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且示赞许地看着她,点头笑道:“且若猜得对了!
是洗手间里的水。
乘务员阿姨说了,洗手间和饮水间的水,都是自来水。
只不过,饮水间的水,烧开了,可以直接饮用。
而洗手间和盥洗盆里的水,没有烧开,主要用来冲洗厕所、洗漱,不适合直接饮用。
原因是,火车水箱里储存的水,要经过储藏和输送的环节,水质可能不符合直接饮用的标准。
不过,乘务员阿姨还说,如果渴急了,少喝一点,也没有关系。”
边好听了,笑着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个小瓶子。
然后,从里面取出了一粒,像细盐一样的白色结晶体来。
她把晶体给众人看了一下,说道:“这是明矾。
出门的时候,奚校长特地让我,带着路上应急。
在我们双闸,家家户户都用它,来净化井水和塘水。
洗菜、煮饭、烧水,我们都用这种净化水。”
想了想,她又说:“一担水,一般需要放2克明矾。
一水壶水,只要放这样的一小粒,就可以了。
放进水壶,再摇一摇。
半小时以后,等杂质沉淀下去,就可以拿来,应急解渴。
不过,喝多了,还是有风险的。
有条件的话,尽量煮成开水再喝!”
侯佳佳听了点头,边想边说:“我们十四个人,先净化两壶来应急。
下面,遇有饮用水,随时替换掉。”
说完,吩咐边好,把明矾放进宗且示的水壶里。
又让他摇匀了,挂在身上。
接着,大家陆陆续续去了洗手间,又增灌了一壶自来水,净化了备用。
不多时,乘务员过来查票。
果然,她查验了郑果、侯迎军的车票,对他们乱乘车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
既没有让他们补票,更没撵他们下车。
第二天上午六点,列车开开停停,终于到了郑州火车站。
一行人来到火车站广场,发现红卫兵接待站,还没有上班。
众人商量后,分成了三路,各自行动。
第一路,蒙不迟带着冯念初、宗且若,留在接待站,看管大家的行李,并排队领票。
侯佳佳和郭以刚,去售票厅买送客票,准备上车后补票,以保证和其他人,乘同一列火车。
边好带着其他人,去买早点。
不一会儿,众人又集中在了一起。
吃喝完毕,他们终于在上午九点,领到了第二天上午,去西安的火车票。
当天上午,大家找了个阴凉地方,休整了半天。
下午和晚上,宗且示等人,都上了补习课。
第二天,有了在武汉的经验,大家很快,就挤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没有坐票。
蒙不迟、宗且示等六人,率先挤进了车厢。
然后,用众人的行李,占住了两节车厢之间的一块地方。
再去拉了其他人,一一上车。
等众人安顿下来,才发现,这辆列车的洗手间,在车厢的另一头。
今天,车厢里的人,更加多了。
去上洗手间,只能站在座位的靠背上,扶着行李架,慢慢地走过去。
再加上,排队的时间,上一次厕所,需要半个多小时。
宗且示嫌麻烦,上了一次以后,干脆减少了喝水量,一直憋着尿。
13日凌晨,火车停靠在了西安站,他才急急忙忙,去了车站里的洗手间。
众人休整完毕,出了站,立即去接待站,排队领票。
只不过,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只能领到两天以后,去铜川的火车票了。
侯佳佳见了,马上说道:“等我明天到了单位,去联系一下。
看一看,能不能找到一部汽车,直接送你们去延安。”
宗且示听了,嫌与她在一起,说话办事,蹩手蹩脚。
恨不能,她现在就回单位,马上摇头笑道:“不要!
找关系,走后门,不是好习惯!
老妈,你放心去上班。
我们按照国家的规定,领票串联。
后面,我们还要去北京,你总不能,一直跟着照顾我们吧?”
蒙不迟听了,明白宗且示的意思,笑道:“佳佳姐姐,且示这样说,有两层意思。
一是,他想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二是,大家都没来过西安。
领两天以后的票,也可以在这里,多转一转。”
侯佳佳听了,看着众人,笑道:“那好,转转可以!
只是,不要忘了补习!”
众人听了点头。
几小时后,大家吃了早饭,领了火车票,送走了侯佳佳。
然后,在郭以刚、边好的带领下,在西安城逛了起来。
他们先去看了古城墙、鼓楼、回民街、劳动公园。
接着,又去了大雁塔、西庆宫公园等地。
中午,众人肚子饿了。
但是,见到西安人最爱吃的葫芦鸡、带把肘子、烩三鲜、荷叶粉蒸肉,担心钱不够用,也不敢买来吃。
只能咽着口水,去附近的红卫兵接待站,吃了馒头、萝卜、白菜和咸菜。
郭以刚不是红卫兵,只能站在一边,掏出干粮吃。
两天的等待时间,他们只遇到一个接待站,提供丸子汤、凉皮和正宗裤带面。
众人美美地吃了个饱,郭以刚和工作人员商量,也买了一份。
最后一天,众人贪玩,没有赶上饭点。
冯念初算了算账,前几天,吃了好几顿免费饭菜,预算省下一些。
应宗且示的强烈建议,众人在路边,找了一家臊子面馆。
点了肉丸胡辣汤两份,孜然肉大包子、肉夹馍、牛肉泡馍、臊子面、烤肉和油茶麻花各一份。
十四个人在一起,细细地分了,吃了个干干净净。
这一顿,是他们出发以来,吃得最好的一餐。
在西安停留的两个晚上,郭以刚和蒙不迟,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带着大家上补习课。
郑果、侯迎军与冯念恩,三人同龄,需要补习初一的课程。
蒙不迟见郑果和侯迎军,没有补习资料。
要求他俩,把冯念恩的资料抄写下来。
然后,跟着大家一起补习。
两人听了,欣然同意。
10月14日上午10点,众人准时,挤上了去铜川的火车。
一路无话,当天中午,就聚集在了铜川火车站广场上。
广场上,有成千上万去延安的师生。
宗且示先找到了红卫兵接待站,给众人作了登记。
登记时,他担心郭以刚不能与他们同行,把他记作了带队老师。
接待站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多问,立即给大家分派了住宿地。
与此同时,发放了一块写着号码、盖有公章的纸牌。
让大家明天早上六点,到广场集合,凭着这个纸牌,乘坐军车去延安。
铜川接待站,住宿免费。
吃饭,则要用钱和粮票购买。
食堂卖的,是用黑褐色磁碗蒸熟的米饭。
四两一碗,外加白菜粉丝和一勺小菜。
师傅接了钱和粮票,掀开摞成高高几层的笼屉,一人给一套扣碗。
揭开盖碗,下边是蒸好的米饭。
众人都是,第一次吃这种饭菜,吃得既可口,又暖和。
饭后,他们匆匆回到住宿点,立即开始上补习课。
晚上九点,补习结束。
想着明天,就能到达革命圣地延安,众人激动得,到大半夜也没睡着。
第二天清晨,众人迷迷糊糊地被叫起,摸着黑,到了站前广场。
广场上,早已经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宗且示很快,就从数不清的军车中,找到了与自己手持纸牌,号码相同的卡车。
解放军战士验明了号码,让众人爬上了帆布棚卡车。
车厢里面,早已站满了先来的红卫兵们。
又过了一会儿,一个解放军战士上来,再一次清点人数。
清点结束,他让大家扶好站稳。
自己下车,去指挥部汇报。
随着一片马达的轰鸣声,汽车得到指令,驶离了铜川,直奔延安而去。
车棚里,几十个人见了,叽叽喳喳,有说有笑。
宗且示高兴得,情不自禁唱起了队歌。
众人听了,歌由心生,也跟着唱起来。
天亮以后,汽车已经驶离铜川辖区,道路开始颠簸起来。
宗且示趴在篷布窗口,向外张望。
向前,看不见头车。
向后,看不见尾车。
浩浩荡荡的车队,像一条藏头隐尾的巨龙,摇摆着,奔驰在黄土高原上。
路边深深的沟壑,毫无绿色。
他看了,心里却没有一丝悲凉感觉,反而赞叹起黄土高原的壮阔与雄伟。
宗且示早上的稀饭,喝得多了。
不一会儿,就尿急起来。
他正准备,敲驾驶室的后窗。
却发现,汽车慢慢地停了下来。
他探头探脑,往车外看去。
只见车队,停在了一片开阔地上。
紧接着,车外传来响亮的哨子声。
一位解放军战士,高声喊到:“下车,放水!”
宗且示听了,心想:“放什么水?
难道,汽车坏了,要放水箱里的水?”
等他跳下车,看了一下,方才明白。
原来,解放军战士是让大家下车,各自去方便。
看了看四周,见男男女女混站在一起,他又想:“男生女生都在一起,怎么方便啊?”
刚想到这儿,只见一位解放军战士,挥舞着一面小红旗,高声指挥道:“男左女右!”
宗且示听了,马上明白过来。
赶紧隔着停在公路上的车队,跑得远远的,方便起来。
方便结束,转身就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遥望长长的车队,依旧看不清车队的首尾。
担心影响大部队的行动,他不及多看,学着解放军战士的样子,迅速地跑回了汽车,一下就爬了上去。
带队的解放军战士,见他们这车,人已经上得差不多了。
于是,让众人再一次报数。
报完数,确认人已到齐,带队的解放军战士立即下车汇报。
很快就听到,前面汽车发出的轰鸣声。
军车又平稳地启动,慢慢拉开了间距,一辆接着一辆,开了起来。
中午,车队开进了洛川,轻车熟路地,开上了一条条,不太宽阔的土路。
不一会儿,停在了一个个,黄土干打垒院墙的大院门前。
那么多军车,丝毫没有混乱和拥挤。
那位解放军战士又过来,安排众人下车,喝水、吃饭、休息。
大院里,几排大条桌,早已摆放好。
当地的老乡,抬出了热气腾腾的菜汤盆和馒头笸箩。
经过一个上午的颠簸,大家的肚子,早已经饿极。
见了饭菜,马上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不一会儿,众人就填饱了肚子。
吃饱喝足,人容易犯困,众人上了车,只聊了一会儿,一个个就睡着了。
汽车启动,又上下颠簸着,开了起来。
没过多久,众人被一个惊喜的声音,突然叫醒:“到了,到了,我看见宝塔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