺吃饭,双方通过契约明确权利义务。松江的棉纺作坊更是连成一片,从棉花采摘、去籽、纺纱到织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每日产出的棉布堆积如山,通过水路运往全国各地。这种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方式,在湿润的江南土地上蓬勃生长,为大明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库的账本上,一串串数字记录着帝国的富庶:白银储备已超过三千万两,黄金百万两,粮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全国支用五年之久。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大明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的帝国。

洪熙十四年五月,京城的初夏已带着几分燥热,紫禁城的梧桐树叶绿得发亮。

距离六十一岁大寿还有不到三月,朱高炽近来总觉精力不济,批阅奏折不到半个时辰便会头晕目眩。

这日午后,他在御花园藤椅上小憩醒来,望着满园盛放的芍药,又想起户部刚呈上来的国库清单,见国强民富、四海升平,心中那股对朝政的倦怠感愈发浓重。他无意识地对身旁侍立的近侍感叹:“天下已定,边境无虞,百姓安康,朕也该享几天清福。”

这番话并非随口说说。几日后,朱高炽便在早朝上,下旨改革中枢制度:“自今日起,朝廷日常政务由内阁首辅杨士奇总领,各部司奏折先呈内阁核议;遇有军国大事,需经内阁会议议定具体方案后,再呈朕与太子朱瞻基过目定夺。”

旨意一出,满朝文武虽有惊讶却无人反对——杨士奇辅佐两朝,品行端正,才干卓绝,由他总领政务,实乃众望所归。这道诏令,标志着朱高炽正式将朝政实权交予内阁,自己则退居幕后,安心养病。

杨士奇何等精明,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更明白大权在握极易招致“专权”非议。退朝后,他立刻在内阁值房召集几位阁臣商议,很快便有了章程。

次日,他便向皇帝递上奏折,提出推行“众人商量制”以完善政务决策: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召开“内阁扩大会议”,参会人员除内阁成员外,还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等九卿官员,以及英国公张辅等十三位功勋卓着的勋贵,凡涉及重大政策制定、重要官员任免、大额钱粮调拨等事务,都需在会上公开商议,经多数人同意方可推行。

朱高炽看罢奏折,对杨士奇的谨慎颇为赞赏,当即朱批“准奏”。杨士奇并未止步于此,他又考虑到地方诉求往往难以上达中枢,再次上书提议:令各省从在籍举人、有声望的乡绅、实力雄厚的大商人中推选出五名“地方代表”常驻京城,每半年轮换一次。这些代表可列席内阁扩大会议,在涉及本省灾情赈济、税赋调整、水利兴修等事务时,有权陈述地方实际情况,代表百姓利益发声。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朝堂议事仅闻官声”的局限,让决策更贴合各地实际。

此时此刻的杨士奇,站在内阁值房的窗前望着皇城,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书写帝国的近代化篇章。他推行的“内阁扩大会议”,通过固定参会人员、明确议事规则、实行多数表决,已具备了近代内阁制的核心特征;而地方代表列席议事的制度,更是蕴含着议会制中“代议制”的雏形。这些制度虽未像后世那般明确定名,也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明的权力运行模式——从以往的皇权独断或少数大臣决策,转向更具包容性的集体商议。

爱乐书屋推荐阅读:新贞观造反录假崇祯的自我放飞日记随风遗留武侠,开局迎娶王语嫣妃傲天下,王爷为我披战袍开局被老朱绑架,我反手踹他大胯奇异世界奇闻录娘子有毒之夫君欲罢不能无敌六王爷大清:第一廉官谍战:芒刺在喉极品假太监重生西晋当太子崛起的家族三国之应谋天下大明:干嘛老朱?我大姨马皇后!三国:从血龙十八骑开始争霸天下我在边关契死士!帅教官开局穿成奶娃子御宠腹黑贤妻三国:我和贾诩祸害曹操清客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大唐再起冷王追爱,神医王妃有点坏肥妃霸道,美病王溺爱情深大明小学生带着华夏权谋,横扫异世界美人如玉,史上最强大宋冷妃出逃,陛下快跟上紫塞秋风穿越大清当王爷之香艳与权谋从县令到称帝!大明,我来了!中世纪崛起飞行员牺牲后的灵魂之旅随波逐游数风流人物刷刷视频,古人说不要停开局从李云龙开始智械战争南明义军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龙吟壮歌绿罗也是罗马俺老爹是程咬金一把大狙闯大明入秦记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
爱乐书屋搜藏榜:武道凌天大周少卿毒妃重生之杀伐穿越原始之魂三国赵云之子变成了太监也要精忠报国我的公公叫康熙我的草寇人生三国:逐鹿天下,醉卧美人膝不愿长生的徐麟无双世子爷三国开局就让董卓下不来台克跑传记最强帝王养成系统深宫宠爱:小丫头,给本王暖脚大宋之最强纨绔猖狂庶女,邪王赖定小医妃我是大明瓦罐鸡女国公种田一二事执魏红楼之意难平开局长生不老,看遍世间烟火贞观长安小坊正三国,从孙策和周瑜手里抢江东住手啊!汉室不是你这样狂扶的绝佳嫡妻盛世嫡妃(木兰听雨)北宋不南渡锦绣凰途:毒医太子妃红楼春大明:宁愿被人遗忘的大明皇孙从我是特种兵开始签到大明:我朱允熥,监国大明南明:从边境崛起的日不落帝国开局仙剑,古人傻眼了召唤猛将:从乱世流民到君临天下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红楼败家子:我贾宝玉,又想纳妾了大明政客神医农女:傲娇夫君,惹不起!大宋天子之从征服水浒开始我的老婆是土匪时空战记:清末新篇章红颜乱,纨绔王爷的宠妃大唐至尊龙帝我麻了:穿越到古代带着狙三国之关平当老大系统派我来抗战大唐我的下人是李世民大人,天冷了加件黄袍吧!
爱乐书屋最新小说:历史中的酒馆大宋伏魔司全球帝国从明末开始真理铁拳岂独无故锁腰!高阳她哭哑了求饶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从小媳妇要传宗接代开始大周第一婿嫌我功高诬我谋反?我真反了!朕佣兵百万,你喊我废皇子?娘娘们别作妖,奴才要出手了说好当废皇子,你偷偷当皇帝?郑锦:我在南明的奋斗生涯冰临谷重生1980,从手搓歼8开始为国铸剑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书圣?诗仙?首辅?没错,都是我大唐躺平王三藏还俗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大楚武信君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大乾风云起苍穹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寒门状元路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穿成农家子,妻妾越多,发家越快退婚夜,我被公主捡尸了穿越大雍:从瞎子到千古一帝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铜镜约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一身反骨,你叫我爱卿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唐代秘史衣冠谋冢英烈传奇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明朝的名义历史风口,我率领军队统一全球锦衣血诏道藏辑要玉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