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定要将《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三字经》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千字文》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千字无一重复,但是偏偏是《千字文》这样的华丽辞藻,对于孩童的蒙学来说更加艰难。
偏偏《三字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结合历史故事,教育孩子仁义诚敬,易懂性要远远超过《千字文》《论语》。
身着铠甲的男子抿了抿唇,“陛下,属下已经核实,《三字经》在此前并未出现过……”
他已经查了很多时日了,虽然很不可思议,但是确确实实没有出现过……
沈瑁拧眉。
他皇姐是什么德行他自然了解,连先贤着作都背不出来,更是厌恶前往学院的人,如今主动前往学院已经是怪事了,还……难不成真的是落水之后受了神仙指点?
他按了按眉心。
……
翌日,按照沈瑶吩咐寻公孙回的侍卫已经启程。
长安城内的朝中大臣收到了一份皇帝赏赐的《三字经》。
孔白山身为国子祭酒自然也得到了一份抄写的《三字经》。
孔白山在沈瑶后世学过的夏朝历史中,是一位学识渊博,文采出众的儒学学士。每遇朝廷议论礼历、商榷经义,他常发高论,多被采纳。
而此时,他正坐在书房中将篇幅不算长的《三字经》品读完,脸上的神情变了又变,心中惊奇,一只手捏着几张纸,另一只手轻抚着胡须,眼中精光流露,嘴里念叨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初读这《三字经》,孔白山便知道这《三字经》若是用于《蒙学》,比《论语》好懂太多!
“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孔白山精神一振,摇头晃脑,脸色涨红,神色激动道。
不知是何等人物,竟然能够将道德规范、经史子集、名物常识、历史次第,运用这般简单易懂的文字揉合在一起,确能家喻户晓!
大夏朝自建立以来,历届皇帝皆以教化万民为己任,让天下人识字、晓事、知礼,如今有了这《三字经》,对大夏,对天下千千万万的学子乃是大喜啊!
朝中还有不少大臣与孔白山一样激动,就连武将也不例外,因为这《三字经》中,也有前朝武将,教人勇武,教人忠善,而且简单易懂,自然是受到了武将的认可。
当然,原本的《三字经》中是并没有提到教人勇武的,这是沈瑶经过删改后的,对应得上夏朝的历史,并不是只顾文不顾武,教人继承的同时,也有一部分鼓励创新的元素。
皇上并没有直说要将《三字经》推广开来,各位大臣便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上书请求皇上将《三字经》推广至天下。
而这些朝中大臣们不知道的是,《三字经》此时在洛阳内还是一个笑话,他们若是知道洛阳城内的流言,怕是要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