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厚重,仿若从古老的岁月中传来,带着历史的沧桑感,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千百年前的石碑上拓下来的:“李大爷,看山看地,绝非表面那般简单,其中暗藏玄机,非得洞察秋毫,才能看清本质,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进山要深谙山性,知道山的脾气,何时温顺,何时暴躁——春天的山温柔,草木萌发,适合踏青;
夏天的山热烈,雷雨较多,需防山洪;
相地需明辨地质,了解土壤的成分,是否肥沃,是否坚实,黑土肥沃适合耕种,黄土粘性大适合筑墙,沙土疏松需防坍塌,每一种土壤都有它的脾性和用途。”
“就拿您提及的那处宝地来说,看似有近三十亩之广,仿若与三十年风水术数冥冥中契合,三十年为一世,风水轮流转,这其中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可实际上,真正适宜建房的绝佳面积,撑死不过十五亩,已然折半,且仅容一家人独居,人多了,气场就杂了,福气也会分散,就像一杯清水,滴入太多墨水就会变浑,失去原本的纯净与清澈。”
“若地过长,东西跨度太大,便如同在逼仄的狭巷中强行使龙舞虎,龙无法舒展身体,虎不能迈开步伐,硬生生挤压了左龙右虎的腾挪空间,让其无法舒展身姿,久而久之,龙虎的气势就会减弱,失去守护的力量,变得萎靡不振,如同被关在笼子里的猛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苟延残喘;
从宽度而言,若过于靠后,离寨子山太近,恰似柔弱书生置身巨人阴影之下,全然屈服于寨子山那令人胆寒的磅礴威压,寨子山的气势太过强大,会压制人的气场,让人变得畏缩,失去进取之心,如同在阴影下生长的植物,难以茁壮成长。”
“长居于此,人在不知不觉间,便会丧失人格中应有的铮铮骨气,变得懦弱胆怯,遇到困难就退缩,想要培育出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好男儿,简直难如登天,如同在温室里培育不出耐寒的松柏,在顺境中难以成长,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而倘若太靠前,李大爷,以您的阅历,一眼便能瞧出,距崖边太近,不足百丈,宛如在悬崖边缘翩翩起舞,脚下便是万丈深渊,石头扔下去半天听不到回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被煞气所侵,后果不堪设想,那地方的风都带着一股阴冷之气,吹在身上让人不舒服,如同鬼魅的抚摸。”
家父的话语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将那块地的利弊分析得透彻明了,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屋基的本质,让人不得不信服,如同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驱散了迷雾,让人看清了事物的真相。
李大爷听得入了神,嘴巴微微张开,露出稀疏的牙齿,眼神中充满了惊讶与敬佩,如同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课,他没有反驳,只是默默地消化着家父的话,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与窗外的雨声相互呼应,在这寂静的雨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谐而舒缓,仿佛在为家父的话语伴奏。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悠长而沉重,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说道:“陈师傅,您说得对,是我看得太浅了,只看到了表面的好,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
看来这看地相宅,还真得是您这样有学问、有经验的人才行,我就是个瞎看的,只看到了皮毛,没看到骨头里的东西。”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惭愧,低下了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双手,却更多的是对家父的钦佩,仿佛找到了多年困惑的答案,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家父微微一笑,说道:“李大爷您过奖了,只是我祖上世代研究这个,耳濡目染罢了。
其实不管什么屋基,最重要的还是人心,人心正,住在哪都能兴旺;
人心不正,再好的屋基也会衰败,就像同样的土地,用心耕种就能丰收,偷懒懈怠就会荒芜。
风水再好,也得有人去维护,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才是最根本的道理,如同做人,正直善良才能赢得尊重,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雨还在下着,只是势头渐渐小了,从密集的“噼里啪啦”变成了稀疏的“滴滴答答”,像是乐曲接近尾声,即将落下帷幕。
灯光依旧摇曳,在墙上投下温暖的光晕,两人的对话还在继续,谈论着更多关于山水、风水、人生的话题——从如何辨别土壤的好坏,到怎样与邻里和睦相处;
从年轻时的经历,到对未来的期许;
从庄稼的收成,到孩子们的教育,每一个话题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也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那些话语如同种子,落在我的心田里,虽然当时年幼,不能完全理解,却也为我日后对这片土地的认知埋下了伏笔,如同在土壤里播下的希望,等待着生根发芽。
那夜的雨,洗去了世间的尘埃,让空气变得清新,带着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
那夜的灯光,温暖了寒冷的雨夜,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人心;
那夜的话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温情,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指引着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永远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我手中的红苕终于削完了,看着堆在篮子里的红苕,它们圆润饱满,散发着淡淡的甜香,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使命。
而家父与李大爷的对话,还在继续,在这寂静的雨夜里,如同两颗星辰在相互辉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屋子,也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让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于坚守与感恩。
“陈师傅,还有别的讲究?您可是全镇最权威的建筑师,您的见解必定蕴含着大道理。”李大爷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如同干涸的土地渴望雨露,眼神紧紧锁住家父,仿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瞳孔里映着煤油灯跳动的火苗,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
他的双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头,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放在膝盖上,随着身体的前倾而微微颤抖,像是在积蓄着某种力量,等待着家父的解惑。
时间尚早,您就多讲讲,活到老学到老,您今晚若不说明白,我怕是难以入眠,说不定半夜都会忍不住把您叫醒追问呢。”他听得入神,身体不自觉前倾,手肘撑在膝盖上,肘部的补丁在灯光下格外显眼,那是母亲用同色的布料精心缝补的,针脚细密而整齐。
双手微微握拳,在这昏黄灯光下,他的双眼闪烁着炽热的求知光芒,那光芒如同暗夜中的星火,照亮了满是皱纹的脸庞,每一道皱纹里都仿佛藏着对未知的好奇,急切地催促家父继续,声音里带着一丝孩童般的执拗。
“跟您讲讲倒也无妨,毕竟我们离那块宝地更近,相对您而言,要熟悉一些。”家父的声音平缓,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从容,像是在讲述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如同打磨光滑的鹅卵石,温润而有分量。
他的目光落在窗外,雨丝斜斜地织着,将夜色切割成无数细小的碎片,仿佛能透过这雨幕,看到那片被热议的土地。
我的父亲,也就是月平的爷爷,之所以在那半山腰修建一座学堂,其中深意非凡。家父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的雨夜,仿佛透过雨幕看到了往昔的景象:学堂的青砖黛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孩子们背着书包嬉笑着跑进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如同清泉般流淌在山谷间。
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带着对先辈的崇敬与怀念。
学堂中朗朗的读书声,往来穿梭的学子,能为这片土地汇聚人气,使其充满盎然生机与蓬勃活力,仿若为宝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气。他的话语里充满了对先辈智慧的崇敬,每一个字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像是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
那读书声仿佛穿越了时空,在这寂静的雨夜里回响,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独特的乐章。
再者,他还在附近修了座书房,意在守护这片宝地。家父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与窗外的雨声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奇妙的韵律。
桌面是用自家种的核桃木打造的,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变得光滑如镜,能清晰地映出两人的身影。
他的指尖在桌面上划过,留下淡淡的痕迹,仿佛在勾勒书房的轮廓。
您想想,书香萦绕,宛如给宝地披上一层祥瑞的光晕,滋养着它的灵气,让其风水愈发醇厚浓郁。”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茶水的热气在昏暗中升腾,形成一缕淡淡的白雾,仿若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在灯光下缓缓消散,如同被无形的手轻轻拂去。
茶杯是粗瓷的,边缘有些磨损,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杯身上的青花图案虽已模糊,却依然能看出是一幅山水图,与他们此刻谈论的内容相得益彰。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
“你们陈家修炼,果真是处处暗藏玄机,您若不讲,谁能参透这其中深意?”李大爷满脸感慨,轻轻摇头,额前的白发随着动作微微晃动,如同冬日里的雪被微风拂过,对陈家的智慧钦佩不已。
在这雨夜中,他的声音仿佛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带着几分悠远,像是从古老的岁月中传来。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