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洛阳学院,沈瑶和秦韫商讨了一下春季招生的事情,招生人数,最终定下了新生人数为三十人。
这可以说是所有学院中招生人数最少的学院。
几乎在哪儿都能够听到街坊集市上关于洛阳学院招生的讨论。
“洛阳学院只招收三十人,这可是今年招生最少的学院!”
“我觉得洛阳学院是想要选择优秀的学子,毕竟好不容易才到了学院大比的第二名,先生又不够多,教学也很累。”
“我家那婆娘说送孩子去洛阳学院,只招收三十个人,两个先生肯定会认真教。我还听说文人集会上,洛阳学院有两个先生去了,据说两个先生都很了不得!”
“洛阳学院最出名的就是算学,可是现在大多学院都有洛阳学院的算学书,我觉得还是稳妥一点,选择青山书院吧?青山书院这可是多少年的名气,我总觉得把孩子交给两个年纪轻轻的先生不太靠谱。”
“可是青山书院钟离义都走了啊!给别的学院下药,我觉得不靠谱,我宁愿选石亭书院都不选青山书院!”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洛阳学院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态度,招收三十个学子已经是沈瑶最大的限度了。
先生实在是太少,还是要尽快将学院中部分学子教出来,或是愿意当先生,也可以帮忙教一教新的学子。
倒也不是沈瑶不愿意去找新的先生,只是她即将要教的恪物学可能引起轩然大波。
不管学院外部怎么说,她都不希望学院内部出现问题。
她需要的不是思想已经固定化,按照教条书本走的先生,而是具有创新性的年轻孩子。
沈瑶眯了眯眸子,若是前人的成见就是思想,后人必须遵守老祖宗的思想,说句不好听的,如果都是按照老祖宗说的做,那么后人的脑子是用来干什么的?
不能总是讲继承不去讲创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类善于思考和探索。
终日乾乾,与世携行。
何以发展,唯有创新。
许亘抬起眸子,望着天空,心底似乎有一片迷雾,还有太多的问题,人们不知道答案,他想要去拨开迷雾,寻找答案。
就像是师傅说的,哪怕最终并没有什么成就,也可以给后人无数的经验。
学院内的众人这些天都在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许亘悠悠的纸上写下“科学”两个字,王初二看着那两个字,忍不住唇角上扬。
师傅说“科学”就是研究世间万物的学问,但是科学不是众人的胡乱猜测,而是经过求证,经过检验的知识。
“科学家?”许亘想到这三个字,不知怎么,一下子笑出声来,转过头看向王初二,眼眸里满是真诚,“你以后一定要做大官,我要当科学家,和师傅一起研究科学,你就当官罩着我们洛阳学院!”
王初二一愣,哭笑不得,点头应了下来,要是他真的做大官了,他肯定会护着师傅和洛阳学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