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林小雨和王小明站在一座古旧的图书馆内,四周摆满了泛黄的古籍和陈旧的书架。林小雨手中握着一本破旧的《饮冰室合集》,书页微微泛黄,散发着岁月的气息。
她目光坚定地看着王小明说:“今天,我们要穿越到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那个时期,去见证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写下《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差不多习以为常的王小明,自然欣然答应,双眼直视着林小雨,等候她的表演。
林小雨微笑着,翻开手中的书,只见书页上的文字开始闪烁光芒,光芒越来越强,将两人笼罩其中。
周围的空间仿佛被扭曲,时间的洪流呼啸而过,各种光影在眼前飞速闪过。
随着光芒逐渐减弱,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房间,窗外是晚清时期的街景,行人穿着长袍马褂,街道上弥漫着一股古朴而又略带沧桑的气息。
“我们到了,这里就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时代。”林小雨说道。
她的素色襦裙掠过潭柘寺的青砖时,光绪二十四年的秋雨正敲打百年银杏。王小明踩着湿滑的落叶,瞥见山门铜钉上凝着未干的血迹——那是戊戌政变后,清兵追捕维新派时留下的刀痕。
\"看这碑文。\"她引少年至偏殿断碑前,指尖抚过\"维新\"二字的残划。王小明俯身细辨,忽觉耳畔响起马蹄声碎,一队新军持洋枪掠过山道,惊飞满树寒鸦。
两人漫步在街头,林小雨边走边给王小明介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虽身处困境,但始终心系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在这个时期,他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渴望改变国家的命运;又凭借佛家的超凡智慧,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最苦与最乐》便是他这种思考的结晶,他将从独特的角度,为世人阐述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王小明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那他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样一篇文章呢?”
林小雨思索片刻后回答:“戊戌变法的失败,让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付诸东流,国家依旧面临内忧外患。梁启超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想必充满了痛苦与无奈。但他没有沉沦,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人生的苦乐,试图为迷茫中的人们找到心灵的指引,也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寻求支撑。”
……
林小雨与王小明巧妙地混入了广和居茶楼,茶楼内热闹非凡,喧嚣声此起彼伏。林小雨身着的衣衫,那缠枝莲纹袖口处暗藏着《时务报》的残页,仿佛是怀揣着时代变革的火种。
二人悄然登上二楼,在一处角落坐下。不远处的雅间里,几位身着长衫的客人正压低嗓音窃窃私语:“卓如先生怕是已到东瀛了……”话还未说完,楼梯方向突然传来皮靴沉闷的声响。
刹那间,雅间内的众人脸色一变,立刻改唱《四郎探母》,试图以这戏曲声掩盖方才的话题,紧张的气氛在空气中悄然蔓延。
林小雨微微凑近王小明,蘸了蘸茶水,在桌面迅速勾画起路线图,轻声说道:“这是梁启超离京前的最后一站。六君子问斩那日,局势危急,他扮成卖炭翁,就在这里等待船只,准备逃亡。”
王小明神情专注地听着,下意识地伸手触摸窗棂的裂缝。不料,一根木刺突然扎进他的手中,刺痛传来的同时,一段隐秘的过往似乎也随之浮现。
林小雨见状,低声解释道:“当年谭嗣同的佩剑曾在此撞出缺口,这里的每一处痕迹,都承载着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这时,茶博士迈着碎步送来盖碗茶。王小明揭开碗盖,却发现碗底沉着半片焦骨。茶博士是位老人,他浑浊的眼珠不动声色地扫过四周,随后低声说道:“菜市口的……客官小心烫。”
林小雨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深意,她突然伸手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袖中一枚鹰洋悄然滑落至老人掌心,轻声说道:“老人家,说说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九的事。”老人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但最终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老人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透着一丝复杂的神情,仿佛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之中。他轻轻叹了口气,开口说道:“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九,那可是个天翻地覆的日子啊。菜市口刑场,六君子英勇就义,鲜血染红了大地。整个京城都被恐惧和悲愤笼罩着。”
林小雨和王小明静静地听着,大气都不敢出,仿佛能透过老人的讲述,看到那个惨烈的场景。
“那天,广和居也不似往日的热闹。卓如先生扮成卖炭翁,神色匆匆地进了茶楼,一直待在二楼雅间,焦急地等待着消息。”老人回忆着,眼神有些迷离,“他身旁还跟着几个忠诚的友人,大家都在为逃亡做着最后的准备。外面风声很紧,到处都是搜捕的官兵。”
王小明忍不住问道:“那后来呢?船来了吗?”
老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好不容易,联络好的船到了。可就在卓如先生准备离开的时候,变故突然发生。一队官兵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朝着茶楼赶来。谭嗣同先生的好友,为了给卓如先生争取时间,抽出佩剑与官兵搏斗,就在这窗边,剑与窗棂碰撞,留下了那个缺口。”
林小雨紧握着拳头,问道:“那谭嗣同先生为何不一同逃亡?”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与惋惜,说道:“谭先生一心求死,他想用自己的血来警醒世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茶楼内,一时间安静得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林小雨和王小明沉浸在老人的讲述中,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壮与志士们的伟大情怀。
他们明白,自己所触摸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
……
海浪如千军万马,猛烈地拍打着蓬莱阁的基座,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
海风呼啸而过,林小雨身着的月白披风猎猎作响,鼓成了满帆的形状,仿佛要乘风而去。王小明跟在她身旁,走进蓬莱阁内。阁中静谧而神秘,烛火在风中摇曳,隐隐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
王小明不经意间低头,发现阁内烛台底座刻着“饮冰室”篆文,字体古朴而苍劲。此时,梁任公的《自励》诗仿佛随着潮声起伏,在空气中回荡:“献身甘作万矢的,着论求为百世师……”那诗句充满了壮志豪情,仿佛穿越时空,将梁启超的远大抱负展现在他们眼前。
林小雨站在阁中,神色凝重,她缓缓展开手中泛黄的手稿,说道:“最苦非头颅悬国门,而是独醒于众人皆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梁启超先生深知,真正的痛苦并非来自于肉体的磨难,而是当他心怀救国之志,却面对众人的麻木与昏聩时的孤独与无奈。”
海风愈发强劲,掀起手稿的纸页,露出“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的朱批。王小明定睛看去,忽见墨迹仿佛活了过来,游动变幻,竟化作黄海怒涛中挣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他们在波涛中奋力前行,却又被时代的洪流不断冲击,画面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两位志士在困境中的艰难挣扎。
就在王小明被这奇异的景象震撼之时,暗处突然传来一阵和歌声,那曲调低沉而诡异,仔细听来,竟是日本浪人在唱《马关条约》。这歌声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众人的心,让人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
林小雨面色一凛,突然伸手吹熄了蜡烛。刹那间,阁内陷入一片黑暗。月光透过格栅,洒在墙面上,投下汉字与假名交织的影。那些光影仿佛有着神秘的力量,不断变幻着形状。
林小雨指着墙上的光影,对王小明说道:“看,这就是任公说的‘淬厉其所本有,采补其所本无’。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梁启超先生主张既要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以此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些交织的汉字与假名,就象征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先生对救国之路的深刻思索。”
王小明凝视着墙上的光影,心中感慨万千。在这蓬莱阁上,他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深刻地体会到了梁启超等仁人志士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探索,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伟大抱负。这一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他心中,激励着他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传承先辈们的精神。
……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当时梁启超只身亡命日本。
在中华街昏黄的煤油灯光中,那柔和的光晕悄然晕染着桌上的稿纸。梁启超静静地坐在桌前,手中的笔悬在“痛苦与快乐”四字上方,似在斟酌着用词,又似在与内心深处的情感博弈。
林小雨轻轻拉着王小明,小心翼翼地隔窗窥看。只见砚台旁,放着咬过半口的樱花饼,那一抹淡淡的粉色,宛如日本大和抚子细腻的关怀,温柔地融入这方小小的空间。然而,这温馨的一幕,却与故国正遭受的血雨腥风形成了刺目而鲜明的对比。
林小雨的声音轻柔而充满感慨,她轻诵着初稿:“最苦是双肩担泰山,最乐是眼见泰山成砥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启超肩负着救国图存的重任,恰似以双肩扛起泰山般艰难。而他心中的快乐,便是能亲眼见证国家如砥柱般屹立不倒,摆脱困境走向富强。
就在这时,隔壁的印刷机突然轰鸣起来,打破了片刻的宁静。
1901 年版的《清议报》带着新鲜的油墨香如潮水般涌出。王小明忍不住伸出手,轻轻触碰那还带着温热的报纸,指尖立时染上了“少年中国说”的铅灰。那黑色的印记,仿佛是历史的烙印,承载着梁启超对少年、对国家未来的殷切期望。
此时,一个穿西服的华侨少年匆匆奔过街道,怀中紧紧揣着那本被视为禁书的《饮冰室自由书》。
林小雨神色一紧,突然伸手拽住他,低声急切地说道:“小心暗探!”话音刚落,巷口果然闪过青木宣纯的毡帽,他腰间的南部式手枪泛着冰冷的光,仿佛随时准备将这一丝追求自由与进步的火种扑灭。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林小雨迅速环顾四周,发现街边有一家看似普通的杂货店。
她当机立断,拉着华侨少年和王小明,快步走进杂货店。店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
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看到他们匆忙闯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恢复了平静。林小雨低声向老人说明了情况,老人微微点头,没有多问,便带着他们来到店铺后面的一个小房间。房间里堆满了破旧的箱子和布袋,老人熟练地移开几个箱子,露出一个隐藏的暗门。
“快进去,这里暂时安全。”老人轻声说道。
四人急忙钻进暗门,老人随后将箱子恢复原位,掩盖住暗门。暗门内空间不大,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但此刻对他们来说,却是最安全的庇护所。
“我叫林羽,是当地的华侨学生,一直追随梁先生的思想,努力传播他的着作。”华侨少年喘着粗气,自我介绍道。
“我们明白你的志向,但现在外面形势严峻,那些暗探不会轻易放过任何线索。”林小雨说道,眉头微微皱起。
“是啊,自从梁先生的思想在华侨中传播开来,清政府和日本的反动势力就加大了搜查力度,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困难。”林羽无奈地说道。
就在这时,他们听到杂货店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和日本人的吆喝声。似乎是青木宣纯带着手下开始搜查店铺了。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大气都不敢出。
“你们放心,这暗门很隐蔽,他们一时半会儿发现不了。”老人的声音从暗门外传来,虽然压低了音量,但还是给了大家一丝安慰。
随着外面的搜查声逐渐远去,大家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知道,危险并没有完全解除,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每一次传播进步思想的行动,都如同在刀刃上行走,充满了艰难与险阻。
而他们,将继续为了心中的信念,勇敢地走下去……
……
后来,林小雨和王小明穿越台山侨乡的骑楼,咸腥的海风裹挟着陈皮独特的香气扑面而来。他们驻足在一家茶寮前,只见老掌柜正悠闲地坐在那里,手中的葵扇轻轻拍打着放在桌上的《新民丛报》,嘴里念叨着:“梁任公的话,比凉茶还醒脑!”
林小雨走进茶寮,以指叩击八仙桌,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桌面的木纹竟渐渐显出新会茶坑村的地图。
她的指尖顺着蜿蜒的西江划过,缓缓说道:“十五岁中举,十七岁拜康门,这般早慧之人,却说人生最苦是‘欠了未了的债’。”梁启超年少成名,却将未能完成救国大业视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份对国家深深的责任感,令人动容。
窗外忽然锣鼓喧天,原来是黄飞鸿的醒狮队正为保皇会募捐。
热闹的场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林小雨走上前,将铜钱投入募箱,低声说道:“这钱最后会变成横滨大同学校的黑板。”在那个时代,每一份努力,每一笔募捐,都承载着志士们为培养人才、改变国家命运的期望。这些点滴汇聚起来,如同点点繁星,照亮着救国之路。
神户郊外,枫林如被鲜血染透,一片火红。梁启超正坐在庭院中,给思成、思顺讲《孟子》,他的声音沉稳而温和,仿佛要将古老的智慧和家国情怀一同传递给孩子们。
林小雨和王小明隔着纸门,静静地聆听与摹写。林小雨轻声说道:“君子有终身之忧,正是任公说的‘未尽责任’之苦。”梁启超一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始终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未能尽到,这种“终身之忧”,贯穿了他的一生。
王小明的目光被砚屏后藏着的未寄出的家书吸引。他轻轻展开,只见上面写着:“汝等虽在异国,不可忘汉语……”墨迹被泪渍晕开的地方,恰好与《最苦与最乐》中“对于家庭”的段落重叠。
这看似不经意的巧合,却深刻地体现了梁启超在对国家尽忠与对家庭尽责之间的情感交织。
就在这时,庭院中突然卷起一阵旋风,将桌上的稿纸吹向冒着黑烟的“大岛舰”方向。那艘“大岛舰”,正是甲午年改变梁氏命运的战场。这场战争,让中国陷入更深的危机,也让梁启超更加坚定了救国的决心。
旋风裹挟着稿纸,仿佛带着梁启超的思绪和情感,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甲午之年,回到那段充满屈辱与伤痛的历史中。
……
时间在林小雨的指尖,如风而过。
民国六年的清华园,蝉鸣声声,似在撕扯着《君子》演讲的尾音。
林小雨带着王小明悄悄潜入旧礼堂,讲台上放着喝剩的玻璃汽水瓶,瓶身凝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水痕,仿佛在诉说着那场演讲的激昂与振奋。
“最乐时刻在此。”林小雨展开 1932 年的《申报》,头版便是梁启超病逝的消息。“他临终前还在改《辛稼轩年谱》。”
梁启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学术、为国家的文化传承努力着。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将痛苦与快乐融入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之中。
月光透过彩色玻璃,在遗像前拼出《最苦与最乐》的终稿金句:“人生若能永远负着未了的责任,便永远有自励的勇气。”这金句,仿佛是梁启超一生的写照,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归途的火车穿过永定门,林小雨将包着《饮冰室合集》的蓝布包塞给王小明。王小明轻轻掀开布角,扉页上赫然是任公手迹:“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车窗外,正阳门箭楼的阴影如未尽的墨迹,沉沉压向觉醒年代的地平线。这一路的探寻,让他们深刻领略了梁启超的精神世界。他的热血与担当,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