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四大说客也曾青春年少,风华绝代。
她们当年的画像至今还挂在陈家学堂的藏经阁里,画像上的女子身着襦裙,或抚琴,或作画,或读书,或品茶,个个貌美如花,宛如仙子下凡。
据说她们走过的地方,连花草都会多开三日,蝴蝶都会多停留片刻。
在当下这个时代,世事变迁,人心浮躁,已难以寻觅到她们那般倾国倾城的美——那种美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气质中的沉静与通透。
她们是陈家学堂精心培养出的仕女,饱读诗书,精通礼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身上散发着与古老书卷一样古色古香的典雅气质,仿佛是从线装书里走出来的人物。
敢于妄想嫁入陈家的女子,无一不是容貌出众、才情过人的美人,而四大说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当年便是各领风骚十年的“陈家学堂四大美人”,她们的才情与美貌,至今还在说书人的口中流传,成为忧乐沟的一段佳话。
在那些泛黄的古籍与口口相传、充满神秘色彩的隐秘故事里,“石头开花记”中的石头,各有其独特且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同世间万物皆有其灵性。
金刚石,象征着坚韧不拔与永恒不变,它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而成,硬度无双,若在此石上开花,其花所蕴含的力量或许能赋予拥有者超凡的意志力,使其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都能屹立不倒,拥有抵御外界侵袭的强大能力。
如边关的将士坚守阵地,矢志不渝,任凭风霜雨雪,初心不改;
又如古刹的高僧坐禅,不为外界诱惑所动,终成正果。
碳木石,带有生命的质朴与温暖,它由树木演化而来,承载着生命的记忆,其上之花或能孕育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天赋。
拥有者可能对草木生灵有着超乎常人的感知与掌控力,仿佛能与大自然的万物生灵心灵相通——能听懂鸟儿的鸣叫是喜是忧,能感知树木的生长是快是慢,能知晓草药的药性是强是弱。
去年山下的药农之子,据说便是碳木石开花胎记,他能听懂草药的生长之声,种出的药材药效比旁人的强上三倍,连城里的药商都慕名而来,高价收购他种的草药,说他种的药“有灵性”。
水晶石,纯净剔透,常被视为灵性的象征,它能折射阳光,汇聚月华,在此石上绽放的花朵,也许会让拥有者具备敏锐的直觉,能够洞察人心,看穿世间一切虚妄与伪装,仿若拥有一双能看透灵魂的慧眼。
镇上的算卦先生,据说年轻时便能通过水晶石的折射,看到人心中的善恶,因此算卦从不出错。
有人说他曾在战乱中,仅凭一人的眼神便识破了混入百姓中的奸细,救了整个镇子的人,那便是水晶石胎记赋予他的能力。
打火石,蕴含着炽热的能量,它一碰撞便能产生火花,点燃希望,一旦开花,其花或许能点燃拥有者内心的激情,赋予其勇往直前、无畏无惧的果敢,使其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披荆斩棘,开创全新的局面。
就像邻县的女掌柜,原本只是个孤儿,凭着一股闯劲,从一间小杂货铺做起,历经艰难险阻,最终做成了远近闻名的商行。
她说自己每次遇到困境,胸口都会泛起暖意,那便是打火石胎记在给予力量,让她有勇气继续前行,不向命运低头。
夯土石,坚实厚重,承载万物,它由大地的尘埃凝聚而成,是房屋、桥梁的根基,石上之花可能带来沉稳可靠的力量,让拥有者在面对困境时,能如夯土般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周围人提供坚实的依靠,成为他人心中的中流砥柱。
村里的老族长便是如此,无论遇到多大的灾祸——洪水、旱灾、瘟疫,他总能镇定自若地带领村民渡过难关,他的话语不多,却总能让人安心,有人说他的后背上便有一块夯土石的胎记,那是他力量的源泉,也是村民们的精神支柱。
稳婆站在媒婆子的院门外,望着那扇斑驳的木门。
木门上的漆皮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木质纹理,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门环是黄铜制成的,上面布满了铜绿,却依旧光亮,显然是经常被触碰。
她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媒婆院子里桂花的香气,那香气淡雅清新,让她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些。
她知道,推开这扇门,便意味着将更多人卷入这场与命运的较量之中,但为了小杏花,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她别无选择。
门内传来媒婆子哼唱的小调,是一首古老的《采桑子》,曲调悠扬,带着几分悠闲,与稳婆此刻沉重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稳婆整理了一下衣襟,理了理鬓角的白发,抬手叩响了门环。
“咚——咚——咚——”铜环撞击木门的声音,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敲响一场关乎未来的序幕,回音在巷子里久久回荡,惊动了墙头上晒太阳的猫,它懒洋洋地瞥了一眼,又闭上了眼睛。
片刻之后,门内传来脚步声,接着是媒婆带着笑意的声音:“是谁呀?
这时候来访,莫不是给我送好消息来了?”
门“吱呀”一声开了,媒婆穿着一身青布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插着一支玉簪,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当她看到稳婆凝重的神色时,笑容渐渐收敛,侧身让她进门:“屋里说吧,我刚沏了新茶。”
院子里的桂花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瓣洒满了地面,像铺了一层碎金。
稳婆跟着媒婆走进堂屋,堂屋里陈设简单却整洁,一张八仙桌,四把太师椅,墙上挂着一幅《松鹤延年图》,笔力苍劲。
媒婆给稳婆倒上茶,茶汤清澈,香气扑鼻:“看你神色,定是有要事。”
稳婆端起茶杯,却没有喝,只是看着袅袅升起的热气,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郑重:“媒婆,我今天来,是为了杏花那孩子……”
她将杏花的胎记,以及自己的担忧和盘托出,从接生时的惊险,到杏花妈妈的离世,再到自己的愧疚与责任,一一细说,仿佛在诉说一段尘封的历史。
媒婆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从平静到惊讶,再到凝重。
她放下茶杯,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沉吟良久,才开口道:“此事非同小可,那‘石上开花沐春雨’的胎记,我在《蜂花柬》里见过记载,确是罕见。
你想让我如何做?”
稳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我想请你一同守护这孩子,你的《蜂花柬》里有许多养护之法,或许能助她平安长大。”
媒婆望着窗外的桂花,若有所思:“守护这样一个孩子,责任重大,或许会卷入许多是非……”
她顿了顿,转头看向稳婆,眼神坚定,“但这孩子既是天意,我们便不能袖手旁观。
我答应你,一同守护她。”
稳婆闻言,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茶汤的苦涩中带着回甘,正如她们即将面对的未来——虽有艰难,却也充满希望。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堂屋,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预示着她们的守护之路,虽有波折,终会走向光明。
从此,稳婆与媒婆便成了小杏花的守护者,她们像两株老树,为这株幼苗遮风挡雨。
她们教杏花识字,带她辨认草药,告诉她为人处世的道理,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而小杏花也没有辜负她们的期望,她聪慧懂事,勤奋好学,身上的胎记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她不平凡的命运。
忧乐沟的人们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女孩,背后有两位老人在默默守护,而她的未来,将会在这两位老人的陪伴下,绽放出怎样的光彩,无人知晓,但所有人都期待着,那“石上开花沐春雨”的奇景,能在她身上绽放出最绚丽的光芒。
不同属性的石上开不同的花,如同烈火燎原处难生幽兰,寒潭深渊里不绽牡丹。
昆仑山的冰晶石上,只会绽放能抵御严寒的雪绒花,花瓣上凝结的冰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触之冰冷刺骨却能净化心神;
吐鲁番的赤砂石中,必生耐干旱的红柳花,根系在石缝中盘虬卧龙,汲取着石中仅存的水分,花期虽短却红得似火,能驱散周遭的暑气。
而即便同一种花绽放在属性相同的石上,其纹路的疏密、色泽的浓淡、香气的清浊,也都暗藏着截然不同的奥妙——有的花瓣纹路如八卦图,能镇宅安灵,让屋宅三十年无虫害侵扰;
有的花色暗沉如墨,却招灾引祸,近旁必有怪事发生,仿佛天地在造物时便已埋下了无数玄机,每一朵花都是自然书写的密码。
而花的种类不同,所代表的命运与天赋也大相径庭,犹如天上繁星,各自遵循着独特的轨迹,闪耀着专属的光芒。
如前文所述,杨花属木而沾水带火,若杨贵妃真拥有此类胎记,其一生的跌宕起伏或许正与杨花特性紧密相关:
木的生机让她从蜀地孤女跻身盛唐宫廷,当年她随父入蜀,途经剑门关时,衣襟上沾到的杨花竟在寒冬中抽出嫩芽,随行的相士便断言此女有凤凰之相;
水的灵动助她在权谋漩涡中周旋十余年,安禄山叛乱初期,她仅凭一句“杨花入水随波流”的暗语,便让潜伏在宫中的暗卫知晓退守方向;
火的热烈则让她在马嵬坡的烈焰中化为永恒传说,据说她自缢的梨树上,次年竟开出了带火纹的杨花,风吹过时如星火点点。
这生动展现出木的生机盎然、水的灵动多变与火的热烈奔放,在宫廷权谋与情感纠葛的复杂舞台上演绎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连诗仙李白都为之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