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的小手划破夜色,将王小明带到唐时峨眉山下的平羌江畔。
她今天穿着一袭月白色的唐装,衣袂飘飘,腰间系着条会发光的丝带,在月光下流转着银色的光芒。
“今天你要学习的是四首古诗词,而我们首先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则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李白是谁我就不用再跟你过多追叙。
至于《峨眉山月歌》,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看,\"她指着夜空上半轮秋月,\"这就是李白笔下的峨眉山月。\"
峨眉山的轮廓在月光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水墨画。半轮秋月悬挂在山巅,清冷的光辉洒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上,将青翠的松林染成银白。山间的雾气在月光下流动,宛如一条条轻盈的纱带。
月光洒在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王小明看见月影在江水中摇曳,仿佛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仍未污染的江水清澈见底,月光透过水面,照亮了水底的鹅卵石,每一颗都闪烁着银色的光芒。
“你要尽量随我一起吟诵,这样更能加深你对诗文的记忆和感悟诗词的记忆。”
林小雨变出一叶扁舟,船头挂着盏会唱歌的灯笼。当小船驶入江心时,她轻声吟诵:\"峨眉山月半轮秋...\"王小明看见月光突然凝聚成半轮明月,悬挂在峨眉山顶。
山间的瀑布在月光下如同银练,飞溅的水珠在空气中形成一道道微小的彩虹。
王小明随之吟诵,“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林小雨的竹簪轻点,月影化作无数银鱼,在江水中游动。
江边的芦苇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传说。
王小明俯身伸手触碰水面,感觉指尖传来诗意的清凉,“影入平羌江水流。”
突然,江风骤起。林小雨的唐装突然多了件披风:\"夜发清溪向三峡...\"她挥动竹簪,小船顺流而下。两岸的山影在月光下忽明忽暗,仿佛在演绎李白的诗行。
王小明站起身抬头远望,远处的村庄灯火点点,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宁静的夜景,“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林小雨的声音突然低沉。
王小明看见月光中浮现出李白的身影,他正站在船头,望着远方的渝州城,“思君不见下渝州。”
林小雨变出一壶酒,酒香里飘着\"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诗句。
峨眉山的月光洒在酒壶上,映出李白忧郁的面容,他的眼中仿佛有千山万水。
……
林小雨的丝带被夜风扬起,在空中划出一道时光长河,将她和王小明带入唐代宗大历五年的潭州。
她身上的唐装变成一袭青灰色,衣袂上绣着细小的落花图案,在春风中轻轻摇曳。
“我们学习的第二首古诗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着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看,\"林小雨指着远处的江畔,\"那就是杜甫。\"王小明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站在落英缤纷的桃树下。他的目光穿过飘落的花瓣,仿佛看见了昔日的长安。
林小雨的手指轻点,画面切换到开元盛世的岐王府。少年杜甫正与李龟年对坐,那是杜甫第一次聆听他的歌声。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着,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这是杜甫最美好的时光,\"她轻声说,\"他七岁能诗,二十岁漫游吴越,三十岁与李白结为挚友...\"
突然,画面一转。安史之乱的战火吞噬了长安,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林小雨的唐装突然多了件破旧的披风:\"看,这就是'国破山河在'的杜甫。\"王小明看见他在战火中写下《春望》,字字血泪。
回到潭州江畔,李龟年的歌声突然响起。林小雨的竹簪化作一支毛笔,在空中写下\"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王小明开口,仿佛看见昔日的繁华在诗句中重现,却又随着落花飘散,旧时繁花终究早就化作血泪春泥。
\"崔九堂前几度闻。\"林小雨的声音带着淡淡的哀伤。她变出一壶浊酒,酒香里飘着\"朱门酒肉臭\"的诗句。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崔九堂前几度闻。\"王小明看见杜甫与李龟年对饮,杯中映出的是破碎的山河。
\"正是江南好风景……\"林小雨拔出头上的竹簪轻点江水上漂泊的落花。
王小明看到落花瞬间化作飞舞的蝴蝶,蝴蝶所过之处春意盎然,今朝又是一时的繁花似锦,\"正是江南好风景……\"
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王小明看见杜甫在蝴蝶群中写下\"落花时节又逢君\",字迹里藏着对盛世的眷恋,对乱世的悲愤。
他不由与林小雨一同叹息,“唉……落花时节又逢君。”
……
林小雨的竹簪划破秋风,将王小明带到至德二载的凤翔。她今天穿着的唐装再一次变换成一袭暗红色,衣袂上绣着细小的菊花图案,在萧瑟的秋风中轻轻摇曳。
“然后,你要学习的第三首古诗,则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此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另说湖北荆州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刺史,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看,\"林小雨指着远处的军营,\"那就是岑参。\"王小明看见一位身着戎装的诗人,正站在营帐前眺望长安方向。他的目光穿过飘落的黄叶,仿佛看见了故园的菊花。
林小雨的竹簪轻点,画面切换到天宝年间的长安。岑参正与高适对饮,畅谈边塞诗篇。\"这是岑参最意气风发的时光,\"她轻声说,\"他二十岁进士及第,三十岁出塞从军,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千古绝唱...\"
突然,画面一转。安禄山的铁骑踏破潼关,长安城陷入战火。林小雨的唐装突然多了件沾满尘土的披风:\"看,这就是'强欲登高去'的岑参。\"王小明看见他在战乱中写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字字血泪。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回到凤翔军营,岑参的叹息声突然响起。林小雨的竹簪化作一支毛笔,在空中写下\"强欲登高去...\"
王小明看见昔日的繁华在诗句中重现,又随着战火飘散,\"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林小雨的声音带着淡淡的哀伤。她变出一壶浊酒,酒香里飘着\"将军金甲夜不脱\"的诗句。
王小明看见岑参独酌,杯中映出的是破碎的山河,\"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林小雨的竹簪轻点,远在天边的故园黄菊凋谢散落满地,又在岑参的眼前重新盛放。
\"遥怜故园菊……\"王小明随之吟诵,又看见岑参在黄菊前,写下\"应傍战场开\",字迹里藏着对故园的眷恋,对战乱的悲愤。
\"应傍战场开啊……\"王小明是个生于和平世界的普通人,从未真正经历过战乱,也不想经历。但他知道清代诗人赵翼写过“国家不幸诗家幸”,而这“赋到沧桑句便工”背后又是多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血泪。
……
“最后,我们学习的第四首古诗,同样是一首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李益(746-829年),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代大臣、诗人,凉武昭王李暠十二代孙。
他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其作品有《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林小雨的竹簪划破夜色,将王小明带到唐代的受降城。这次,她的唐装是一袭银白色,衣袂上绣着细小的芦笛图案,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辉。
\"看,\"林小雨指着远处的城墙,\"那就是李益笔下的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王小明看见月光如霜,洒在城墙上,将青砖染成银白。城下的沙漠在月光下如同雪原,泛着冷冽的光芒。
在这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林小雨轻轻地挥动了一下手中那根神奇的簪子,瞬间便变成了一支精美的芦笛。她将嘴唇轻轻贴近笛孔,轻柔地吹奏起来。
那悠扬的笛声宛如夜莺的歌声一般清脆悦耳,一会儿如这塞外苍凉肃穆,一会儿又如潺潺流水般婉转流畅。
它穿过高大的城墙,越过静谧的沙漠,在夜风中自由地飘荡着。
此时,不远处的王小明正静静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仰望着头顶那片璀璨的星空。当他听到这美妙动听的笛声时,整个人都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渐渐地,他从那优美的旋律中听出了一丝别样的情感——那是戍边将士们深深的乡愁。
每一个跳跃的音符似乎都化作了一句句深情的话语,向人们诉说着那些远离家乡、守卫边疆的战士们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无尽思念和眷恋。
他们或许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温柔贤惠的妻子,还有那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或许会回忆起故乡那熟悉的山川河流、田间小路以及袅袅升起的炊烟……这些美好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画卷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让他们在孤独寂寞的时候能够得到些许慰藉。
\"回乐峰前沙似雪……\"林小雨轻声吟诵,芦笛轻点,回乐峰前的沙漠突然化作一片银色的海洋。
王小明看见月光在沙粒间流动,就如同故乡的河水。\"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林小雨的声音带着淡淡的哀伤。她变出一壶浊酒,酒香里飘着\"不知何处吹芦管\"的诗句。
王小明看见戍边将士独酌,杯中映出的是破碎的山河,\"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林小雨的竹簪轻点,芦笛声化作飞舞的萤火虫。
王小明仿佛看见将士们在萤火虫群中一齐默默吟诵\"一夜征人尽望乡\",声音里藏着对故乡的眷恋,对战争的悲愤,“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到现实世界,王小明手中多了一支芦笛。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支芦笛,更是一份关于乡愁与人生的感悟。而林小雨教给他的,不仅是古人的诗句,更是游子们如何在异国他乡,乱世边关保持诗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