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做豆腐的,有个小铺面,小两口勤快,能吃苦,也有手艺。我寻思着你这得找机灵点的,他俩年轻,跑得动,又做过买卖,再合适不过。”
王氏瞧着这对年轻夫妇,一身旧衣裳,打满了补丁,但收拾得很整齐,干干净净的,心里也满意。
“你俩挑的人,我肯定放心。就是丑话说在前头,这买卖到底能挣多少,我不能打包票。不过小本买卖,也亏不了太多,你们想清楚再做。”
“是这个理,来前我都他俩说了,前头半个月的米面,我和他叔给他们垫上,后头挣了钱再还。如今咱都是一穷二白,难得他们碰上这机会,咱能帮就帮一把。”田婶点头道。
“要不说他们碰上你们夫妻俩个是走了大运了,有你们帮衬,早晚大伙都会过上好日子的。”
对田家夫妇的善良大方,王氏很是感慨,但凡老宅的人有他们的一分,也不至于闹成今天这般模样。
王氏起身就准备把俩人叫到灶房传授手艺,田叔却道不急,先把分成的事说定了。
“...就和源哥儿一样,刨除成本五五分。”
“这不是让咱们捡个大便宜,啥都不用做,分一半?太多了,拿个一成,意思意思就行了。”
不等田叔开口说什么,年轻夫妇忽然朝王氏跪了下来,把她吓一跳。
“好好的,这是做什么?”
小夫妻却一连磕了三个头,有些激动:
“...要不是田叔田婶和您一家子帮忙,俺们早就饿死病死了,哪还能有机会再做买卖?五五分俺们也是占了大便宜,光这手艺去外头学,不下点本钱也没人会教的,应该是俺们拿一成才对。能挣点余钱留给儿子,俺们就满意了!”
小两口情真意切,王氏为难极了,最终还是沈云姝用麻糬并不算秘方,已经有人做出来了,还需要小两口帮着宣传沈记喜点等理由,最终定下了一年内四六分,第二年再议的章程。
小夫妻俩千恩万谢,跟着沈云姝学也是上心得很,再加上灶房的事做惯了,两三回试过就掌握的差不多了。
麻糬饼,麻糬球,几种馅料,有的只需尝过味道就能琢磨个大概。
沈云姝还画了个配方图让他们带回去参考,小夫妻自己练了几回就能出摊了。
因他们不熟悉城里地方,头两天王氏和廖源分别带着他们跑了几条常去的街巷,顺便和一些老主顾交代一声。
一切都很顺利,小俩口的手艺也不错,麻糬饼吃不出什么差别。唯独最后一天王氏回来的时候有点奇怪,看起来心不在焉的,和她说话还老走神。沈云姝觉问了几句,王氏只笑笑说自己累了,随后又恢复了正常,沈云姝便把这事抛诸脑后了。
麻糬饼的生意交了出去,沈云姝就有了更多空闲,除了隔几天去一趟魏府,一有空就和廖源琢磨怎么改进模具。
如今花饽饽的单子还不算密集,平均两三天一个,但她明显感觉她的速度已经接近饱和了。如果不能提升效率,单子再多也接不下。这东西又不能提前太久做,放坏了不新鲜是要砸口碑的。
思来想去,只有把一些简单重复的塑形步骤分解出来,尽量用模具代替才能提高生产力。像馒头花,自从有了压花瓣的模具,沈稷和杜锦堂也能帮上忙,她和王氏只要负责装配这一步就行。还有各种给馒头塑型的小工具,压条,切刀,外头没得卖,都得让廖源定制。
廖源如今的收入来源也变成了制作的模具。沈云姝以二百文一个的价格和他定制,并签署保密协议,绝不能外传。这显然比卖麻糬饼更合他心意,他每天就坐在后院专心地刨木头花。
王氏最近则是频频外出,又总是空手回来,但沈云姝自己也愁肠满腹,没注意她的异样。
上回去魏府,她终于成功又去了趟菜圃,可等了半天也没再见到那位马夫,她满心失望,最近一闲下来就莫名叹气。
杜锦香以为她是闷得慌,想起上回去天禅寺的经历,便提议过几天端午去看汴城的龙舟赛。
果不其然,沈云姝被勾起了兴致。
“龙舟赛?好玩不?”
“当然好玩,有好几支船队参加,听说赢的队伍能拿三百两赏金,还能去万福楼大吃一顿呢!”
“哦对了,龙舟赛年年都在镜湖办,比赛结束还有花魁唱曲,去看的人可多了,沿途摆摊的也多,说不定咱们还能像上次那样大赚一笔呢!”
上次卖馒头花挣的钱,杜锦香拿去换了本医术,一有空就翻看,简直爱不释手,如今对赚钱也更感兴趣了。
沈云姝摸了摸下巴:这确实是个好机会。她家花饽饽生意稳定,开铺子是迟早的事,能趁着这样的盛事再宣传一把,肯定很有效果。
而且,她最近好像犯了相思病,这样很不好,她还要赚大钱把家人接回来,不能总惦记着男人,还是要专心搞事业才对!
“好,去,咱们再大干一场!”
时间不多,沈云姝当天下午就把人聚在一起,商量到底卖什么。
“咱们现在做着花饽饽的生意,不卖花饽饽卖啥?”王氏道。
“对啊,咱还卖馒头花吧,上回卖得可好了,还有好多人没买着呢!”廖歆儿狠狠点头。
“馒头花虽好,放在端午却不算应景,单吃着滋味又淡了些,而且去看龙舟的大多是吃过早食的,只怕不一定有人买呢。”杜锦香提醒道。
“那往年卖什么的摊子最热闹?”沈云姝问。
“糖水铺子,凉皮凉粉,豆腐脑儿,这个时节卖瓜果的也不少,还有卖小玩意儿的,每年生意都不错。”
糖水?凉粉?
沈云姝45度仰望天空,目露沉思。
此刻太阳已经挂在西檐头,再过个把时辰就要落山了,可还散发着不俗的热度。中午的时候更是能把人晒出汗。
端午一到,天就热了啊。
糖水凉粉好卖,不就是这个原因吗?
“我知道卖什么了。”沈云姝坐直身体,嘴角弯起了自信的弧度。
“姐,你又想到啥了?”沈稷满眼好奇。
“前两天,阿金哥是不是说山上杨梅可以摘了?”沈云姝不答反问。
卖麻薯的小夫妻,丈夫叫阿金,妻子叫秋娘。如今和她们熟稔了,常常顺路带点东西来,村子里有什么情况也都第一时间告诉她们。
“是说过,怎么,你要卖杨梅?这东西空口吃酸倒牙,煮杨梅汤倒还行,也不费工夫。”王氏想了想,倒觉得合适。
不用本钱,做起来还方便,最多费点糖。
“杨梅汤谁都会做,咱们做点不一样的,像香儿姐说的,应景点的。”
沈云姝神秘一笑,拉着廖源和杜锦香到角落里商量了半天,最终敲定了方案。
因为手上还有两个馍塔单子,明天还得去一趟魏府,端午虽然不打算卖花饽饽,用来展示的样品还是要花些功夫的。沈云姝就把材料准备和试样的任务都交给了杜锦香和廖源,直到出摊前一天,两人才准备好,一家人再次聚到了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