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身着素纱褙子,那轻柔的衣袂如云朵般掠过虔州城墙的青苔。王小明则紧紧提着竹篾书箱,跟在她身后,麻履稳稳踏在嘉佑八年的石板路上。
每一步落下,都惊起几粒沉睡已久的沙砾,仿佛唤醒了这座古老城市深藏的记忆。
此时,晨雾还未完全消散,给整个虔州城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薄纱。远处,爱莲书院的飞檐宛如灵动的飞鸟,轻轻挑破那层薄霭。檐角悬挂的铁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与贡水潺潺的流水声相互应和,交织成一曲悠扬的乐章,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林小雨停下脚步,深吸一口带着晨雾湿气与古城韵味的空气,对王小明说道:“这里就是嘉佑八年的虔州,周敦颐曾在此留下诸多事迹。他的思想,就如同这贡水,源远流长,润泽后世。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于嘉佑八年(1063年)五月创作的一篇传奇散文《爱莲说》。”
王小明点头,眼中满是对即将探寻的历史的期待。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仿佛走进了一幅古朴的历史画卷,而他们,即将成为这幅画卷中探寻真相的旅人。
两人朝着爱莲书院的方向走去,随着距离的拉近,书院的轮廓越发清晰。白墙黑瓦,在晨雾中显得格外素雅。走进书院,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注:《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佑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佑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林小雨带着王小明在书院内四处探寻,他们在斑驳的墙壁上看到了一些模糊的字迹,似乎是当年学子们留下的诗词。王小明好奇地凑近辨认,可惜岁月的侵蚀让大部分字迹难以看清。
在书院的讲堂里,摆放着几张陈旧的桌椅,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周敦颐在这里讲学的场景。林小雨站在讲堂中央,说道:“周敦颐在此讲学授业,传播他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见解,以‘诚’为核心,开启了理学的先河。”
王小明环顾四周,想象着当年学子们聚精会神听讲的画面,问道:“那他的《爱莲说》,是不是也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林小雨微笑着点头,“极有可能。周敦颐喜爱莲花,这虔州的山水之间想必也有不少莲花池。他或许就是在这书院附近,看着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
书院朱漆大门半掩,穿堂风悠悠吹过,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莲香。
周敦颐正俯身于书院花园池畔,那葛巾垂绦不经意间浸在了晨露之中,他手中握着湘竹杖,轻轻地点着水面,对着他以为的两个学院学生,实则是两位来客说道:“你们且看,这新绽的千叶莲。”其语调中满是对莲花的喜爱与欣赏。
王小明的目光被池中莲叶上擎着的未曦之露吸引,脑海中忽记起刚才林小雨教的《爱莲说》“出淤泥不染”之句,情不自禁地脱口问道:“先生,这莲当真生于浊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好奇与疑惑。
周敦颐缓缓转身,目光如晨星般明亮,温和地说道:“小友可往池底观。”
话音刚落,林小雨已利落地挽起袖口,将池边石臼注满清水。王小明赶忙探头看去,只见随着周子手中竹杖搅动池底,清水渐渐变浑,乌泥翻涌间,数茎雪莲破浊而出。那花瓣犹带泥痕,却在出水的刹那,莹洁如月,宛如仙子下凡,不染纤尘。
“此谓濯清涟不妖。”林小雨说道,随即折下柳枝,蘸了蘸水,在青砖上写下《爱莲说》的残句。
此时,砖缝间竟钻出几簇野菊,金黄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正应了“菊,花之隐逸者”的注脚,仿佛是大自然有意为之,为这场关于莲花的探讨增添了几分妙趣。
周敦颐见状,抚掌而笑,腰间玉佩与池波共振,发出清脆的声响,惊得池中锦鲤匆忙游来,衔走了半片柳叶,一时间,莲池畔充满了生机与趣味。
周敦颐笑着看向王小明和林小雨,眼神中满是温和与期许。他说道:“莲花生于淤泥,却能保持自身的高洁,这正如人处尘世,虽会面临诸多诱惑与困境,但只要坚守本心,便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王小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先生,我似乎明白了,这莲花就像人的品德,不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应始终保持纯净与高尚。”
周敦颐赞许地说道:“小友悟性颇高。这世间万物皆有其理,莲花之德,便是我们为人处世应效仿的榜样。
菊,花之隐逸者,它选择在山林间独自绽放,与世无争,体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而莲,既具高洁之质,又不似菊之过于隐逸,而是以其独特的风姿,为尘世带来一抹纯净与美好。”
林小雨接着说道:“先生所言极是,这莲花与菊,正如同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却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我们,当在这纷繁世间,寻得属于自己的坚守与追求。”
周敦颐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莲池,说道:“希望你们能将这莲花之德铭记于心,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坚守本心,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王小明和林小雨齐声说道:“谨遵先生教诲。”此时,阳光透过晨雾,洒在莲池之上,波光粼粼,莲花与众人的身影在光影中交织,仿佛一幅美好的画卷,而周敦颐关于莲花与人生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刻在了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
午后,暑气如蒸笼般蒸腾,烤得大地仿佛要冒烟。众人难耐酷热,移步至玉虚观左的苍岩之下,寻求一丝清凉。
只见沈希颜正手持鹤颈笔,饱蘸朱砂,神情专注地在青石上勾画“爱莲说”的题额。
一旁的钱拓小心翼翼地捧来歙砚,砚中墨香四溢,与岩间的松脂香气相互交融,弥漫在空气中,营造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氛围。
钱拓看着沈希颜笔下的字迹,开口问道:“濂溪先生,这‘中通外直’四字,当用飞白还是玉箸?”周敦颐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飞白灵动,然失之轻薄;玉箸古朴,更能彰显莲花之刚正。就用玉箸吧。”
注: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佑八年(1063)。
林小雨趁着众人讨论书法之际,引王小明细观岩隙间的野牡丹。那绛色的花瓣无力地耷拉在滚烫的岩石上,显得有些萎靡。林小雨轻声说道:“此花虽艳,却要仆童早晚汲水方能存活。过于依赖外界滋养,终究难以长久。”
话音未落,周敦颐似乎听到了林小雨的话,他手持湘竹杖,缓缓点向题壁,说道:“沈君且看,牡丹富贵,正如这朱砂色——耀眼易褪,不若莲之淡墨长存。莲花无需过多的呵护,便能在淤泥中绽放高洁之姿,其淡雅之美,历久弥新。”众人闻言,纷纷点头,对周敦颐以花喻德的见解深感钦佩。
王小明的目光被岩下清泉旁的几株瘦菊吸引。早晨还含着露珠,生机勃勃的它们,此刻在烈日的炙烤下,却蔫头耷脑,没了精神。
“菊耐寒不耐暑,”林小雨轻轻蹲下身子,摘取半萎的花瓣,继续说道,“恰似隐士避世易,经世难。菊能在寒冷的季节独自绽放,展现出坚韧的一面,但面对这炎炎夏日,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就如同那些隐士,能够在山林中独善其身,却难以在尘世中施展抱负,改变社会。”
周敦颐闻言,缓缓转身,他的葛巾飘带轻轻拂过题壁上未干的“香远益清”四字。
奇妙的是,那墨迹竟在烈日的照耀下,愈发显得清朗。仿佛这四个字也沾染了莲花的品性,不惧酷热,反而更加醒目。
周敦颐看着众人,语重心长地说道:“花有百态,人亦有不同的选择。牡丹、菊花与莲花,各有其美,亦各有所短。但我们为人,当以莲花为范,在尘世中坚守本心,不为富贵所惑,不为艰难所屈,做到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如此,方能在这纷繁世间,留下属于自己的淡雅墨香。”
众人静静地聆听着周敦颐的教诲,心中对莲花的品德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这苍岩之下,花品与人品相互映照,周敦颐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让他们在这炎热的午后,收获了一份关于人生的清凉智慧。
亥时三刻,如水的月华毫无保留地浸透了莲池,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纱。钱拓手持錾子敲击着石头,溅起的火星在月光下闪烁,与四处飞舞的流萤相互交织,仿佛在共同演绎一场奇妙的光影之舞。
王小明的目光被日间题壁的朱砂字吸引,惊奇地发现,此刻在月光的映照下,那些朱砂字竟泛出了莲青色,宛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此乃含章石特性,”林小雨轻声解释道,她伸出指腹轻轻摩挲着岩面,仿佛在与这古老的石头对话,“遇月华则显周子文心。周敦颐先生的文字与这石头仿佛融为一体,在月光下展现出别样的韵味。”
沈希颜却忽然搁笔,长叹一声:“这‘亭亭净植’的‘植’字,总觉得欠缺三分风骨,未能完全展现出莲花那种傲然挺立的姿态。”
周敦颐听闻,微笑着取过竹杖,就着池中的水在岩面上轻轻勾画。
随着月影缓缓西移,那水痕渐渐显露出墨色,笔锋瘦直挺拔,竟隐隐有瘦金体的雏形。林小雨见状,不禁低语:“廿载后,当有位道君皇帝承此笔意。想来这世间的书法传承,竟在此刻埋下了伏笔。”
众人看着周敦颐笔下逐渐成形的字迹,无不惊叹于他的才情与创造力。
就在众人沉浸在书法的奇妙之中时,池中忽然有锦鲤奋力跃起,尾鳍有力地拍打着水面,瞬间将满池星斗拍碎,泛起层层涟漪。周敦颐见状,掷杖大笑:“诸君且看,这涟漪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看似近在咫尺,却难以触摸,恰似‘可远观不可亵玩’啊!”
众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那荡漾的水波,仿佛真的在诠释着莲花那种高洁不可侵犯的品性。
王小明凝望荡漾的月影,思绪仿佛穿越时空。恍惚间,他看到百年之后,这座书院已然化作督学试院。
院内,考生们正对着莲池,神情专注地默诵《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那朗朗书声,仿佛在诉说着周敦颐先生的思想如同莲花的芬芳,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莲池边的一切都仿佛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周敦颐先生对莲花的赞美,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如同这永不熄灭的月光,照亮了众人前行的道路,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期许。
五更鸡鸣,天色渐明,钱拓的篆刻工作已接近尾声。他手中的錾刀在“花之君子”处落下最后一击时,却突然崩缺,碎刃直直坠入莲池,“扑通”一声,惊起栖息在池边的夜鹭,扑腾着翅膀飞向天空。
周敦颐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玉璲,递与钱拓,说道:“以此抵刃,续刻。”钱拓接过玉璲,略一迟疑,便开始继续雕琢。玉璲凿石的清音在黎明的空气中回荡,清脆悦耳,仿佛是在为这即将完成的篆刻奏响最后的乐章。
王小明一直注视着这一幕,只见碎玉粉飘落莲心,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恍惚间,他竟看到这碎玉粉的形状逐渐幻化成后世爱莲亭的础石纹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奇妙的感觉,仿佛看到了历史与未来之间那微妙的联系。
临别之际,林小雨突然俯身,从池底摸出一枚带泥的莲实,递给王小明,说道:“嘉佑八年的种子。”
王小明好奇地接过,仔细端详。林小雨示意他剖开,王小明轻轻破开那坚硬的外壳,只见内里雪白的莲肉上,天然生着类似《太极图说》的蝌蚪文,字迹古朴神秘,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周敦颐看到这一幕,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说道:“此子可教。”言罢,他将手中的湘竹杖赠与少年。
王小明刚接过竹杖,便惊讶地发现,杖身突然出现龟甲裂纹,再仔细一看,裂纹之中皆是《通书》章句,密密麻麻,宛如一部行走的经典。
此时,卯时的晨钟悠悠响起,惊散了天边的残月。书院廊下,已摆好青瓷莲纹洗。王小明走上前,蘸水试笔,刚写下“水陆草木之花”七字,那字迹竟自行游走,逐渐变幻成莲瓣的形状,奇妙无比。
林小雨的素纱褙子轻轻掠过砚台,带起千年墨香。她看着王小明,郑重地说道:“记住,真正的君子,当如这池中莲——”
晨光破晓,金色的光芒洒在莲池之上,嘉佑八年的莲花仿佛穿透时空,在少年的笔尖缓缓绽放。这莲花,承载着周敦颐的高尚品德与深刻思想,也承载着林小雨对王小明的殷切期望。
王小明深知,自己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湘竹杖,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对君子之道的追寻。在这充满希望的清晨,他带着这份珍贵的礼物,踏上新的征程,而那朵绽放在笔尖的莲花,将永远指引着他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