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的玉佩在重阳节晨光中泛起霜色,王小明发现自己的麻履正踩着长安曲江池畔的银杏落叶。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远处雁塔飞檐挑破秋云,惊起一行白鹤直冲霄汉,恰应了刘禹锡挥毫的刹那。
\"且看这鹤迹。\"林小雨素手遥指,池面涟漪忽凝成《秋词》墨痕。
“《秋词》其一,取自《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为匈奴后裔),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少年王小明俯身欲掬秋水,却见掌心躺着片镀金银杏叶,叶脉纹路竟与刘禹锡贬谪朗州时的舆图暗合。
他们踏着太液池的残荷登上乐游原,林小雨的竹杖忽引西风,将满原枯黄扫成金甲。王小明见刘禹锡的青衫在五丈原猎猎作响,笔下\"胜春朝\"三字震落满树鸦啼,惊得尚衣局晾晒的锦缎翻作漫天云霞。
\"自古文士悲秋,独梦得见鹤唳青云。\"她折下含霜的柿枝,在沙地勾出《楚辞》的萧瑟与《秋词》的旷达。枝头冻柿突然爆浆,甜腻的汁液在空中凝成\"诗情到碧霄\"的狂草。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当鹤群掠过太极宫鸱吻时,林小雨突展三尺鲛绡。王小明见鹤影投在绡上,化作会游动的墨字:左翼振落宋玉的悲风,右翅扫开欧阳修的秋声。刘禹锡的朱笔忽从云端劈下,在鲛绡中央圈出个赤色\"胜\"字。
暮色漫过教坊檐铃,林小雨引少年步入酒肆。醉客们正在击缶而歌,摔碎的陶碗拼出\"我言秋日\"的残句。她蘸着桑落酒在案上续写,酒痕遇风即燃,将\"寂寥\"二字烧成灰烬,余烬里飞出只浴火的纸鹤。
归途遇雨,林小雨的油纸伞面绘着鹤唳九天的工笔。王小明见伞骨暗藏《秋词》平仄,雨水顺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韵律流淌。当最后一滴敲在伞沿时,玉佩突放青光,预告下一首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
……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林小雨的玉佩在夔州驿道泛起青芒时,巴山的夜雨正涨满驿舍外的石臼。王小明见窗棂糊的桑皮纸晕开墨色,砚中未干的\"归期\"二字被雨声敲成涟漪,恰似李商隐拆阅家书时颤动的烛影。
\"且听这雨脚。\"她素手推开斑驳木窗,雨丝斜侵案头,将\"未有期\"的墨迹冲成蜿蜒的蚰蜒痕。少年探身欲护烛火,却见蜡泪凝成的小山丘里,封着三更时分的更漏残声。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晚唐时期诗人。
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
此诗前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诗即兴写来,写出了作者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这首诗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
林小雨带着王小明边讲边走,他们踩着霉湿的栈道登上望乡台,林小雨的竹杖忽引山风,将满川夜雨织成珠帘。
王小明见虚空中浮出两行雁字:一行是长安妻问归期的锦书,一行是巴蜀客浸雨渍的回笺。雨滴击打竹笠的脆响,竟与义山推敲平仄时的叩齿声同频。
\"看那秋池。\"她引杖尖点破水面,涟漪中浮出被雨泡胀的日历。每片浮萍都托着个未兑现的归期,蛙鸣在残荷间化作\"何当\"的诘问。王小明拾起片漂来的桐叶,背面竟用雨痕写着\"西窗烛\"的草稿。
子夜风急,林小雨剪下一段烛芯抛入雨中。烛烟突化青鸟,衔着\"却话\"二字穿越雨幕。少年目送青鸟消失在剑阁方向,见它羽翼抖落的雨珠,每滴都映着未来重逢时的笑纹。
\"这雨是千年未晾干的墨。\"她突展三尺鲛绡接雨,绡上渐显长安与巴山的地势图。两道朱砂痕自锦官城蜿蜒至兴庆宫,却在潼关处被雨渍晕成虚点——正是义山笔下未连通的归途。
当晨鸡啼破雨帘时,林小雨的竹杖在泥地勾出环形沟壑:\"此谓'期'字的囚牢。\"王小明见积水倒灌成\"巴山夜雨\"的篆文,每个笔画都困着只折翼的纸鹤。檐角突然坠下半片瓦当,露出背面用烛烟熏出的《无题》残句。
归途遇樵夫唱晚,林小雨截住段山歌填入竹筒。摇晃时筒内雨声突变,竟混着义山妻抚弄箜篌的泛音。王小明怀中的桐叶突然卷曲,叶脉凸现\"言浅意深\"的朱批,叶缘焦痕恰是《夜雨寄北》的平仄图谱。
回到驿舍,残烛爆出最后的灯花。林小雨将凝蜡塑成微型西窗,窗内剪影正在重演未来的夜话。王小明发现自己的蓑衣滴落的不再是雨水,而是《玉谿生诗集》中未尽的注解,每个水洼都映着下首诗歌: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将在孤村风雨中显形。
……
林小雨的蓑衣凝着会稽山阴的冰霜,王小明见手中竹简结出霜花,每个\"戍\"字都冻成剑戟形状。陆游草庐的残烛在朔风中明灭,将\"僵卧孤村\"的墨迹投在漏风的板壁上,恍若老将甲胄的鳞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且听这铁马声。\"她引竹杖叩击石砚,歙砚突然裂出冰河纹路。少年俯耳贴地,听见地脉深处传来贺兰山的金戈震颤,混着诗人咳血的平仄。窗棂纸破处卷进的雪片,竟拓着隆兴北伐时的檄文残字。
他们踏着镜湖的薄冰登上禹庙,林小雨突展三尺焦尾琴。琴弦浸透山阴的冻雨,拨动时铮鸣化作\"铁马冰河\"的梦境碎片。王小明见琴面漆纹裂成舆地图,襄阳、大散关的标记正渗出血色松烟。
\"看这僵卧之姿。\"她掀开茅檐垂落的冰帘,陆游榻前的药炉突然爆出火星。火星在空中凝成《示儿》的\"王师北定\"四字,每个笔画都裹着未凉的丹心。王小明触碰炭灰,指尖突现采石矶战船的残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取自《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作者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暂且不说。我们今日所学的第二首诗,则表明着名宋朝爱国诗人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子夜风吼,林小雨引王小明步入梦境。冰河突从地缝涌出,裹着绍兴十年的箭镞与嘉定三年的遗民泪。铁马踏碎霜镜时,王小明见每片碎冰都映着不同时空的陆游:少年刺虎、中年献策、暮年抱剑长啸。
\"这雨是中原未干的血。\"她截住檐角冰凌,融水在砚台写就《书愤》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王小明见墨迹遇寒凝结,竟在砚面凸出韩侂胄北伐时的错金虎符纹。
当晨鸡啄破冰河梦境,林小雨的竹杖在雪地勾出环形剑痕:\"此谓'戍'字的囚牢。\"王小明见剑痕中困着十二道金牌的虚影,每个\"和\"字都套着临安暖阁的熏香。残剑突然从雪中竖起,柄上缠着《剑南诗稿》的桑皮纸。
归途遇驿卒遗落的邸报,林小雨引火焚之。灰烬中升起《示儿》的遗嘱,每个\"告乃翁\"都套着未阖的泪眼。
王小明怀中的竹简突然沉重,展开见\"轮台\"二字生出带血的胡杨根,根须缠住下首古诗的预告:谭嗣同的\"秋风吹散马蹄声\"将在营帐烽火中呼啸嘶鸣。
……
林小雨的马蹄铁叩响潼关城墙时,戍楼的雉堞正吞吐着光绪二十三年的秋云。王小明见手中竹简爬满黄河水锈,青石砖缝里渗出谭嗣同北上时的热血,将\"终古高云\"四字染成晚霞色。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清末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海褰冥氏、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晚清官员谭继洵之子。中国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首赞美之诗。
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且听这镝鸣。\"她引缰绳勒住嘶风的青骢,城垛箭孔忽作洞箫声。
少年俯身拾起枚带凹痕的箭镞,锈迹中竟浮出\"去留肝胆\"的刻痕。潼关道的车辙突然涌出混着戊戌年雨水的泥浆,每道沟壑都映着六君子的车驾残影。
他们策马跃上十二连城,林小雨的玄色斗篷卷起猎猎西风,开口道,“诗人在这首《潼关》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
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王小明见黄河如挣脱锁链的苍龙,在晋陕大壑间翻腾咆哮,浪尖托着被秋风吹散的马蹄铁,每片都拓着\"我自横刀\"的狂草。
\"看这束不住的河魂。\"她掷出随身玉珏,玉碎处迸出《仁学》残页。碎玉化作千艘维新帆影,在惊涛中撞向\"犹嫌束\"的峡口。王小明见浪沫凝成康有为的奏折残句,每个墨字都被暗流撕成变法诏书的碎片。
暮色漫过风陵渡,林小雨突展焦尾琴横置关隘。琴弦浸透黄河水气,拨动时铮鸣化作\"不解平\"的山峦起伏。少年见弦上跃动的不是音符,而是秦岭七十二峪的等高线,每道峰谷都刻着《莽苍苍斋诗》的平仄。
当残阳将潼关染成血色印玺时,林小雨引剑劈开云雾。王小明见云隙间浮出光绪帝的朱批御笔,御墨却被秋风刮散成\"有心杀贼\"的绝命诗。城砖缝隙突然钻出带血的紫藤,花穗垂落处皆是六君子就义前的齿痕。
归途遇老卒煨芋,林小雨取炭火在城墙题句。火星迸溅处,\"秋风吹散\"四字化作南飞雁阵,每声哀鸣都裹着公车上书的万言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