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碎金。林小雨和王小明坐在一处静谧的庭院中,石桌上摆放着几卷古籍,茶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
林小雨轻轻抿了口茶,微笑着看向王小明:“今天,我想给你介绍两位文学大家,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他们在文学的长河中,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叶圣陶先生,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教育、社会现实等诸多方面。像《稻草人》,以童话的形式,用简单质朴的文字,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那稻草人站在田野里,目睹了世间的种种悲惨,却无能为力,这一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在教育领域同样贡献卓越,其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深远。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强调要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如同农民悉心照料庄稼,等待其茁壮成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那样批量制造。他的文字就如同他的教育理念,平实而有力量,处处体现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王小明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那张中行先生呢?他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
林小雨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继续说道:“张中行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文风独特的大家。他的散文别具一格,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比如《负暄琐话》系列,以一种平和、冲淡的笔调,回忆了他与诸多文化名人的交往经历,像章太炎、蔡元培等。在他的笔下,那些名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化人的风采。”
“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对人生、对历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平实的叙述,将这些思考传递给读者。读他的文章,就像是与一位智者促膝长谈,能让人在不经意间获得启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张中行先生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王小明感慨道:“听你这么一说,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在文学和思想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真是令人敬佩。”
林小雨点头赞同:“是啊,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添砖加瓦,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学习。”
在这宁静的庭院中,林小雨对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介绍,如同一场文化的盛宴,让王小明对这两位文学大家有了初步却深刻的认识,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对经典文学进一步探索的种子。
“而且这两位还是朋友,”林小雨继续跟王小明说,“张中行先生写过文章,即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中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这篇文章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张中行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
林小雨身着阴丹士林布旗袍,步伐轻盈,那旗袍的下摆如灵动的鱼尾,扫过东四八条胡同的槐影。
清晨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一片片光斑,仿佛给地面铺上了一层碎金。她襟前别着的玳瑁钢笔,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琥珀色,宛如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二人缓缓行至一座青砖门楼前,林小雨停下脚步,眼中满是敬畏与感慨。她伸出纤细的指尖,轻轻抚过门楣上那模糊的“未厌居”匾额。
岁月的侵蚀让匾额上的漆皮已然斑驳,随着她的触碰,碎屑簌簌落下,如同往昔岁月的尘埃,纷纷扬扬地落在王小明的肩头。
此时,王小明手中油条散发的热气袅袅升腾,与那落下的漆皮碎屑交织在一起,仿佛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网,将过去的往事一一打捞。
“看这门环。”林小雨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对过往的追思。她轻轻抬起那铜绿斑驳的椒图兽首,仿佛在唤醒一段沉睡的记忆。“叶先生每日卯时初刻必亲手擦拭。他对生活的严谨与对居所的珍视,都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椒图兽目的眼珠突然转动起来,紧接着,门缝里竟泻出一道柔和而明亮的光芒,宛如时光的隧道开启。那是1934年的晨光,柔和地洒在屋内。
只见一位身着竹布长衫的先生正伏案校稿,他便是叶圣陶。他神情专注,时而提笔批注,时而皱眉沉思。
案头的镇纸下压着《中学生》杂志的清样,那上面的朱砂笔迹密密麻麻,如纵横交错的血管般爬满纸页,每一笔都倾注着叶圣陶先生对教育与文学的热忱。
王小明看得目瞪口呆,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叶圣陶先生当年辛勤工作的场景。“原来叶先生当年就是在这里,为了文学和教育事业如此兢兢业业。”王小明不禁感叹道。
林小雨点点头,目光始终停留在那如幻似真的场景上,说道:“是啊,叶圣陶先生一生都致力于用文字启迪心智,用教育培育新人。这‘未厌居’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耕耘,承载着他对文学、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我们今天站在这里,透过这扇门,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充满热血与情怀的岁月。”
在这东四八条胡同的青砖门楼前,时光仿佛静止,林小雨和王小明沉浸在与叶圣陶先生跨越时空的相遇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的精神魅力与伟大情怀。
王小明和林小雨穿过那精致的月洞门,不经意间,王小明的脚步碰到了廊下的陶制字纸篓。篓中散落的纸团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瞬间如蝴蝶振翅般纷纷展开,竟是带着批注的《文心》手稿。
林小雨蹲下身子,轻轻拾起几张,仔细端详上面的字迹。“‘此处逗号应改句号’,‘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宜简写为陀氏’...”她一边轻声念着,一边感慨道,“这般苛细,连标点都透着体温。
叶圣陶先生对待文字的严谨态度,实在令人钦佩。每一处批注,都饱含着他对文学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
王小明也凑过来,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仿佛看到了叶圣陶先生伏案认真校稿的模样。他不禁说道:“从这些批注里,能真切感受到叶先生对作品的用心,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两人走进书房,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一个个菱形光斑。林小雨走向书桌,轻轻掀开紫檀砚盒。只见盒中凝固的墨块上,竖插着半截铅笔,笔杆上刻满了细密的竖纹。
林小雨指着铅笔,对王小明说道:“叶先生每改一字即划一痕,日积月累竟成量尺。这简单的铅笔,见证了他无数次对文字的斟酌与打磨。每一道刻痕,都是他对文学精益求精的证明。”
这时,阳光角度稍稍变化,斜射在铅笔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铅笔上的木纹竟渐渐幻化成《稻草人》的插画。插画中的稻草人栩栩如生,手中握着的破扇,仔细看去,正是被批注戳穿的稿纸。这奇妙的景象,仿佛让他们看到了叶圣陶先生创作《稻草人》时,反复修改、力求完美的过程。
王小明惊叹道:“这太神奇了,感觉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都承载着叶先生满满的文学心血。从《文心》手稿的批注,到这刻满痕迹的铅笔,再到这神奇变化的插画,都让我对叶先生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林小雨微笑着点头:“是啊,在这未厌居里,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叶圣陶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这些细节,如同拼图的碎片,拼凑出了一位文学巨匠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创作生涯。我们能有幸走进这里,感受这些,是无比珍贵的体验。”
在这充满文学气息的书房里,王小明和林小雨继续探寻着叶圣陶先生留下的痕迹,沉浸在对先生伟大文学成就的深深敬仰之中。
八仙桌上,那古朴的钧窑茶壶毫无预兆地自鸣起来,清脆的声响在安静的房间里回荡。林小雨闻声,从容地走上前,轻轻提起壶柄,开始斟茶。
她神情庄重,缓缓说道:“这是叶先生待客专用的‘纠错茶’。在这小小的茶壶里,藏着叶先生对文学后辈的殷切期望与独特教诲。”
随着茶汤注入茶盏,奇异的景象出现了。茶汤表面渐渐浮出一些纹路,这些纹路交织变幻,竟勾勒出一幅画面:那是1935年的某一天,一位青年编辑站在叶圣陶面前,神色紧张,微微颤抖着接过茶杯。叶圣陶则一脸温和,他将退稿信细心地折成纸船,轻轻放入茶盘,同时说道:“文字如舟,载不动苛责便该换筏。”
他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在王小明和林小雨耳边响起,饱含着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与对年轻人的宽容鼓励。
王小明听得入神,下意识地伸出手指触碰盏沿的茶渍。就在指尖接触的瞬间,一阵刺痛袭来,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连串的画面如电流般涌入他的脑海。
他看到叶圣陶为来访的贫困作者典当怀表,却满脸笑意地谎称“恰要换新表”,那善意的谎言背后,是对他人尊严的呵护与关爱;他又看到校对员因疏忽漏改错字时,叶圣陶没有丝毫的责备,而是默默重抄二十页文稿,最后在文稿上用朱笔只写了“共勉”二字,这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包容与激励。
王小明心中一阵感动,眼眶微微泛红。此时,茶汤渐渐变凉,表面凝出冰裂纹,这些裂纹纵横交错,恰似那些被叶圣陶温柔包裹的遗憾。他感慨道:“叶先生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是令人敬仰。他对后辈的关爱与支持,如这茶汤,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林小雨轻轻点头,目光中满是敬意,说道:“是啊,叶圣陶先生一生都在践行着他对文学和人的尊重与热爱。他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师风范。这些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瞬间,构成了他光辉的一生,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人静静地看着那凝着冰裂纹的茶汤,仿佛看到了叶圣陶先生波澜壮阔又充满温情的一生。在这未厌居的八仙桌前,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的伟大,这份感动与敬意,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
……
暴雨如注,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户上,天地间仿佛挂上了一幅巨大的水帘。林小雨赶忙点燃绿玻璃罩煤油灯,昏黄的光晕瞬间在屋内弥漫开来,给这狂风暴雨的夜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安宁。
在这昏黄的灯光下,桌上摊开的《倪焕之》校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上面的字句开始缓缓蠕动。林小雨指着校样,认真地对王小明说:“‘的’‘地’‘得’三字,叶先生要用不同色笔标注,他对文字的严谨细致,从这些小处就能看出来。”
说着,她突然用钢笔尖轻轻挑破纸页,只见裂缝中渗出铅灰色的液体。
林小雨解释道:“这原是活字印刷时代残留的铅毒,历经这么多年,依然留存着那个时代的痕迹。”
“看这处修改。”林小雨又指向被朱砂圈住的段落,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这一段的原型人物写信抗议,叶先生得知后,连夜重写了整个章节。但他却将原稿寄还作者,并附上一句话:‘你的生活,终究该由你书写。’叶先生不仅尊重文字,更尊重每一个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
窗外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紧接着炸雷响起,震得窗户玻璃嗡嗡作响。
在电光闪烁中,王小明仿佛看到叶圣陶佝偻的剪影,正全神贯注地用放大镜逐字校阅文稿,他的白发如雪,覆满了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那专注的神情,那一丝不苟的态度,让王小明对叶圣陶先生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暴雨渐渐停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林小雨走向房间角落,蹲下身子,掀开樟木箱底层的油布,从中取出一叠糊墙报纸。她轻轻展开泛黄的《人民日报》,只见报纸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楷。
林小雨眼中闪着光芒,说道:“这是叶先生在牛棚里续写的《苏州园林》笔记。即便身处那样艰难的环境,他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停止。”
她将报纸小心地浸入脸盆,随着清水的浸泡,奇迹发生了。墨迹遇水重生,原本被涂黑的“美”字渐渐浮现出原貌。林小雨感慨地说:“他始终相信,美育能渡劫波。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让人在困境中坚守希望。”
就在这时,墙角的老鼠洞忽然窜出一只纸船。王小明好奇地走过去,捡起纸船,发现船身糊着《多收了三五斗》的残页。
他轻轻展开船帆,竟看到夹层里藏着一张糖纸。“这是先生偷塞给看守病孩的水果糖。”王小明惊喜地说道。仔细看去,糖纸上米老鼠图案褪色的地方,现出“爱人如己”的钢笔小字。这小小的糖纸,承载着叶圣陶先生对他人的关爱与善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宛如一道温暖的光。
暮色悄然降临,柔和的光线染红了窗棂。林小雨走到五斗橱前,轻轻打开最下层的抽屉。里面有一个牛皮纸包裹,她小心地取出,打开后,一副假牙泛着瓷光出现在眼前。林小雨拿起假牙,神情庄重地说:“叶先生晚年坚持自校《叶圣陶集》,为了确保文稿的准确无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齿痕都深嵌进了笔杆。”
说着,她将假牙按在校样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咬合处突然显现出透明的批注,某页“的地得”用错的铅字,竟然被岁月腐蚀成了空洞。
林小雨举起稿纸,对着夕阳的余晖,认真地说:“这是文格的倒影,苛责他人处,必先穿透自身血肉。叶先生用一生践行着对文字的严苛要求,他的文学品格,就像这穿透时光的批注,清晰而深刻。”
在光斑的游移间,王小明仿佛看到不同年代的叶圣陶在纸上叠影。
1918年,那位年轻的小学教员正逐字教学生注音,眼神中满是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1956年,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他,蹲下身子扶起跌倒的排字工,展现出谦逊与关怀;
1979年,已是耄耋老者的他,用颤抖的手圈出“的”与“地”,严谨的态度丝毫不减当年。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叶圣陶先生一生对文学和人的尊重与热爱。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林小雨和王小明即将离去。林小雨在门前停下脚步,弯腰拾起一枚槐荚。
荚壳轻轻裂开,黑亮的籽粒滚落出来,竟神奇地滚落成《文章例话》的句读。林小雨微笑着对王小明说:“埋一粒吧,文字自律者,终会长成庇护众生的树。”说着,她在胡同墙角掘开青苔,将一粒槐籽轻轻埋下。
后来的某个清晨,阳光明媚,王小明重访东四八条。曾经的胡同依旧静谧,而那棵当年埋下槐籽的槐树,已亭亭如盖。他走近槐树,抚摸着树身皲裂的纹路,隐约可见“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某根低垂的枝桠,恰似当年叶圣陶为来访者掀帘时,那永远提前三秒掀起的谦和弧度。这棵槐树,就像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化身,承载着他对文字的严谨、对人的谦和,在岁月中生根发芽,庇护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将先生的品格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