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将军绿色棉袄的毛领竖起,泛白的领口处仿佛还沾着去年在延安采访时的黄土。这件似乎是1952年产的志愿军冬装显然过于宽大,袖口磨损处露出灰扑扑的棉絮,她用草绳在腰间扎紧,倒显出几分飒爽。
王小明注意到她左胸别着枚斑驳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红漆五角星边缘已磨出铜色,在长津湖的雪光里幽幽发亮。
“小明,今天我们要去抗美援朝的战场,学习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林小雨说着,挥动手中的发簪。刹那间,一道耀眼的光芒划过天际,王小明只觉得眼前一花,下一刻便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在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之中——这里正是朝鲜战场!
凛冽刺骨的寒风吹拂着他们的面庞,发出阵阵呼啸之声。放眼望去,四周尽是一片荒芜的景象:那原本肥沃的土地早已被无情的战火所摧残,变得满目疮痍;焦黑的泥土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仿佛还残留着战争的余温。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雄伟壮观,但仔细看去,山头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坑,就像是被巨人用巨锤砸出的一般。
而那弥漫在空中的硝烟,则宛如一层灰色的薄纱,将整个战场笼罩其中,让人感到一种压抑和沉重。
王小明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林小雨在一旁轻声讲解:“这里就是当年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地方,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抗美援朝时期,他深入战场,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记录下来,让全国人民知道,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把绑腿再扎紧一些!”寒风凛冽之中,她半跪着身子,细心地帮助面前这位略显青涩的少年整理着那有些磨损的帆布护腿。她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而被冻得微微发红,但手上的动作却没有丝毫停顿。
“这里的最低温度能够达到零下 40 度呢,当年有好多战士们即使脚趾都被冻掉了,依然毫不退缩地向前冲锋啊!”她一边说着,一边从身旁那个已经显得有些破旧的帆布包里摸索出一个小巧的锡制怀炉,轻轻地将它塞进了王小明那双同样冰冷的棉手套里。“这个可是从上甘岭下来的老物件啦,只要往里面灌上一些煤油,至少还能让你暖和上大半天呢。”
此时,呼啸的北风裹挟着如沙砾般细小的雪粒无情地抽打在人们的脸颊上,带来一阵阵刺骨的疼痛。王小明不由得眯起双眼,艰难地朝着远方那连绵起伏、银装素裹的山峦望去。他的声音略微颤抖着问道:“林老师,难道说魏巍先生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创作出那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吗?”
“何止写作啊!”她轻柔地扯下那条略显陈旧的羊毛围巾,动作娴熟而温柔,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缠绕在少年那稍显单薄的脖颈处,又特意多缠了一圈。围巾的尾端,一行褪色的字若隐若现——“赠最可爱的人”,这几个字仿佛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和无尽的故事。
随后,她轻轻展开那张经过塑封处理的笔记本复印件,页面上的字迹清晰可见。然而,当目光落在其中某一页时,可以明显看到原本整齐的字迹突然变得扭曲起来,就像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所干扰一般。仔细观察之下,便能发现那竟然是钢笔水因寒冷而冻结、而后又化开所留下的独特痕迹。
此时,他们正沿着一条蜿蜒曲折且崎岖不平的小路缓缓前行。四周寂静无声,只有脚下碎石与鞋底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响。突然间,一阵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刹那间,整个世界都似乎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所震撼。
站在一旁的王小明不禁浑身一颤,满脸惊恐之色。他下意识地伸出手紧紧抓住身旁林小雨的衣袖,身体也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感受到王小明的恐惧,林小雨连忙轻声安慰道:“别怕,别怕,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小明听罢,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朝着枪炮声传来的方向迈步走去,而他的双手却始终没有松开林小雨的衣袖。
就在那不远处的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志愿军战士们正在与穷凶极恶的敌军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
只见那些勇敢的战士们身着单薄的军装,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奋勇向前、冲锋陷阵。尽管寒风凛冽刺骨,冰雪覆盖大地,但他们毫无畏惧之意,毅然决然地迎着敌人如雨点般密集的枪林弹雨勇往直前。
其中有一位特别年轻的战士,他那张还稍显稚嫩的面庞此刻却满是坚毅之色。他紧紧抱住怀中沉甸甸的炸药包,以风驰电掣之速朝着敌人那坚不可摧的碉堡猛冲过去。他那瘦小而单薄的身影在纷飞的战火和滚滚浓烟之中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不堪一击;然而与此同时,他每一步都迈得异常沉稳有力,仿佛脚下生根一般坚定不移。
站在一旁观战的林小雨激动不已地说道:“看看吧!这便是我们伟大的战士们所展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精神啊!他们为了守护身后亲爱的祖国母亲,为了扞卫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全然不顾个人安危,甚至不惜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完成任务!”听到这话,同样目睹着眼前这一切的王小明不禁心潮澎湃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位冲向碉堡的年轻战士的身影,眼眶逐渐湿润了,泪水在不知不觉间模糊了视线……
两人艰难地跋涉着,深一脚浅一脚地缓缓挪进那狭窄而蜿蜒的交通壕。冰冷坚硬的冻土墙高高矗立,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痕,就像是无数双无情凝视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就在这时,走在前面的林小雨突然停下了脚步。只见她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从一旁堆积如山的雪堆里抽出了一截被冰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把已经残破不堪的 54 式冲锋号。
“这是……”林小雨轻轻拂去覆盖在上面的积雪和冰层,露出了铜质的号身,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说道,“这是三连司号员郑起同志的遗物啊!”说罢,她轻轻地呵出一口热气,试图融化号嘴处凝结的冰霜。
“松骨峰阻击战那天……”林小雨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惨烈的战场,“他一个人,孤身站在这里,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毫不畏惧地连续吹响了四次冲锋号。那激昂嘹亮的号声,让敌人误以为我们还有整整四个连的兵力呢!”
跟在后面的王小明走上前来,伸出手轻轻地触摸着铜号上那密布的凹痕,不禁问道:“这些凹痕都是弹片打出来的吗?”
林小雨默默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悲伤与敬佩交织的神色:“是啊,当时战况何等激烈,敌人的火力凶猛异常,但郑起同志却始终没有退缩一步。就是靠着这把冲锋号,他鼓舞了战友们的士气,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她指尖抚过一道狭长裂痕,\"这是第三次冲锋时,号嘴冻在他的嘴唇上,硬扯下来的。\"
只见他一边说着话,一边脸上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然后突然身子向前一倾,迅速地凑近了那位少年的耳边。紧接着,他微微张开嘴巴,轻轻吸了一口气后,便开始模拟起那激昂的冲锋号旋律来:“呜——嘀嗒——嘀嘀嗒——”这声音清脆而响亮,仿佛真有一支英勇无畏的军队正在吹响冲锋的号角一般。
就在这时,一阵凛冽的寒风恰到好处地吹过了他们所在的战壕。这股寒冷的气流如同一条凶猛的巨龙,张牙舞爪地席卷而来。它毫不留情地将那模拟出来的号声紧紧裹挟住,然后带着它们一同向着远方的山脊飘荡而去。那号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而震撼人心的共鸣,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
暗处忽然传来窸窣声,林小雨闪电般拧亮手电。光束里七八只田鼠正啃食冻硬的炒面块,旁边散落着半截铅笔。\"看这齿痕,\"她拾起铅笔,\"和魏巍笔记本上的啮痕一样,当年战壕里连老鼠都饿。\"
趟过结冰的临津江时,王小明踩裂冰面,靴子陷进刺骨的河水。林小雨一把拽住他后领,军棉袄的纽扣崩落两颗,露出内里缝着的绸质地图。\"这是38军穿插路线图,\"她索性扯开衣襟,\"丝绸是朝鲜阿妈妮捐的婚被改的,防水。\"
少年盯着她腰间缠满胶布的军用水壶:\"这也是文物?\"
\"1950年产,原主人叫马玉祥。\"她拧开壶盖,居然还有半壶结冰的液体,\"火线送水员,牺牲前把最后半壶水分给伤员,自己喝尿。\"突然把冰坨倒进嘴里,\"尝尝?八十年的陈尿。\"
王小明吓得后退,却被她大笑拉住:\"逗你的,是苹果酒!战利品仓库发现的,美国大兵的圣诞礼物。\"果然有丝酸甜在寒气里散开,混着铁锈味的液体滑过喉咙,竟让他想起学校小卖部的汽水。
攀上主峰时狂风骤烈,林小雨的棉帽被掀飞,齐耳短发瞬间结满冰珠。她索性解开辫绳,任发丝在风中乱舞:\"看那个弹坑!\"指着一处直径三米的焦土,\"指导员杨少成在这里拉响最后一颗手雷,和十二个美军同归于尽。\"
墓碑群前,她突然从背包掏出包牡丹牌香烟。\"2019年找到的烈士遗骸里,有位战士口袋装着这烟盒。\"抽出一支叼在嘴边却不点燃,\"他叫李玉安,《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那个'烈士',其实负重伤被救活了,隐姓埋名三十六年。\"
王小明发现她拿烟的手在抖:\"您认识他?\"
\"1990年魏老曾去黑龙江采访他,\"火星终于从防风打火机窜出,却先点燃了墓碑前的枯草,\"老李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战友们永远活在那篇文章里。'\"
钻进反斜面的猫耳洞,林小雨变魔术般摸出半截蜡烛。烛光映亮洞壁密密麻麻的刻痕,有\"丹东王二娃1952\",也有\"湘西田大脚到此一游\"。\"这是轮战部队的留言墙,\"她用刺刀刮开新雪覆盖处,\"找找看,魏巍肯定留过记号。\"
果然在缝隙里发现模糊的\"魏\"字,旁边画着简笔眼镜。
\"他高度近视,夜间采访得贴着脸看人。\"林小雨摘下自己的眼镜给少年戴上,世界顿时模糊成团,\"当年有个战士说:'魏记者,你把俺写俊点,俺娘才认得。'\"
王小明摸着洞壁的语录:\"为什么刻'祖国在身后'?\"
\"这是坑道兵的精神支柱。\"她突然吹灭蜡烛,黑暗里声音格外清晰,\"有次美军的宣传弹打进来,满洞飘着英文传单,战士们就摸着这些刻痕念:祖国在身后。\"
王小明静静地听着,在这黑暗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场景:战士们身处狭窄的坑道,周围被敌人的传单充斥,可他们眼神坚定,用手触摸着洞壁上的字,那简单的五个字,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予他们无尽的力量。
“这五个字,代表着祖国,代表着他们为之战斗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敌人如何试图动摇他们,只要想到祖国在身后,他们就有了坚守下去的勇气和决心。”林小雨的声音有些哽咽,“这就是志愿军战士,他们用生命扞卫着祖国的尊严,用信念支撑着战斗的意志。”
王小明的眼眶湿润了,在这片黑暗里,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们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忠诚。许久,林小雨重新点燃蜡烛,柔和的光芒再次照亮坑道。
王小明看着那“祖国在身后”几个字,心中满是敬意,他知道,这简单的几个字,承载着一段无比厚重的历史,是志愿军战士们伟大精神的象征。
东方既白时,他们找到一台老式印刷机。滚筒上还沾着1951年的油墨,林小雨铺开《人民日报》清样:\"魏巍最初写的标题是《自豪吧,祖国》,周总理亲笔改成《谁是最可爱的人》。\"
王小明指着校样上的红批:\"这个'最'字为什么描粗?\"
\"总编邓拓说,要在'最'字上打出中国人的志气。\"她突然按动印刷机把手,齿轮咬合声惊起飞鸟。沾着晨露的报纸新鲜出炉,头条标题的油墨在霞光中流淌,像极了松骨峰上的血痕。
王小明和林小雨结束了在抗美援朝战场的深刻体验,踏上返程之路。凛冽的寒风依旧呼啸着,吹得他们的衣角猎猎作响。王小明紧了紧身上的棉衣,不经意间,目光落在林小雨棉袄的裂口处。
他惊讶地发现,从那裂口处露出了丝质的内衬,仔细一看,竟是半幅写着“赠最可爱的人”的锦旗。王小明满脸疑惑地看向林小雨,林小雨迎着他的目光,微笑着说道:“这是2000年我从朝鲜博物馆换回来的。”
看着王小明依旧不解的神情,林小雨轻轻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感慨,继续说道:“当年在上甘岭的坑道里,条件极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连像样的被子都没有。这半幅锦旗,就是战士们在寒冷的夜晚相互依偎时盖的‘被子’。它承载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敬意与关怀,更是战士们心中温暖与力量的来源。”
说着,林小雨小心翼翼地把那半幅残旗从棉袄里取出,轻轻披在王小明的肩上,认真地说:“这不仅仅是一面锦旗,更是那段光辉历史的见证,是志愿军战士伟大精神的象征。希望你能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
王小明心头一热,眼眶再次湿润了。他轻轻抚摸着肩上的锦旗,感受着那丝质面料传递出的温度,仿佛触摸到了当年战士们的热血与坚韧。
随着他们渐行渐远,风雪渐渐停歇。王小明忍不住回头望去,远处的松骨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峰上的弹坑已被新雪覆盖,宛如大地愈合的伤疤,可那段惨烈而伟大的历史却永远无法被掩埋。
此时,朝阳的光辉洒在林小雨的身上,她鬓角不知何时凝结的霜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那光芒,恰似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眼里熠熠生辉的星光,透着坚定、无畏与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热爱。
王小明知道,这光芒将永远照亮他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传承和弘扬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