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的竹杖轻轻点在灵隐寺前的青石板上,“笃笃”之声清越悠扬,仿佛在叩问着历史的大门。王小明紧跟在她身后,仰头痴痴地望着那云雾缭绕的飞来峰。
清晨的雾气还未完全消散,给飞来峰蒙上了一层如梦似幻的薄纱,更添几分神秘。
晨露在石板上凝结,不经意间沾湿了王小明的布鞋,他却浑然不觉,满是好奇地忍不住问道:“林老师,这山峰真是从别处飞来的吗?”
林小雨微微一笑,目光中透着对这古老传说的神往,说道:“传说中,这飞来峰是从印度灵鹫山飞来的。东晋时,有位叫慧理的高僧来到此处,看到这座山峰,惊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从此,这座峰便有了飞来峰的名字。”她一边说着,一边用竹杖遥指山峰,仿佛要拨开那层层云雾,探寻传说中的真相。
王小明听得入迷,脑海中浮现出那座从遥远国度飞来的山峰,在云雾中缓缓落下的奇幻画面。
“那这传说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故事呀?”王小明追问道,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林小雨轻轻点头,带着王小明朝飞来峰走去,边走边说:“这背后或许蕴含着古人对佛法传播的一种美好想象,也可能是因为这山峰的形态、气质与别处不同,才引发了这样浪漫的传说。等我们走近了,你看看那些石窟造像,说不定能从中找到更多与这传说相关的蛛丝马迹。”
两人沿着小径前行,周围的景色渐渐清晰,而关于飞来峰的神秘面纱,也似乎正等待着他们去慢慢揭开。
随着他们渐渐走近飞来峰,王小明的目光被沿途的石窟造像所吸引。那些佛像形态各异,或慈悲含笑,或庄严肃穆,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辉。
林小雨指着一尊弥勒佛像,说道:“你瞧这尊佛像,它的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飞来峰造像中的珍品。这些造像大多开凿于五代至元代,跨越了多个朝代,见证了不同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
王小明凑近仔细观察,发现佛像的面部细节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法故事。“林老师,这些造像和飞来峰的传说有什么联系呢?”王小明疑惑地问道。
林小雨思索片刻,说道:“这些造像或许是人们对佛法从远方传来的一种具象表达。就像飞来峰从遥远的印度飞来一样,佛法也在传播中来到了这里,落地生根。每一尊造像,都承载着古人对佛法的虔诚与信仰,也为飞来峰的传说增添了更多文化底蕴。”
他们继续在峰间漫步,穿梭于各个石窟之间。王小明看着那些精美的造像,感受着历史与传说的交融。
“且看这山腰的冷泉亭,”林小雨身姿轻盈,素色襦裙如行云流水般掠过石阶上的苍苔,她的脚步在刻着“冷泉”二字的界碑前稍稍停留。
王小明顺着她的指引望去,只见一座古朴的亭子坐落在那里,四周清泉潺潺,仿佛能听到当年白居易在此煮茶时,泉水煮沸的咕噜声。
林小雨眼中满是对往昔岁月的追思,缓缓说道:“当年白居易在此煮茶听泉,留下不少佳话。而如今,我们登的是荆公的路。”她抬起手臂,指向半山腰那座木质塔楼。塔楼在晨风中静静伫立,塔檐的铜铃随风轻颤,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那是北宋的摩云塔,王介甫登临时不过三十四岁——恰是你我登塔的年纪。”
王小明听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仿佛与王安石在这岁月的长河中有了某种奇妙的联系。
他迫不及待地扶着斑驳的栏杆往上攀,青砖缝隙里钻出几簇忍冬花,那纤细的藤蔓俏皮地缠住他腰间蹀躞带的玉环。
王小明一边小心地解开藤蔓,一边忍不住抱怨:“这塔梯也太陡了,王安石穿着官服怎么爬得动?”
“你再看砖缝,”林小雨手持竹杖,轻轻敲打着塔壁,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惊起了栖在斗拱间的山雀,它们扑腾着翅膀,飞向天空。王小明被林小雨的话吸引,赶忙俯身仔细观察砖缝。
在那风化的地方,他隐隐约约看到了半截“不畏”二字,原本鲜艳的朱砂如今已褪成了铁锈色,却恰与塔外渐亮的晨光相映,透着一种历经岁月的沧桑与厚重。
王小明心中一震,这不正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两个字吗?仿佛跨越千年的时光,王安石当年登塔时的豪情壮志在此刻扑面而来。
他不禁想象着王安石身着官服,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地登上这陡峭塔梯的情景。
林小雨看着王小明专注的模样,微笑着说:“这些文字,就像是历史留下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王安石在这摩云塔上,极目远眺,想必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抱负,才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王小明站起身来,望着塔外渐渐清晰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在这摩云塔中,他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更体会到了古人的壮志豪情。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王安石一样,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此刻,晨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也为他注入了一股力量,让他对接下来的探寻之旅充满了期待。
登至塔顶时,东方的天空泛起蟹壳青,那颜色犹如刚刚剥开的蟹壳,透着一种清新而神秘的色调。
王小明正沉醉于这黎明前独特的天色,突然,他像是发现了什么惊人的事情,猛地抓住林小雨的衣袖,指尖还沾着塔檐滴落的晨露,激动地喊道:“快看!云在动!”
林小雨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钱塘江的晨雾如沸水般翻涌不息。
在那云雾的深处,一轮金红色的朝阳正奋力挣破云海的束缚。刹那间,万道金光四射,将六和塔的影子清晰地拉长到他们脚下。那突如其来的光芒和变化,惊得檐角的风铎齐声鸣响,清脆的声音在晨空中回荡,仿佛在为这壮丽的日出欢呼。
“这便是‘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实景。”林小雨感慨地说道,她缓缓展开那本泛黄的《临川集》。
书页在江风的吹拂下,哗哗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书中残破的“新法”批注,也被风卷上九重云霄。
林小雨指着那光芒万丈的朝阳,对王小明说:“荆公在此处看到的不仅是朝阳,更是变法革新的曙光——你可见那云隙间的金线?”
少年眯起眼睛,顺着林小雨所指的方向细看,随后他手指远处西湖的游船,疑惑地问道:“若浮云蔽日,可还能看清三潭印月?”
“问得好!”林小雨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她的竹杖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杖尖轻轻挑破晨雾。
“你看那艘官船——”她话音未落,晨雾中果然有艘画舫隐隐浮现。船头高悬的“新法”旗号,在狂风的肆虐下,被撕成缕缕残绸,恰似当年旧党撕毁的青苗法文书。
王小明望着那残破的旗号,心中不禁涌起对历史的感慨。王安石的变法,本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却在旧党的反对下困难重重。这画舫和残破的旗号,仿佛是历史的重现,让他看到了变法之路的艰难与曲折。
林小雨看着王小明若有所思的模样,说道:“历史就像这变幻的晨雾,有时清晰,有时模糊。但每一段故事,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浮云虽能蔽日,但只要心中有光,总会找到方向。”王小明点点头,他明白,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此刻,他站在塔顶,迎着朝阳,心中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山风忽转凛冽,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刀子,呼啸着席卷而来,将塔顶的经幡吹得猎猎作响。
王小明被这突如其来的寒风冻得缩了缩脖子,不经意间,后襟沾上了经幡上的梵文朱砂。他忍不住嘟囔道:“王安石就不怕这穿堂风?”
林小雨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对王安石的敬佩,说道:“他连神宗皇帝的犹豫都不惧,何况这区区山风?王安石一心只为变法图强,那些艰难险阻在他眼中,又怎会放在心上。”
说着,她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
这枚铜钱在朝阳的映照下,泛着清冷的青芒,仿佛带着岁月的沧桑。
“这是熙宁元年的折二钱,”林小雨轻轻摩挲着铜钱,神情凝重,“背面‘新法通宝’四字被旧党磨平过三次。”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感慨,忽然将铜钱抛向云海。那枚铜钱在阳光中闪烁了一下,便消失在茫茫云海之中。
“正如这摩云塔的砖,被风雨削了千年,‘不畏’二字反而更清晰了?”林小雨的声音在风中回荡,仿佛在向历史发问。
少年身手敏捷,伸手接住了坠落的钱币。他用指腹轻轻触摸着钱币上的凿痕,若有所思地说道:“难怪荆公要写‘自缘身在最高层’,原是站在此处看透了党争迷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被眼前的困难和纷争所迷惑。”
话音未落,原本呼啸的山风骤然停歇,仿佛被王小明的话语所触动。云雾渐渐散开,露出了山脚的冷泉亭。
只见几个小沙弥正手持扫帚,清扫着被风吹落的银杏叶。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一地,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宁静的画面与刚才山顶的风云变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小明和林小雨望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历史的风云虽然变幻莫测,但在这宁静的山间,一切又似乎回归了本真。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历经波折,但他的精神却如同这摩云塔上的“不畏”二字,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清晰。
王小明紧紧握住手中的铜钱,仿佛握住了历史的脉络。
他深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像王安石一样,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灵隐寺的晨钟轰然撞响,雄浑的声音如同一把重锤,硬生生地撞破了山间厚重的雾霭。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惊得塔檐下的铜铃纷纷应和,一时间,清脆的铃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奇妙的晨曲。
王小明正沉浸在这庄严肃穆又充满韵律的氛围中,忽然,他像是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猛地蹲下身去,手指急切地指向塔基,兴奋地喊道:“这里有蚂蚁搬花瓣!”
林小雨听闻,也赶忙俯身细观。她那飘逸的裙裾轻轻扫过青砖上尚未干涸的露痕,留下一道淡淡的水渍。
只见那蚁群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沿着塔基缓缓前行。林小雨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说道:“蚂蚁走的是介甫当年下山的路线。”可不是嘛,蚁群巧妙地绕过青苔与碎石,仿佛对路线十分熟悉。
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们竟在“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句旁摆出了北斗阵,每一只蚂蚁的细足都像是踏着王安石下朝时沉稳的步点,一丝不苟地移动着。
“它们也懂登高望远?”少年满脸疑惑,却又带着几分惊喜。他轻轻拾起一片被蚁群遗落的桂花,放在眼前仔细端详。
这一看,更是让他惊叹不已,那花瓣的脉络竟似摩云塔的木纹,丝丝缕缕,清晰而奇妙。仿佛这小小的桂花,也与这古老的摩云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万物皆有灵,”林小雨微笑着说道,眼神中透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喜爱。她轻轻将桂花夹进诗集中,就在书页合上的瞬间,书页间忽然飘出山雀的啁啾声,清脆悦耳,宛如天籁。
“就像荆公能从山雀振翅中听出《青苗法》的韵脚。”林小雨说着,微微侧耳倾听,“你听,这鸟鸣可像‘等闲平地起波澜’?”
王小明也跟着凝神细听,那山雀的叫声在他耳中似乎真的有了别样的韵律,仿佛真的在诉说着王安石变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
在这灵隐寺旁的摩云塔下,王小明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与历史、万物与人文之间那种微妙而神秘的联系,仿佛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
下至山脚冷泉亭,周围的氛围陡然变得清幽宁静,那原本激昂的泉声,此刻已化作潺潺琴音,如诉如泣,仿佛在低吟着古老的故事。
王小明忽然停下脚步,缓缓转身,目光穿过缭绕的雾气,望向被云雾重新笼罩的峰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说道:“若我今后在‘浮云蔽日’时犹豫......”
话未说完,他便陷入了沉思,仿佛已经预见到未来可能遭遇的困境。
林小雨静静地看着他,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许。她轻轻将竹杖插入溪水之中,杖身周围的水流顿时泛起一圈圈涟漪,惊散了在水中悠闲游动的游鱼。
她看着那荡漾的水面,缓缓说道:“且记今晨塔顶所见——”随着她的话音落下,水面的涟漪逐渐荡碎了倒影中的塔影,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畏浮云”四字却在这破碎的倒影中映得更加清晰,仿佛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力量。
就在这时,残阳恰好穿透了层层叠叠的云层,万道霞光如金色的丝线般洒落在飞来峰上,瞬间将整座山峰染成了鎏金色。
那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希望的曙光,驱散了云雾带来的阴霾,也照亮了王小明的内心。
王小明凝视着被残阳染金的飞来峰,心中豁然开朗。他明白了林小雨的用意,无论未来遇到怎样的“浮云蔽日”,只要铭记在塔顶所见的壮丽景色,坚守“不畏浮云”的信念,便能在困境中找到方向,勇往直前。
在这冷泉亭畔,残阳的光辉下,王小明暗暗立下誓言,要以王安石为榜样,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艰难险阻,坚定地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林小雨,看着王小明坚定的神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刻,天地间仿佛都沉浸在这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氛围之中,见证着王小明的成长与蜕变: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