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疾风”芯片流片成功的振奋情绪,如同强心剂般注入了整个“奇点科技”。但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测试、优化、适配乃至最终推向市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松懈。
李明带领的研发团队几乎住在了实验室。第一批封装好的“疾风”工程样片被小心翼翼地安装到特制的测试平台上。通电、启动、跑分、压力测试、兼容性验证……一系列繁琐而严谨的流程逐一展开。
初步结果令人鼓舞。“疾风”芯片的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预期,在通用计算能力和能效比上,确实可以与市面上主流的中端ARm芯片一较高下。尤其是在运行针对其架构进行过优化的特定任务时,表现甚至略有超出。
“成了!明哥,咱们真的成了!”一个年轻工程师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测试数据,激动地声音都有些发颤。
李明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是长期熬夜后的疲惫,却掩不住眼中的光彩:“基础打得牢,这是应得的。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考验在后面。”
他所说的考验,指的是系统和软件生态的适配。周文斌早已摩拳擦掌,拿着几份精心准备的“疾风”平台性能白皮书和开发套件,再次拜访了那几家之前表达过兴趣,但对“火种一号”性能存疑的“灯塔客户”。
其中一家是国内知名的智能安防设备制造商“锐眼科技”,他们一直在寻找一款性能足够、供应稳定且更具成本优势的芯片,用于其新一代的智能门禁和网络摄像机产品线。
周文斌这次底气足了很多,他不再空谈理念,而是直接带来了搭载“疾风”工程样片的演示平台。
“王总,您看,”周文斌在现场进行演示,“基于‘疾风’平台,我们移植优化了贵公司核心的人脸识别算法。识别速度比上一代平台提升了百分之十五,功耗却降低了百分之十。更重要的是,整个系统架构完全自主可控,不存在任何潜在的供应链风险或技术授权纠纷。”
“锐眼科技”的王总看着演示平台上流畅运行的算法,以及旁边仪器显示出的功耗数据,眼神中透露出浓厚的兴趣。他亲自上手操作了一番,又仔细翻阅了周文斌带来的技术文档。
“性能……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王总沉吟道,“价格和供货周期呢?”
“价格绝对有竞争力,至少比同性能的进口芯片低百分之二十。至于供货,”周文斌自信地笑了笑,“只要订单落地,‘华芯国际’的产能可以优先保障。”
巨大的成本优势、稳定的供货预期,再加上“自主可控”这张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越来越重要的牌,终于打动了王总。
“好!”王总一拍桌子,“我们先下一批小批量订单,用于新一代入门级智能门禁的试产。如果市场反馈和稳定性测试通过,后续可以考虑更大范围的合作!”
第一份“灯塔客户”的订单,终于被周文斌啃了下来!虽然订单量不大,但其象征意义巨大!这证明,“奇点”的“火种”架构,不仅仅能在实验室里跑分,更能真正满足商业市场的需求,创造出实际价值!
消息传回公司,再次引来一片欢腾。这标志着“火种·疾风”计划,从技术成功迈向了商业成功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赵磊负责的“火种社区”也传来了好消息。那位Id叫“熵减”的神秘开发者,在获得了“疾风”芯片的虚拟仿真环境权限后,竟然独立完成了一个轻量级嵌入式数据库向“原点oS”的完整移植和深度优化,其性能表现甚至超过了在原生Linux下的版本!
“熵减”将完整的移植文档、优化心得和测试数据无私地分享到了社区,再次引发了轰动。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被这种“从零创造”的成就感和社区内浓厚的极客氛围所吸引,申请加入社区的邮件塞满了赵磊的邮箱。
“疾风”芯片,这把追求速度的利剑,终于开始展现出它的锋芒。它不仅在为“奇点”开拓市场,更在点燃一个基于自主根基的、充满活力的开发者生态。
林小一密切关注着这一切的进展。他没有被初步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环宇科技”绝不会坐视“奇点”就这样站稳脚跟。更激烈的碰撞,或许就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