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身着一袭素纱襦裙,宛如从千年画卷中款款走出的仙子。那襦裙的素纱轻薄如烟,仿若能被微风轻易拂起,每一丝纹理都细腻得如同天边的流云。
裙身以淡墨勾勒出几枝淡雅的兰花,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幽幽的诗意。上襦剪裁合身,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她纤细的腰肢,领口与袖口处绣着精致的回纹图案,针脚细密,尽显古韵风华。
她的长发如瀑,简单地束起,斜插着一支古朴的木簪,簪头雕琢着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灵动逼真,仿佛下一秒就会翩然离去。
相比之下,王小明则穿着一身草民白丁装。那是一件素色的粗布长袍,颜色微微泛黄,看得出经过了多次的洗涤。
长袍的款式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袖口和下摆处还有些磨损的痕迹。他腰间系着一条粗布腰带,随意地打了个结。头上戴着一顶普通的方巾,方巾的边缘有些毛糙,却也透露出一种质朴的气息。
二人踏入汴梁印坊,门槛在林小雨的素纱襦裙轻轻拂过下,仿佛也沾染了几分古韵。刹那间,松烟墨香裹挟着桐油味扑鼻而来,那浓郁的气息,瞬间将他们带入了这个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印坊世界。
王小明一眼便瞧见毕昇正蹲在槐荫下,身着青布短打,上面沾满了胶泥,手中的梨木活字在晨光的照耀下,泛着蜜色的光泽,宛如一件件稀世珍宝。
“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曾创作的一篇散文《活板》,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
林小雨莲步轻移,素纱襦裙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摆动,似水波荡漾。
她的每一步都轻盈而优雅,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印坊中弥漫的千年古韵。那裙角飞扬间,带出的丝丝微风,似乎也在与空气中的墨香和桐油味相互嬉戏。
王小明则紧跟在林小雨身后,他那身朴素的草民白丁装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显得愈发质朴。他好奇地张望着四周,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个陌生而又新奇世界的探索欲望。
此时,毕昇依旧专注地蹲在槐荫下,仔细地审视着手中的梨木活字。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那沾满胶泥的青布短打上。
毕昇的神情极为专注,时而用手指轻轻摩挲着活字的表面,感受着它的纹理,时而眯起眼睛,像是在脑海中构思着排版的布局。王小明和林小雨静静地走近,不敢发出太大的声响,生怕打断了这位伟大发明家的思绪。
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站在一旁,凝视着毕昇,仿佛在凝视着一段即将展开的伟大历史篇章,心中满是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与好奇。
“《活板》文章条理清楚而有序,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活字印刷的特征——“活”来进行说明,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且看这《金刚经》雕版,”林小雨莲步轻移,引领着王小明来到酸枝木架前。
她伸出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那泛黄的梨木,动作轻柔得仿佛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这可是庆历五年的经书雕版,为了刻成它,足足刻坏了七块板呢。”她的声音如同微风拂过琴弦,带着淡淡的感慨。
王小明凑近细观板面,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间游走。突然,他发现“无我相”的“我”字有些歪斜,不禁疑惑地问道:“这处错字怎不修改?”在他的认知里,修改一个小小的错字似乎并非难事。
“整版皆废。”林小雨轻轻摇了摇头,随后抬起手,轻叩旁边报废的雕版。
随着她的动作,木屑簌簌而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心血付诸东流。“三个月的功夫,就因为这一划之差,全都毁了。昨夜那位执刀匠人,为此呕血三升,到现在还在后巷咳喘呢。”
她的话语中满是惋惜,让王小明深切感受到古人对待雕版印刷的严谨态度。
王小明听闻此言,心中不禁一震。就在这时,一阵咳嗽声透过纸窗,隐隐传来。那咳嗽声中带着无尽的痛苦与无奈,仿佛是匠人心中悲苦的宣泄。
与此同时,印刷机的吱呀声也有节奏地响起,二者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北宋出版业的悲歌。
少年静静地伫立在原地,思绪万千。他仿佛看到了那位执刀匠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全神贯注地雕刻着每一个字,眼神中满是对技艺的执着与敬畏。
然而,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数月的努力便瞬间化为泡影。这不仅是匠人的悲剧,更是北宋出版业在追求极致品质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与挑战的缩影。
在这咳嗽声与吱呀声中,王小明深刻体会到了古人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艰辛与不易,也对北宋出版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种对品质的严苛要求,虽然充满了苦涩与泪水,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熠熠生辉的一页。
一旁原本专注于手中活计的毕昇忽然站起身来,他腰间皮囊里装满的活字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作响,仿佛是在演奏一曲独特的乐章。
林小雨微微俯身,轻巧地拾起滚落到脚边的“之”字活字,嘴角带着一抹浅笑,轻声说道:“此字在《岳阳楼记》用过十三回,在《醉翁亭记》用过九回。”
(注:《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的一篇文章。)
她的话语,像是在诉说着这些活字所承载的丰富故事,每一个活字,都见证了无数经典篇章的诞生。
王小明此刻正蹲在字盘前,全神贯注地排列着《赤壁赋》。他的眼神专注,双手快速地挑选着活字,试图还原这篇千古名作。忽然,他惊讶地叫出声来:“‘江’字用完了!”这一突发状况,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取‘工’加三点水。”就在王小明焦急之时,毕昇那沙哑却沉稳的嗓音适时响起。只见他手中的刻刀如灵动的飞鸟,在黄杨木上飞旋舞动。
随着刻刀的游走,木屑如雪般纷纷飘落,掉进一旁的松烟墨池,溅起丝丝墨花。毕昇的动作娴熟而流畅,每一刀都精准无比,仿佛这刻刀与他的手早已融为一体。
少年目不转睛地看着毕昇的一举一动,心中满是惊叹。不一会儿,一个崭新的“江”字便在毕昇的巧手下诞生。
王小明小心翼翼地将新刻的“江”字嵌入字盘,只见它与苏轼的原稿严丝合缝,仿佛原本就该在那里。
这一刻,王小明深刻地体会到了活字印刷术的精妙之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毕昇在面对活字短缺的突发情况时,能够灵活应对,巧妙地利用现有活字组合出新字,这种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让王小明对古代印刷匠人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几分。
在这个小小的印坊里,王小明见证了活字印刷术的神奇与魅力,也感受到了古人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无穷智慧与创造力。
(注: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毕昇生年不详,约卒于1051年。所以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切莫当真。)
午后的阳光犹如炽热的火焰,无情地炙烤着松脂铁锅。铁锅下,火苗呼呼作响,锅内的松脂早已沸腾,泛起层层气泡。
毕昇神情专注,将准备好的牛皮胶、蜂蜡与黄蜀葵根汁依次缓缓倒入锅中。那滚烫的液体瞬间交融,发出“滋滋”的声响,一股独特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林小雨站在一旁,手持竹片,轻轻挑起锅中的胶泥,向王小明解释道:“此物遇冷则脆,遇热则黏,正是沈括《梦溪笔谈》所载‘药稍熔’的玄机。”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
今日所学的《活板》就是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题目是后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她的声音在热浪中微微起伏,眼神中透着对这古老技艺的赞叹。王小明凑近观察,只见那胶泥在竹片上缓缓流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状态,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王小明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伸手拿起一个活字,小心翼翼地将其按进胶板。就在这时,他不经意间瞥见毕昇手背上的烫疤,那些烫疤蜿蜒曲折,竟如同活字排版一般。“您这伤......”王小明不禁脱口而出,眼中满是惊讶与关切。
毕昇微微抬起手,展露出那布满沧桑的手掌,掌纹里深深嵌着洗不净的朱砂,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
“去年试松脂配比,十指蜕皮三层。”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仿佛在讲述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如今这双手摸得出七分热与十分热的胶泥差别。”
毕昇继续说道,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王小明听着毕昇的讲述,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眼前这位匠人,为了探索活字印刷的完美配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用自己的双手和无数次的尝试,铸就了这伟大的发明。
这些烫疤,不仅仅是伤痛的痕迹,更是毕昇对活字印刷术执着追求的见证,它们诉说着一位匠人在传承和创新道路上的艰辛与坚韧。
暮色如纱,缓缓笼罩了整个印坊。印刷工稳稳地摇动着檀木机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在机械的带动下,活字版轻快地在宣纸上翻飞,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将一个个文字印刻在洁白的纸张上,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林小雨站在一旁,专注地看着印刷的过程。待印刷完成,她轻轻展开刚印好的《兰亭集序》,墨香扑面而来,那浓郁的香气仿佛带着东晋时期的文人雅韵。
然而,她的眉头突然微微一皱,只见墨香未干的“永和九年”处,赫然缺了“九”字。
“速换!”随着一声急切的呼喝,学徒如同闪电般迅速上前,熟练地拔出坏字。
王小明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学徒递给他那枚尚有体温的木活字。他仔细端详,发现字侧刻着细微的“元佑三年制”,不禁惊叹道:“这字竟比我还年长二十岁!”在他眼中,这小小的活字仿佛不再是一块简单的木头,而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林小雨微笑着接过王小明手中的活字,将“九”字浸入药水清洗,说道:“活字如人,用则生光,藏则养晦。这枚庆历年间的‘之’字,见过欧阳修,印过司马光。”
她的声音轻柔,仿佛在讲述着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每一个活字,在漫长的岁月里,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印刷,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风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们在岁月的流转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的火种,让那些经典的篇章得以流传千古。
王小明听着林小雨的话,心中对这些活字充满了敬畏,仿佛透过它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文化传承的璀璨光芒。
在暮色的余晖中,王小明和林小雨即将告别这个充满墨香与智慧的印坊。毕昇微笑着,将一方活字匣赠予王小明。
王小明双手接过,只觉这匣子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期许。待毕昇转身忙碌后,王小明借着渐渐黯淡的光线,仔细端详活字匣。
突然,他发现匣底刻有铭文:“此心若活字,常排常新”。这短短八个字,犹如一道光,瞬间照亮了他的内心,让他对今日所见所闻有了更深的感悟。
归程的牛车上,车轮缓缓滚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王小明坐在车上,手中紧紧握着刻着“沈括”二字的活字。
此时,汴河的桨声隐隐传来,伴随着那有节奏的声音,他仿佛还听见了《梦溪笔谈》书页翻动的声音,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科技与智慧的奥秘。
林小雨坐在王小明身旁,看着他专注的模样,轻轻将一块松烟墨锭放入他的书囊,语重心长地说道:“记住,今日所见活版之妙,不在字活,而在心活。”王小明默默点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