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和王小明此前在《朝花夕拾》中对《阿长与〈山海经〉》有过简略了解。如今,林小雨再次施展她那奇妙的能力,带着王小明一同穿越,来到了这篇散文所描绘的世界里。
刹那间,周围的场景陡然变换,他们置身于一个古旧的庭院之中。斑驳的墙壁,青灰色的瓦片,还有那散发着陈旧气息的木质门窗,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林小雨的蓝布旗袍下摆扫过绍兴东昌坊的苔痕,乌篷船摇橹声里裹着黄酒坛的泥封味。她将银杏木簪拔下,簪尖在青砖墙缝中剜出一块霉斑:\"闻闻,这是周家大宅百年前的潮气。\"王小明凑近时,霉味突然化作油墨香——1902年的《申报》正贴在斑驳墙面上,头条新闻\"京师大学堂成立\"被顽童撕去半截。
\"抓紧我的书袋,\"她拽着少年钻进狭弄,藤编书袋里露出半本1936年版《朝花夕拾》,书页间夹着的干桂花簌簌掉落,\"当心头顶的腊鸭!\"腌货铺竹竿横斜,油亮的鸭蹼几乎蹭到王小明鼻尖,滴落的卤水在石板上蚀出\"山海经\"三个篆字。
周家后厨内,柴烟弥漫,那呛人的烟雾熏得人眼睛生疼,泪水不自觉地在眼眶里打转。然而,林小雨却像是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她身姿轻盈,精准地避开梁上垂挂着的粽叶,仿佛曾经无数次走过这条路径。
不远处,灶台边,一个身材略显臃肿的中年妇女正忙碌着,她便是阿长。阿长穿着一件朴素的粗布衣衫,头发随意地挽在脑后,弯着腰,用她那满是皴裂的手认真地搓着糯米团。她的指甲缝里藏着不少艾草屑,随着手部的动作纷纷飞溅出来。
阿长一边忙碌,一边高声喊道:“哥儿莫碰供果!冲撞了灶司菩萨要肚痛的!”那声音带着浓浓的关切与警告。
“她在说九岁的鲁迅。”林小雨贴近王小明的耳边,轻声耳语道。说完,她轻轻地将王小明推向榆木碗柜后的阴影处。
透过碗柜的裂缝,他们能清楚地看到阿长的一举一动。只见阿长继续揉着团子,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正月里踩人影子要短命......”这些话语虽然带着迷信色彩,却也充满了她对生活的敬畏。
突然,一只野猫不知从何处窜进灶间,阿长眼疾手快,抄起火钳就打了过去。野猫受惊逃窜,阿长这才转脸,对着虚空中仿佛周母所在的方向,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说道:“太太您尝尝新打的麻糍。”
她的语气恭敬而亲切,展现出她作为仆人的本分与对周家的忠诚。
王小明在观察阿长的同时,不经意间瞥见碗柜深处有一本倒放着的历书。林小雨轻轻伸手将历书翻开,说道:“看这符咒——阿长自己画的‘三哼经’辟邪诀。”只见那朱砂绘制的符咒上,画着一个歪扭的山魈图案。仔细端详,这图案竟与鲁迅后来所得绘图《山海经》中的帝江神似。
“你看,阿长虽然不识字,对《山海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神秘层面,但她心里一直记挂着鲁迅对这书的渴望。也许在她心中,自己画的这个辟邪诀,就和那神奇的《山海经》有着某种联系。”林小雨分析道。
王小明看着那符咒,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小小的周家后厨里,阿长那些看似迷信、琐碎的行为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她对鲁迅的关爱,对周家的尽责。
她虽然身份低微,没什么文化,却有着一颗无比善良和淳朴的心。
随着阿长将麻糍做好,端着托盘走出后厨,林小雨和王小明也从碗柜后的阴影处走了出来。他们望着阿长离去的背影,心中对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充满了敬意。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场景里,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阿长的内心世界,也感受到了鲁迅笔下那段回忆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子夜时分,寒霜浓重,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冰冷的纱幕所笼罩。林小雨呵出一口热气,轻轻拂在冰封的雕花窗上,那窗户像是被她的温暖所打动,缓缓化开一片清晰的视野。
透过窗户,屋内的情景映入眼帘。阿长正紧紧按着挣扎的小鲁迅,执意要进行“元旦仪式”。
她的神情专注而严肃,口中念念有词:“哥儿记住!第一句定要说‘阿妈,恭喜......’”小鲁迅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仪式感到抗拒,被阿长强扳着朝床脚跪拜,他的眼角闪烁着泪光,泪光中映照着橘皮火那微弱而温暖的光。
“这是她最招人厌的规矩。”林小雨轻声说道,指尖不经意间凝结出的冰花,轻轻落在鲁迅的发梢。
然而,她话锋一转,“但细看——”说着,她突然轻轻吹散那冰晶,只见画面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慢放。
此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阿长那布满冻疮的手在微微发抖,可即便如此,她仍小心翼翼地将福橘摆成北斗的形状。
林小雨感慨地说:“那是文盲妇人对‘文曲星’的朴素祈愿。在阿长心中,摆成北斗形的福橘,或许能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好运,让他将来有出息。”
就在小鲁迅终于憋出“恭喜”二字时,阿长眼角的皱纹瞬间绽放如盛开的秋菊,满是喜悦与欣慰。
她急忙转身,走到樟木箱前,蹲下身子,从箱底掏出一个油纸包。
她一层一层地仔细剥开,露出里面一块芝麻糖。糖块上混着些许箱底的樟脑丸碎屑,但阿长却细心地将其擦得干干净净,才满脸笑容地递给孩童。
“你瞧,阿长虽然有着许多让人觉得繁琐甚至厌烦的规矩,但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是她对鲁迅深深的疼爱。”林小雨说道,“这块芝麻糖,也许在当时的阿长看来,是她能给鲁迅的最好的奖励,哪怕历经波折,也一定要让鲁迅尝到这份甜蜜。”
王小明看着这一幕,心中被深深触动。在这寒冷的霜夜,阿长那些看似古怪的行为,此刻却充满了温情。她以自己的方式,在那个封建传统的环境里,给予鲁迅无尽的关爱与期望。
随着阿长将芝麻糖递到鲁迅手中,鲁迅脸上的委屈渐渐被笑容取代。这小小的一幕,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这个寒冷的夜,也让林小雨和王小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阿长与鲁迅之间那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纽带。在这个充满故事的房间里,时间仿佛凝固,而阿长对鲁迅的爱,却如同一团温暖的火焰,穿越时空,感染着每一个见证者。
……
仲夏夜,繁星点点,周家的天井被月色笼罩,弥漫着夹竹桃淡淡的香气。林小雨轻轻拉着王小明,两人伏在天井的夹竹桃丛中,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不远处的竹床上,阿长正摇着蒲扇,肚皮上的疤随着她的呼吸一起一伏。她绘声绘色地讲着:“长毛掳人时专挖心肝下酒......”那声音在静谧的夜里,带着一丝神秘与惊悚。
忽然,一道雷光划破夜空,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炸响。阿长本能地一把搂紧怀里装睡的鲁迅,嘴里却还嘴硬地说着:“哥儿若顽皮,就让长毛捉了去!”
“注意她的手势。”林小雨轻声说着,在王小明的掌心画了个符,“每次说恐怖故事,她都用三指按住鲁迅后心——这是绍兴人驱惊的土法。阿长虽然讲着吓人的故事,但她心里一直担心会吓到鲁迅,所以用这种方式默默守护着他。”
王小明仔细看去,果然看到阿长的三根手指轻轻按在鲁迅的后心处,动作虽不明显,却带着一种下意识的关怀。
这时,雨点开始噼里啪啦地砸在瓦当上,一场夏雨突如其来。阿长微微一愣,随即迅速做出反应,她偷偷将一个艾草包塞进孩童的衣襟,而自己的大半身子却露在雨中,任由雨水打湿。
“艾草在绍兴习俗里有辟邪驱虫的作用,阿长在这样的雨夜,还不忘用自己的方式保护鲁迅。”林小雨解释道,眼中满是对阿长的感慨。
王小明看着雨中的阿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阿长虽然文化不高,说话有时也大大咧咧,但她对鲁迅的关爱却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她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为鲁迅遮风挡雨,给予他温暖和安全感。
雨越下越大,阿长抱紧鲁迅,脸上露出担忧的神情,她四处张望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可以避雨的地方。
尽管雨水已经湿透了她的衣衫,可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鲁迅。
在这个仲夏夜,林小雨和王小明透过夹竹桃的枝叶,见证了阿长对鲁迅深沉而质朴的爱。这爱如同这夏夜的雨,虽不张扬,却滋润着每一个角落,让人为之动容。
而阿长那些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举动,也将永远铭刻在王小明和林小雨的心中,成为他们对《阿长与〈山海经〉》这段故事最深刻的记忆。
林小雨迈着轻盈的步伐,绣花鞋轻轻踩过咸亨酒店的门槛。店内弥漫着浓郁的黄酒香气,人们嘈杂的谈笑声充斥在空气中。就在这时,放在桌上的黄酒碗里,突然奇妙地浮出阿长那佝偻的背影。
“跟踪她。”林小雨神色凝重,迅速将铜钱用力拍在柜台,说道,“这是 1919 年的银角子。”在醉汉们此起彼伏的哄笑中,阿长正费力地比划着,向书店伙计描述着她想要的书:“要画着人面兽的......对,就是三哼经!”她那焦急又认真的模样,在这喧闹的酒馆里显得格外醒目。
“她分不清《山海经》《三字经》《金刚经》。”林小雨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一本泛黄的账本,继续解释道,“这月她典当了陪嫁银镯,却对周太太说是‘菜金结余’。她一心只想给鲁迅买到那本心仪的书,不惜牺牲自己珍贵的物件,还为了不让周太太担心,编造了善意的谎言。”
话音刚落,林小雨突然指向当铺的方向。只见阿长紧紧攥着当票,在药铺前犹豫不决地徘徊着。最终,她还是咬了咬牙,走进药铺,买了一包治疗鲁迅咳疾的川贝。
就在这时,闷雷滚滚,如同沉闷的战鼓,从东昌坊的屋檐上空滚过。林小雨急忙将王小明推进鲁迅的书房。书房里,九岁的孩童鲁迅正烦躁地撕扯着《鉴略》,对枯燥的书本内容满心抗拒。
突然,门“砰”的一声被撞开,阿长破门而入。她身上的蓑衣还滴着雨水,在砖地上迅速汇成了一个形似黄河的图形。阿长满脸兴奋,大声喊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她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解开四层油纸,最内层竟然是用嫁衣布片包裹着。
鲁迅的瞳孔在触及书里人面兽图案的那刻陡然放大,眼中满是惊喜与激动。与此同时,林小雨同步展开 1936 年版的《朝花夕拾》,指着其中一页批注说道:“看这页批注——‘图像的冲击远超文字’。”仿佛是为了印证这句话,阿长指甲缝里的墨渍突然活了过来,在空气中神奇地拼出“刑天舞干戚”的剪影。
“她买书那日摔破了膝盖。”林小雨神情动容,轻轻触碰到书中的插图,画面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石子,涟漪般荡开。
只见画面中,阿长一瘸一拐地躲避着巡警,怀中却始终紧紧抱着那本珍贵的书册,书册不经意间蹭到了她化脓的伤口。在当铺老板的嗤笑与书店伙计的驱赶声里,她还是坚定地用最后的铜板换成麦芽糖,回到家后还谎称“路上捡的便宜货”。
王小明看着这一幕幕画面,心中被阿长对鲁迅的深情与执着深深打动。阿长,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鲁迅的童年,给予他温暖与希望。她的爱,如同涓涓细流,虽不惊天动地,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滋润着鲁迅的心田,也震撼着每一个见证者的心灵。
……
冬至祭灶日,天空中阴沉沉的,压抑的氛围笼罩着周家。林小雨身着旗袍,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不小心沾上了纸钱燃烧后飘落的灰烬。
阿长静静地躺在用门板搭成的灵床上,面容安详,仿佛只是沉睡过去。周家人围在四周,神色哀伤,正小心翼翼地为她换上寿衣。
“她至死不知自己姓什么。”林小雨神情凝重,轻声对王小明说道,随后引领着少年来到灵前牌位前。
王小明伸出手,轻轻触摸那牌位,就在指尖触碰的瞬间,木质纹路中突然显现出一行暗记:“阿长夫家姓余,咸丰十年生人。”这隐藏在岁月深处的信息,仿佛是阿长在世间留下的微弱却又珍贵的痕迹。
此时,哀乐奏响,那低沉悲怆的旋律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是为阿长的一生奏响的挽歌。而在遥远的东京,二十六岁的鲁迅正在住所拆阅家书,当他看到阿长离世的消息时,心中五味杂陈。
林小雨走到一旁的书桌前,将墨汁缓缓滴入砚台。墨汁在砚台中晕开,泛起层层涟漪,神奇的是,涟漪中渐渐浮出《阿长与〈山海经〉》的手稿。
林小雨指着手稿上的涂改痕迹,说道:“看这里,‘仁厚黑暗的地母’原写作‘愚昧的地母’,这简单的改动,却是他四十年后的愧怍。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对阿长的理解愈发深刻,他回想起阿长的善良、质朴,以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意识到自己曾经对阿长的看法过于片面,内心满是愧疚。”
王小明凝视着手稿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当时复杂的心情。
阿长,这个在鲁迅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人,虽然平凡普通,甚至有着诸多让年少鲁迅厌烦的习惯,但她给予鲁迅的爱,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鲁迅的童年,也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这个冬至祭灶的特殊日子里,林小雨和王小明见证了阿长生命的终结,也看到了鲁迅对阿长情感的升华。
阿长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以她的爱与关怀,成为了鲁迅心中永远的温暖与怀念。而这一段经历,也让王小明对阿长与鲁迅之间的情感纽带,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光芒一闪,王小明和林小雨从那充满回忆与感动的世界回到了现实。王小明还有些恍惚,下意识地整理衣袖,却见袖口落出一些 1902 年的艾草灰,那是从他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无意间带回的。
林小雨轻轻拾起那些艾草灰,将它们缓缓撒向古籍区。就在艾草灰飘落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一群蝴蝶从《山海经》的书页中涌出,它们振翅飞舞,每只翅膀都映照着不同时空的阿长:有的是灶间忙碌,为鲁迅准备吃食的阿长;有的是在当铺典卖陪嫁银镯,只为给鲁迅买书的阿长;还有的是临终时,脸上带着微笑,仿佛了无牵挂的阿长。这些画面如同电影般在蝴蝶翅膀上闪烁,展现着阿长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她不是完美的,所以真实。”林小雨看着蝶群,感慨地说道。她的话语仿佛穿透了时空,直达阿长的灵魂深处。阿长虽然有着迷信、唠叨等小毛病,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她对鲁迅的爱也因此愈发珍贵。
接着,林小雨翻开最新版的教材,王小明惊讶地发现,在阿长的故事旁边新增了一个二维码。林小雨示意王小明扫码,王小明怀着好奇的心情拿出手机,轻轻一扫。刹那间,虚拟影像出现在眼前,阿长正站在一片梦幻般的场景中,用熟悉的绍兴土话讲解着《山海经》。
她的背后,是 AI 生成的奇幻洪荒宇宙,人面的兽在山林间奔跑,九头的蛇扭动着身躯,三脚的鸟在空中翱翔,都在她那皴裂的指尖下翩翩起舞。
看着这奇妙的景象,王小明心中感慨万千。阿长虽然已经离去,但她的故事却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她对鲁迅的爱,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份朴实善良的品质,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林小雨,就像是一位文化的使者,通过一次次奇妙的旅程,让王小明和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在这个充满科技与回忆的空间里,王小明深刻地认识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其文字的优美,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情感力量。阿长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世界。
……
月光如水,透过彩色的窗户,轻柔地洒落在《朝花夕拾》的封面上。那斑驳的光影,仿佛为这本承载着无数回忆的书籍,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
在这静谧的氛围中,王小明不经意间抬头,竟发现阿长那满是皱纹的面容,在月光的映照下,与林小雨的侧脸在某一刻奇妙地重叠。这一瞬间,仿佛时间的界限被打破,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
阿长那饱经沧桑却又充满温情的面容,和林小雨年轻而充满智慧的侧脸,融合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美,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与传承的力量。
王小明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这才发现口袋里的麦芽糖不知何时已经融化。那甜渍缓缓渗进 1936 年版《朝花夕拾》的扉页,正好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染成了琥珀色。
那琥珀色的字迹,在月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这句话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承载着对阿长无尽的怀念与敬意。
这融化的麦芽糖,恰似阿长对鲁迅那细腻而又深沉的爱,在岁月的流转中,虽历经变迁,却始终甜蜜如初,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融入到鲁迅的生命之中。
而如今,这甜蜜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与《朝花夕拾》这本经典着作紧密相连,成为了对阿长最好的纪念。
王小明静静地凝视着那染成琥珀色的字迹,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仿佛能感受到鲁迅在写下这句话时,对阿长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同时,他也意识到,阿长虽然已经离去,但她的精神和她与鲁迅之间的深厚情感,通过这本书,通过他们的奇妙经历,得以永远流传。
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这充满回忆与感悟的空间里,阿长、林小雨和王小明,以及《朝花夕拾》,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画面。
这画面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期许着这份珍贵的情感和文化传承,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