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夜幕如墨,沉沉地压在长安城的上空。林小雨与王小明只觉一阵天旋地转,待眼前景象清晰,便置身于一条狭窄幽深的小巷。昏黄的灯笼在微风中摇曳,洒下斑驳的光影,映照着古旧的墙壁。
王小明环顾四周,眼神中透着兴奋与期待:“这里就是晚唐了,李商隐应该就住在这附近。我们快去找他,好好探讨一下《贾生》这首诗。”
“嗯,跟我走吧,”林小雨点点头。在那稀疏的灯光下,林小雨宛如从晚唐的诗画中款步而来。
她身着一袭齐胸襦裙,轻薄的丝绸面料泛着柔和微光,像是流淌着的月光。
上襦的领口绣着精致繁复的缠枝花纹,金丝银线在黯淡灯光下若隐若现,似有暗香浮动。下裙色彩明艳,绯红与橘粉交织晕染,恰似晚唐壁画里那一抹浓烈的晚霞 ,层层叠叠的裙摆随着她的每一次呼吸微微起伏,仿佛藏着千种风情。
她外搭一件广袖纱衣,宽大的衣袖如云雾般轻柔,随着她的动作缓缓飘动,举手投足间尽显晚唐女子的温婉与典雅。
一头乌发盘成高髻,斜插着一支翠玉簪,簪头挂着的珍珠流苏轻轻晃动,在她白皙的脸颊边划出细腻的光影。灯光洒落在她身上,勾勒出她曼妙的身姿,将晚唐的韵味与她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
王小明紧紧跟在林小雨身后,心中满是好奇与紧张:“真不敢相信我们能见到李商隐,他的诗总是那么深情绵邈又寓意深刻,我好想知道他创作《贾生》时到底在想些什么。”
二人顺着小巷前行,询问了几位路人后,终于来到一座略显陈旧的府邸前。朱漆大门有些斑驳,门环上的铜绿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林小雨轻轻叩响门环,“咚咚咚”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片刻后,门“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书童探出头来,疑惑地打量着他们:“你们是何人?为何深夜来访?”
林小雨微笑着说道:“烦请通传一声,就说有仰慕义山先生才华之人,特来拜访,想与先生探讨诗作。”
书童犹豫了一下,还是请他们稍等,转身走进府内。不一会儿,书童快步返回,恭敬地说:“先生有请。”
林小雨和王小明跟着书童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一处厅堂。厅堂内烛火摇曳,一位身着素袍的男子正伏案书写。听到脚步声,他缓缓抬起头,露出一张清瘦而略带憔悴的脸,眼神中透着深邃与忧郁,正是李商隐。
林小雨和王小明赶忙行礼:“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冒昧来访,还望先生恕罪。我们对先生的诗作极为仰慕,尤其是《贾生》,心中有诸多疑惑,特来请教。”
李商隐微微一笑,示意他们坐下,温和地说:“二位不必多礼。能有知音欣赏我的诗作,实乃幸事。不知二位对《贾生》有何疑问?但说无妨。”
王小明率先开口:“先生,《贾生》一诗,开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写汉文帝求贤若渴,召见贾谊,这本是好事,可为何您在后文却笔锋一转,对汉文帝提出了批判呢?”
李商隐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望向摇曳的烛火,仿佛透过这火焰看到了千年前的汉宫,又似看到了晚唐的朝堂,缓缓说道:“表面上看,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似乎是重视人才,可实际上呢?他与贾谊彻夜长谈,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就好比我们当今的圣上,看似求贤纳谏,实则并未真正重视那些能治国安邦的人才,而是沉迷于一些虚无缥缈之事。”
林小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问道:“先生,您觉得大唐如今的局势,与汉文帝时期有何相似之处呢?”
李商隐神色凝重,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缓缓说道:“当今圣上,同汉文帝一样,虽有求贤之名,却无任贤之实。晚唐如今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圣上却不理政事,一心求仙问道,妄图长生不老。这与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又有何异?”
王小明皱着眉头,满脸忧虑地说:“先生如此忧心国事,以笔为剑,借《贾生》讽刺当今时局,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您的良苦用心呢?”
李商隐苦笑着摇摇头:“我也深知,自己的诗作或许难以改变这积重难返的局势,但作为文人,我又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衰落而无动于衷?只能借这区区文字,抒发心中的感慨,希望能唤醒一些人。”
林小雨感慨地说:“先生对国家的这份赤诚之心,着实令人敬佩。您在诗中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一个‘可怜’,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了您对贾谊,对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深切同情啊。”
李商隐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无奈与惋惜:“贾谊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得不到重用,只能郁郁而终。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的损失。在这如今的大唐,又有多少像贾谊这样的人才,被埋没,被辜负。”
王小明接着说道:“先生,我读《贾生》,总觉得您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与贾谊有着相似的遭遇,所以才能将对贾谊的同情,写得如此真切动人,对吗?”
李商隐眼中闪过一丝落寞,缓缓坐回座位,说道:“你说得没错。我自幼胸怀大志,渴望能在仕途上一展身手,为国家效力。然而,现实却屡屡让我失望。党争之祸,让我四处碰壁,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每当我想到贾谊的遭遇,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
林小雨轻轻叹息:“先生如此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实在令人惋惜。但您的诗作,却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晚唐的夜空,也必将流传千古,让后人铭记。”
李商隐微微苦笑:“但愿如此吧。我只希望后人能从我的诗中,看到今朝的乱象,汲取教训,不要再重蹈覆辙。”
王小明又问道:“先生,在创作《贾生》时,您是如何构思,让这首诗既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能巧妙地借古讽今呢?”
李商隐思索片刻,说道:“其实,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借古讽今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选取恰当的历史事件,将其与当下的现实紧密结合。汉文帝与贾谊的故事,本就广为人知,而其中所蕴含的统治者不能识贤任贤的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有借鉴意义。我只是通过自己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个故事,让它在晚唐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林小雨感慨地说:“先生以诗为史,以笔为刃,实在令人钦佩。如今的局势动荡,先生认为该如何挽救这危局呢?”
李商隐眉头紧锁,神情忧虑地说:“要挽救危局,首先圣上需清醒过来,真正重视人才,整顿吏治,削弱宦官与藩镇的势力。但这谈何容易,积弊已久,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过,若不如此,国家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王小明气愤地说:“那些宦官和藩镇,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安危,实在可恶!”
李商隐无奈地摆摆手:“他们势力庞大,盘根错节,且圣上又对其有所倚重,想要铲除谈何容易。如今之计,只能寄希望于有识之士,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林小雨说道:“先生的诗,或许就能唤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共鸣,让他们团结起来,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
李商隐微微点头:“希望如此吧。我虽人微言轻,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会继续用我的诗,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苍生的关怀。”
三人又谈论了许久,从晚唐的政治局势,到文学创作的意义。烛光渐渐微弱,可他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这小小的厅堂内,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仿佛要冲破这黑暗的夜,为晚唐的未来寻一丝曙光。
不知不觉,夜已深沉。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咚——咚——”,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仿佛在催促着他们。
李商隐起身,微笑着对林小雨和王小明说:“今日与二位畅谈,让我受益匪浅。时间不早了,二位也早些回去休息吧。”
林小雨和王小明也站起身来,心中满是不舍。林小雨说道:“先生,今日能与您交流,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您的教诲,我们将铭记于心。”
王小明接着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向先生请教,聆听先生的高见。”
李商隐笑着点点头:“若有机会,欢迎二位再来。”
林小雨和王小明再次向李商隐行礼,然后在书童的带领下,离开了府邸。走在小巷中,他们回头望去,只见李商隐府邸的灯笼依旧散发着昏黄的光,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李商隐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在黑暗中坚守着。
他们知道,这次与李商隐的相遇,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而李商隐的诗,他的忧国情怀,也将永远激励着他们,去关注社会,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林小雨和王小明沿着来时的小巷缓缓前行,脚步不自觉地放得很慢,仿佛想要留住这难得的时光。月光透过斑驳的树枝,洒在他们身上,投下一片片朦胧的影子。
王小明打破了沉默,感慨地说:“今晚与李商隐先生的交谈,真的让我对《贾生》这首诗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只是单纯地觉得诗写得好,现在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林小雨点点头,目光中透着思索:“是啊,李商隐先生不仅仅是在写贾谊,更是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自己对晚唐社会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每一句诗,都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这个时代的弊病。”
王小明皱着眉头,有些担忧地说:“可是,晚唐的局势如此严峻,李商隐先生的诗虽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但真的能改变什么吗?”
林小雨微微抬头,望着夜空,坚定地说:“也许不能立刻改变局势,但他的诗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人们的心中。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唤醒更多的人。而且,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跨越时空,让后人从他的诗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王小明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对。李商隐先生以笔为剑,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他那样写诗,但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关注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林小雨微笑着看着王小明:“没错。这次与李商隐先生的交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把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继续前行。夜更深了,长安城在沉睡中显得格外宁静,可他们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李商隐的音容笑貌,他对国家的忧虑,以及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都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中,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随着他们渐渐走出小巷,来到繁华的大街上。虽然已是深夜,但仍有一些店铺亮着灯,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更夫声和犬吠声。
王小明看着街边的灯火,又想起了李商隐的《贾生》,说道:“李商隐先生在诗中通过对汉文帝和贾谊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无常。贾谊如此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而李商隐先生自己也是怀才不遇,他们的遭遇真的让人感到惋惜。”
林小雨轻轻叹了口气:“是啊,这也让我们明白,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有才华,也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李商隐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王小明接着说:“从《贾生》这首诗中,我还体会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善于发现和重用人才。如果汉文帝能真正重用贾谊,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有让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能进步。”
林小雨点头赞同:“你说得很对。而且,我们也要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像李商隐先生一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一边回味着与李商隐的交流,一边感悟着人生的道理。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他们即将离开晚唐的地方。回首望去,这座古老的长安城在夜色中显得神秘而庄严。他们知道,这次穿越之旅即将结束,但李商隐的诗和他的精神,将永远伴随着他们,指引着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