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选举公平公正,医院专门成立了考评小组,还印发了详细的竞选细则,明确规定竞选流程:先进行笔试,再组织面试,最终结合笔试与面试的综合成绩,由考评小组投票决定护理部主任人选。
考评小组共43人,成员构成兼顾多方:卫生局领导1人、院领导2人、中层干部3人;专家5人、医院职工代表7人;医生9人(含3名科室主任)、护士长20人(含5名资深护士长)。
报名竞争护理部主任的共有五人。刘一珍、倪萍萍、温柳、郑若依,再加上那位中途弃权的护士长,正好凑齐五人。
大幕就此拉开,决战正式开始。五位竞选人都卯足了劲,个个摩拳擦掌,一副志在必得的模样。
笔试中出现了一道格外棘手的题目:现有AbcdE五位候选人竞逐护理部主任,已知A得21票,b为第二名,c和d得票数相同,E得票最少,仅4票。要求回答三个问题:1.考评小组的成员配置合理吗?2.b得了多少票?3.由得票最高的A担任护理部主任是否合适?
这道题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未落。
刘一珍和温柳在答卷里写道:考评小组的配置非常合理,既体现了我党我院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兼顾了领导决策与民主参与,堪称英明。最后两人还一致认为,不必劳烦考评小组投票,领导定谁上谁就上,更为高效。
倪萍萍的答案则建议由专家组和领导共同表决,或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普选;她认为由得票最高者直接担任主任并不合适,提议采用淘汰制,通过一轮又一轮投票筛选,直到选出最终人选。
唯有郑若依没在这道题上过多纠结。她在答卷里写道:“既然是竞选者,就不该同时充当裁判。最终该如何决定,我听从医院安排。”
笔试成绩公布时,不少人感到意外:温柳以第一名的成绩领跑,刘一珍紧随其后,郑若依位列第三,而此前志在必得的倪萍萍竟排在第四,成了垫底的那位。
面试的题目聚焦于护理部主任的管理理念,说得更形象些,就是“如何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顶层设计”。
看到题目的瞬间,郑若依心里一松。作为普通护士长,她最清楚病人真正需要的是关爱。于是她顺着“改善医患关系”的思路,以“以人为本,患者至上”为核心,把憋在心里许久的想法一股脑说了出来:“我还年轻,确实缺乏管理经验,但我是真心响应医院号召,愿意全力支持各项工作。”
此次面试的主考官共五人:杨世昌院长、张富生副院长、魏书记、人事科孟凡超科长,以及卫生局王局长。
温柳心里跟明镜似的:虽说笔试拿了第一,但自己未必是护理部主任的最佳人选。与其在这里硬争,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眼下的“不争”,其实是为了更巧妙地“争”,只要时机拿捏得当,总会有收获。她的发言沉稳得体,引得面试官频频点头。
倪萍萍原本信心满满,可看到其他几位对手的状态,心里的底气渐渐泄了。温柳是她的老对头,就算自己选不上,也不愿看到对方胜出;郑若依有局长亲戚这层关系,刘一珍在医院根基深厚。自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难敌这几位。更让她不安的是考评小组,那些人就像陪审团,自己之前走关系的事,真能瞒得住吗?
想到这里,她只觉得背脊发凉,毛骨悚然。在北特医院工作这些年,她尝够了临时工的委屈,心里憋着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劲。她猛地攥紧拳头,开口时声音格外高亢:“能力面前人人平等!就该能者上、庸者下!”
负责维持考场秩序的工作人员听着这股气势,悄悄起身去了趟厕所。
刘一珍是第三个面试的。她在护理部待了这么久,就算没立过显赫功劳,苦劳总是有的。她心里像有杆秤,知道此刻不必说太多,只盯着“制度”二字发力:“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的核心,就是按制度办事。”
郑若依面试时,脸上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沮丧,却又突然福至心灵般挺直了背。她知道,靠近权力的人常容易产生“自己拥有权力”的错觉,可眼下这近在咫尺的机会,眼看就要飞走,实在可惜。她不甘心就这么放弃,索性敞亮地说:“我已经四十出头,论记忆力,确实比不过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但我在北特医院待了这么多年,对医院的运转模式、现存问题都了如指掌。我相信在杨院长的指导下,护理部一定能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面试顺利结束后,几位主考官留在考场里,开始讨论总结此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