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德国工坊传技艺电影剧本融匠心
德国柏林的初秋带着微凉的风,阳光透过工坊的落地窗,在木质操作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李爷爷刚把带来的竹篾整齐码放在架子上,就听见门口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爱丽丝带着二十多个欧洲孩子涌了进来,他们手里捧着笔记本和相机,眼睛里满是期待,有的孩子还举着从中国买的竹编小篮子,兴奋地向李爷爷展示。
“李爷爷!我们等您好久啦!”爱丽丝快步走上前,帮李爷爷接过装着劈竹刀的布包,布包上绣着的中国结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些孩子都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非遗爱好者,有的还跟着数据库学过简单的竹编,今天特意来跟您学编‘世界之窗’挂饰。”
李爷爷笑着点头,从竹篾堆里选出几根粗细均匀的浅黄竹篾,放在操作台上:“编挂饰要先学‘基础经纬法’,大家看仔细了——这根横放的是‘经篾’,竖放的是‘纬篾’,纬篾要从经篾的缝隙里穿过去,一上一下,像给竹篾‘搭小桥’。”他边说边演示,手指灵活地翻动竹篾,原本散乱的竹条很快就有了规整的纹路。
孩子们围在操作台旁,屏住呼吸盯着李爷爷的手,有的还拿出手机录视频,生怕错过一个细节。来自意大利的男孩卢卡学得最认真,他模仿着李爷爷的动作,小心翼翼地将纬篾穿过经篾,可刚穿到第三根,竹篾就“啪”地断了。卢卡皱着眉,有点沮丧地说:“竹篾好脆啊,怎么才能不折断呢?”
李爷爷走过去,拿起一根新的竹篾递给卢卡,指着竹篾的纹路说:“穿篾的时候要顺着竹纤维的方向,力度轻一点,像摸小猫的毛一样。你看,这根竹篾的纤维是斜着的,你刚才用力太猛,还逆着纹路穿,肯定会断。”他握着卢卡的手,手把手教他调整力度和角度,当纬篾顺利穿过最后一根经篾时,卢卡眼睛一亮,兴奋地欢呼起来:“成功啦!我终于学会‘搭小桥’啦!”
工坊里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李爷爷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都配了一位懂中德双语的志愿者,方便沟通。有的孩子专注于练习基础技法,竹篾在指尖翻飞,偶尔断了也不气馁,立刻拿起新的竹篾重新尝试;有的孩子则发挥创意,在基础纹路里加入自己国家的元素——法国女孩艾米丽把薰衣草梗剪成小段,编进竹篾里,让挂饰带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德国男孩汤姆则用竹篾编出了小啤酒杯的图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下午,张师傅带着陶艺工具来到工坊,刚把陶轮安装好,就被孩子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张师傅!我能试试拉坯吗?”来自荷兰的女孩莉莉举着小手,眼神里满是渴望。张师傅笑着点头,帮莉莉系上围裙,调整好陶轮的高度:“拉坯要先把黏土‘扶正’,双手放在黏土两侧,轻轻往上推,让黏土变成‘小柱子’。”
莉莉坐在陶轮前,双手按住黏土,随着陶轮缓缓转动,她慢慢往上推,可黏土却歪歪扭扭地往一边倒。张师傅蹲在旁边,轻声指导:“左手要稳住黏土的左侧,右手稍微用力,推的时候保持双手平衡,就像抱着一只小猫,不能让它歪倒。”莉莉按照张师傅的方法调整姿势,果然,黏土渐渐变得笔直,还慢慢拉出了一个小小的杯口。“我做出杯子啦!”莉莉高兴得跳了起来,周围的孩子都凑过来看,纷纷举手想要尝试。
工坊里的时光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傍晚。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有的是编了一半的“世界之窗”挂饰,有的是歪歪扭扭的陶艺杯,还有的是融合了各国元素的创意竹编——围在李爷爷和张师傅身边,依依不舍地合影留念。艾米丽把自己编的薰衣草竹编挂饰送给李爷爷:“李爷爷,这个送给您,谢谢您教我们中国竹编,我以后要跟着数据库继续学,编一个大大的竹编挂毯,挂在我家客厅里!”
李爷爷接过挂饰,心里暖暖的:“好孩子,只要你们喜欢中国非遗,爷爷以后还来教你们。”他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竹编书签,分给每个孩子,书签上编着不同的中国传统图案——龙、凤、牡丹,“这是爷爷给你们的礼物,希望你们能记住,不管在哪个国家,手艺都是连接我们的桥梁。”
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联盟小院里,沈星辞正和美国动画公司的编剧彼得视频连线,讨论《非遗小使者》电影剧本的修改细节。电脑屏幕上,剧本的文档正逐页滚动,彼得指着“竹编工坊奇遇记”的章节说:“我们想在这个情节里,加入更多中国竹编的文化元素,比如让主角发现竹编挂饰里藏着的古诗,通过古诗了解竹编的历史。”
沈星辞点点头,打开数据库里的“竹编文化背景”板块,指着其中一段介绍说:“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竹编的诗句,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里面提到的竹篮就是竹编的一种。我们可以让主角在编挂饰时,发现竹篾的纹路正好组成了诗句里的字,这样既有趣,又能让观众了解竹编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彼得眼睛一亮,立刻在剧本上做标注:“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情节,让主角用竹编手艺帮助外国小伙伴解决难题——比如外国小伙伴的玩具坏了,主角用竹篾编了一个零件,把玩具修好,体现非遗手艺的实用性。”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竹编情节聊到陶艺场景,又从土布织造聊到跨国合作的细节。沈星辞拿出孩子们之前整理的“非遗融合案例”,给彼得看丫丫和佐藤美穗合作的“三国纹样”陶盘、阿木和马可合作的金属丝竹编作品:“这些真实的案例可以融入剧本,让故事更生动。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跨国非遗共创’的情节,主角和外国小伙伴一起,用中国竹编、日本清水烧、意大利金属丝工艺,共同制作一件作品,体现‘非遗无国界’的理念。”
彼得连连赞同,还提议邀请小院的孩子们参与剧本创作:“孩子们的想法更有童趣,比如他们可以设计主角的非遗工具——一个会说话的竹编小篮子,或者一个能显示陶艺技法的魔法陶轮,让电影更受小朋友喜欢。”
沈星辞立刻把这个提议告诉了小院的孩子们。丫丫第一个举手:“我想让主角的陶轮有‘纠错功能’,当主角拉坯的手法错了,陶轮就会轻轻震动,还会用可爱的声音提醒‘要保持双手平衡哦’!”阿木则说:“我想让竹编小篮子能变出不同颜色的竹篾,这样主角就能编出五颜六色的挂饰,吸引更多外国小伙伴喜欢竹编!”小雨也补充道:“还可以让小篮子里藏着世界各地的非遗故事,主角遇到难题时,小篮子就会讲一个故事,给主角启发!”
孩子们的创意让彼得惊喜不已,他立刻把这些想法写进剧本大纲,还决定下个月来小院实地采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编竹编、做陶艺,亲身体验非遗手艺,这样才能写出更真实的情节。”
德国工坊的活动还在继续。第二天,李爷爷和张师傅带着孩子们走进柏林的一所小学,举办了一场“中国非遗进校园”活动。李爷爷在学校的礼堂里,用简单的德语和生动的演示,给全校师生介绍中国竹编的历史:“中国竹编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的人们用竹编做篮子、做帽子、做家具,现在我们还能用竹编做艺术品,甚至和其他国家的手艺结合,创造出新的作品。”他边说边拿出孩子们昨天编的薰衣草竹编挂饰、啤酒杯图案竹编,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张师傅则在学校的手工教室,教孩子们做简单的陶艺品——小茶杯。他把黏土分给每个孩子,耐心地指导他们揉土、塑形:“揉土要像揉面团一样,把黏土里的空气都揉出来,这样做出来的茶杯才不会裂。”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还在茶杯上画了中国龙、德国国旗的图案,用陶艺表达对两国文化的喜爱。
活动结束时,学校校长握着李爷爷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中国非遗太神奇了,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手艺,还让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我们希望以后能和联盟小院长期合作,每年都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中国非遗。”
李爷爷笑着答应:“我们也希望能和更多国家的学校合作,让中国非遗走进更多课堂,让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非遗的魅力。”
回到柏林的工坊,李爷爷和张师傅收到了一个惊喜——上海联盟小院寄来了“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的最新升级版本,其中专门增加了“德国工坊专区”,里面收录了孩子们学习竹编、陶艺的视频,还有李爷爷讲解的竹编技法、张师傅演示的陶艺步骤。“以后就算我们回国了,德国的孩子们也能跟着数据库继续学习!”张师傅高兴地说,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爱丽丝和孩子们。
爱丽丝看着数据库里的视频,感动地说:“这个数据库就像一座‘不关门的非遗学校’,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能跟着中国手艺人学手艺。我要把这个专区分享给欧洲的所有非遗机构,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非遗,爱上中国非遗。”
时间过得飞快,李爷爷和张师傅在德国的工坊活动即将结束。临别前,爱丽丝和孩子们为他们举办了一场小型的“非遗成果展”——工坊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这几天编的竹编作品,操作台上摆着他们做的陶艺品,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中国非遗技法和欧洲文化元素,像一座连接中西方的“手艺彩虹桥”。
“李爷爷、张师傅,谢谢你们带来这么棒的中国非遗!”卢卡拿着自己编的“世界之窗”挂饰,眼眶有点红,“我以后一定要去中国联盟小院,跟你们学更多手艺!”
李爷爷摸了摸卢卡的头,笑着说:“爷爷在小院等你,到时候爷爷教你编更复杂的竹编,张师傅教你做更漂亮的陶艺。”
踏上回国的飞机时,李爷爷和张师傅手里捧着孩子们送的礼物——艾米丽的薰衣草竹编挂饰、汤姆的啤酒杯竹编、莉莉的陶艺小茶杯,还有柏林小学孩子们集体签名的非遗手册。看着这些充满心意的礼物,他们心里满是温暖——这次德国之行,不仅传播了中国非遗,还收获了跨越山海的友谊。
与此同时,上海联盟小院里,沈星辞和孩子们正在为彼得的到来做准备。丫丫把自己做的“三国纹样”陶盘擦得干干净净,准备送给彼得;阿木编了一个竹编小篮子,里面放满了小院的特色手工艺品;小雨则整理了一本“非遗故事集”,里面记录了小院里发生的每一个非遗故事。
“彼得来了之后,我们要带他去李爷爷的竹编摊位、张师傅的陶艺区,还要让他体验土布织造!”沈星辞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要让他感受到,非遗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摸得到、学得到、用得到的生活艺术,是能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温暖力量。”
夕阳西下,联盟小院的灯笼渐渐亮起,映照着墙上的“全球非遗传承计划”海报。海报上,中国的竹编、德国的薰衣草工艺、美国的动画、日本的清水烧、意大利的金属丝技法……各种非遗元素交织在一起,像一幅色彩斑斓的“世界非遗地图”。
李爷爷和张师傅的德国之行,是这幅地图上的又一个精彩坐标;即将到来的彼得采风,会为这幅地图增添更多生动的细节;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手艺人、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国家,加入这幅地图的绘制中。因为他们知道,非遗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坚持,也不是一个国家的努力,而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连接未来,让每一门手艺都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每一份文化都能在跨越山海的交流中温暖人心。
而联盟小院的故事,也将在这场跨越国界的非遗传承中,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下一站,或许是美国的动画工作室,或许是日本的清水烧工坊,或许是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每一个新的站点,都是一次新的出发,都是对“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中国非遗”的坚定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