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劝勉儿子的家书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
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身心宁静、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不断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莽撞草率、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困守在自家狭小的穷家破舍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
“诫子书……”
“劝勉儿子的家书……”
……
南阳的草庐里,王小明坐在刘皇叔坐过的木凳上,看着手机上的课文,背诵着诸葛丞相的《诫子书》以及它的现代文翻译,一遍遍品味丞相对儿子的希冀劝勉之情。
他的身旁,林小雨的发簪在晨光中泛着青铜色光泽,簪头雕着只展翅的朱雀,羽翼间缀着细小的玉珠。
她今天穿着一袭深青色的曲裾深衣,衣襟上绣着暗纹云雷,袖口滚着银线回纹,腰间系着条朱红丝绦,绦上坠着枚和田玉佩。
她的长发绾成高髻,插着三支鎏金步摇,每走一步都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裙摆下露出双绣着瑞兽的锦履,鞋尖缀着珍珠,在青石板上留下细碎的光斑。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披着的孔雀羽斗篷,每根羽毛都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在阳光下流转出七彩光晕。
当她转身时,王小明看见她背上的刺绣——一只展翅的玄鸟,正衔着枚青铜镜。镜面映出她耳垂上的翡翠坠子,坠子雕刻成虎符形状,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她的手腕上缠着串红珊瑚珠,每颗珠子都刻着细小的篆文,在袖口若隐若现。
这身装束既有汉末的庄重,又带着三国的英气。当她执起竹简时,宽大的袖袍垂落,露出内衬的蜀锦——那是诸葛亮南征时带回的贡品,织着\"宁静致远\"四个篆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芒。
\"小明,你看这几个字。\"林小雨从书案中抽出一卷竹简,上面撰写着法家学问的经典,只是经典旁面两个似乎墨迹未干的“静”“俭”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刚在竹简上写下的人刚刚离开。
王小明凑近细看,鼻尖几乎要碰到宣纸:\"这两字好像充满了灵性?\"
\"因为这是诸葛亮的真迹。\"林小雨从颈间取下一枚玉佩,青铜螭龙纹在灯光下泛着幽光。“他不仅仅只是告诫儿子‘静’与‘俭’的道理,早在刘皇叔三顾茅庐前,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他就告诫过自己须静而俭。卧龙先生,可不仅仅说这里是南阳卧龙岗。”
当玉佩第五片花瓣纹路亮起时,草庐开始扭曲。王小明下意识抓住林小雨的衣袖,就像每次她带他穿越时空学习时那样。茅草的气味被艾草清香取代,他们站在青布营帐中,铜雀灯台的火苗正在舔舐暮色。
\"此乃丞相批阅公文之时,尔等何人?\"银甲小将手握剑柄,眉间一粒朱砂痣鲜艳欲滴。林小雨认出这是少年姜维,她曾在《三国志》中读过他的事迹。
帐内传来压抑的咳嗽,竹帘掀起时带出一缕墨香。案头堆叠的简册间,素衣男子执笔的手腕悬在半空,一滴墨汁将落未落地凝在\"夫君子之行\"的\"夫\"字上。林小雨注意到案头摆放的《诫子书》初稿,与她教案中的内容如出一辙。
\"林老师,这就是诸葛亮吗?\"王小明压低声音问道。
林小雨点头,目光落在诸葛亮案头未批完的公文上,她敏锐地发现那些批注的笔迹与《诫子书》如出一辙。
诸葛亮放下紫毫笔,羽扇轻摇:\"二位既来,不妨观之。\"他示意姜维研墨,少年将领的动作一丝不苟。林小雨注意到姜维研墨时手腕的力度,与《诫子书》中\"静以修身\"的意境不谋而合。
帐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是巡营士兵在换防。林小雨轻声对王小明说:\"听,这就是'宁静致远'的体现。\"远处山峦吞下最后一缕夕阳,她看见侍从捧着药碗候在帐外,蒸腾的热气在夜风中扭成一道白练。
\"少年人可知,这营中万人,为何行军时踏雪无痕?\"诸葛亮用羽扇拂过王小明衣袖。林小雨适时引导:\"小明,想想我们学过的'俭以养德'。\"
王小明若有所思:\"因为他们都很专注?\"
\"正是。\"诸葛亮提笔在布帛上写下\"非学无以广才\",墨色如松柏舒展枝桠,\"你看那炊事兵劈柴——\"规律的劈柴声传来,士兵每劈三次就要擦拭斧柄。林小雨轻声补充:\"这就是'志在庖厨,劈柴亦是修行'。\"
林小雨看见诸葛亮案头摊着未完成的北伐地图。
\"丞相,这是小公子今日的习字帖。\"姜维将一卷竹简轻轻放在案头。诸葛亮放下手中的紫毫笔,目光落在竹简上稚嫩的笔迹时,凌厉的眉目瞬间柔和下来。
林小雨注意到案头一角摆放着一支特别的小毛笔,笔杆上刻着\"瞻儿六岁制\"。王小明凑近细看,发现笔杆上还有几道细小的牙印。
\"这是犬子换牙时咬的。\"诸葛亮轻抚笔杆,眼中泛起笑意,\"那时他总说大毛笔太重,我便寻来上好的兔毫,为他特制了这支。\"
帐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诸葛亮起身掀开帐帘。林小雨看见一个约莫六七岁的男孩正在追逐蝴蝶,那是少年诸葛瞻。他的衣襟上沾着墨迹,显然是刚从习字课上溜出来。
\"瞻儿。\"诸葛亮的声音不怒自威,男孩立刻停下脚步,规规矩矩地行礼:\"父亲。\"
\"今日的'静'字可写好了?\"
诸葛瞻低下头:\"还...还没有。\"
诸葛亮走回案前,取出一卷崭新的竹简:\"来,为父教你。\"他将儿子抱上膝头,大手覆着小手,一笔一画地写着。林小雨看见诸葛瞻的耳根通红,显然对在外人面前被父亲教导感到害羞。
\"静字要这样写,\"诸葛亮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心要静,手要稳。\"他指着案头的沙漏,\"就像这细沙,看似流动,实则有序。\"
王小明注意到案头砚台旁有一枚小小的乳牙,用红绸仔细包裹着。诸葛亮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这是瞻儿换下的第一颗牙。\"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红绸,\"为人父者,总想留住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
帐内一角摆放着一匹精巧的木马,马鬃上还系着五彩丝绦。诸葛亮说那是他亲手为儿子制作的生辰礼物,\"可惜军务繁忙,不能常伴左右。\"
当诸葛瞻终于写完一页工整的\"静\"字,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枚蜜饯:\"这是奖励。\"看着儿子欢天喜地地跑出营帐,他的目光久久没有收回。
\"丞相为何对小公子如此严格?\"姜维忍不住问道。
诸葛亮展开一卷新的竹简,开始为儿子编写启蒙教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虽为丞相,但更是一个父亲。这些道理,要让他从小明白。\"
林小雨看见竹简上除了《诫子书》的内容,还有许多童谣和寓言故事。诸葛亮在批阅军务的间隙,会为儿子编写这些启蒙读物。他的批注中不仅有治国之道,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玉佩开始发烫时,诸葛亮正在为儿子讲解\"俭以养德\"的道理。他取出一件旧衣:\"这是瞻儿周岁时的襁褓,我一直留着。\"布料已经发黄,但针脚依然细密。
王小明看着诸葛父子父慈子爱,舔犊情深的画面,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亲,哪怕他没有诸葛丞相传奇的一生,只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王小明的父亲待他的父爱,于王小明而言,却也绝不逊色于诸葛丞相。
“为诸葛丞相的父爱感动吗?”
林小雨平淡的看着诸葛父子,似乎没有感动,反而神情悲哀,仿佛在出席一场肃穆的葬礼,哀悼逝去的亡灵。
“感动。”王小明老实回答道,但他其实也有感觉不对劲的地方,诸葛父子的面容都是模糊不清,仿佛失了帧一般。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只是诸葛丞相的一场梦境罢了,梦里的人看不清自己,也想象不出许久未见的人,如今的模样。毕竟,他现在出兵武功县,怎么可能在行军时带着自己七八岁的儿子……”
林小雨一个响指,她和王小明就出了诸葛丞相的梦境,到了另一层课本世界。
营帐内弥漫着浓重的药香,诸葛亮躺在病榻上,额头上覆着湿巾。林小雨和王小明站在角落,看着这位为蜀汉操劳半生的丞相在梦中呢喃。
\"瞻儿......\"诸葛亮的手在虚空中轻抓,仿佛要握住什么。林小雨轻声对王小明说:\"这里是丞相梦境外的世界,而梦境里正在轮回往复着,诸葛丞相内心中自觉无法弥补的父爱场景。\"
王小明恍惚间又看到梦境中,八岁的诸葛瞻仍在案前习字。诸葛亮还在握着儿子的小手,一笔一画地写着\"静以修身\"。
\"父亲,这个字好难。\"小诸葛瞻嘟着嘴,笔尖在竹简上洇出一团墨迹。
诸葛亮又取出一枚蜜饯:\"写完这一页,就给你吃。\"他的目光温柔而忧伤,\"为父不能常伴你左右,你要学会自己写字。\"
林小雨低声解释:\"现实历史中,诸葛亮四十六岁才得子。建兴五年,诸葛瞻出生时,他正在为北伐操劳。建兴十二年,他最后一次北伐,诸葛瞻才八岁。\"
梦境突然转换,诸葛亮正在写信。王小明凑近一看,是写给兄长诸葛瑾的信:\"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丞相在担心什么?\"王小明问。
林小雨指着信上的字句:\"他担心儿子过早成熟,反而难以成大器。就像早开的花,经不起风霜。\"
病榻上的诸葛亮突然咳嗽起来,梦境随之破碎。他挣扎着坐起,取过案头的竹简,开始书写《诫子书》。每一笔都显得异常吃力,墨迹时深时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写到\"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他的手剧烈颤抖,一滴墨汁落在竹简上。林小雨看见那是泪水混着墨迹。
王小明突然说:\"丞相是在后悔没能多陪陪儿子吗?\"
林小雨摇头:\"或许吧,人心难测,不过他肯定是在用最后的力量,把毕生的智慧留给儿子。可惜,作为一个传奇的丞相,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个失败的父亲,他只能在临终前,将所有的父爱凝聚在这封家书中。\"
当诸葛亮写下最后一个字,他的手无力地垂下。竹简从案头滑落,王小明想要去接,却扑了个空。玉佩开始发烫,时空开始扭曲。
回到现实,王小明翻开手机。在《诫子书》的插图上,哪怕是透过手机冰冷的屏幕,他也能看见一滴墨迹晕开的痕迹,仿佛还带着体温。
\"林老师,诸葛瞻后来怎么样了?\"王小明问道。
林小雨指着课本上的注释:\"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或许,他终究没有理解他父亲的苦心,或许是他终究没有诸葛丞相的谋略胆魄,最后在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中壮烈殉国。\"
林小雨向科普道,“晋永和三年(347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蜀地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蜀国败亡应归恶于《三国志》中的“宦人黄皓窃弄机柄”。
而陈寿在归恶于黄皓的同时,也归恶于诸葛瞻的‘无能匡矫’。
魏晋的大臣钟会,曾说,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于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
晋武帝司马炎,曾说,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东晋史学家干宝,曾说,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但至于事实如何,成王败寇,逝者的一切都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