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刚过,青溪镇的年味还未完全消散,街头巷尾仍能看到红灯笼的残影。“清鸢药膳坊”的木门早早敞开,苏清鸢站在柜台后,看着伙计们有条不紊地打扫卫生、整理药材,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新一年的打算。春节期间突发的客流和“年节药膳礼盒”的热销,让她看到了更多商机,也意识到店铺需要进一步拓展业务、优化运营,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
当天傍晚打烊后,苏清鸢没有让伙计们立刻下班,而是把大家召集到铺子的堂屋,桌上摆着刚煮好的元宵,热气腾腾的甜香弥漫在空气中。“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先尝尝元宵,咱们边吃边聊。”苏清鸢笑着给每个人碗里盛了一勺元宵,“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一下咱们铺子新一年的规划,也听听大家的想法。”
伙计们闻言,纷纷放下勺子,目光投向苏清鸢。阿巧擦了擦嘴角的糖水,好奇地问:“掌柜的,新一年咱们是不是要开分店呀?”苏清鸢笑着摇头:“开分店还太早,咱们先把眼前的业务做扎实。我有三个想法,想跟大家说说。”
她清了清嗓子,语气变得郑重起来:“第一个想法,是在店铺后院开辟一个小厨房,专门制作便携药膳。春节期间我发现,很多赶路的客商路过青溪镇,想吃药膳却没时间在店里等,要是咱们能做些方便携带、加热就能吃的药膳,比如药膳丸子、即食粥,他们买了就能带着赶路,肯定会受欢迎。”
大牛立刻点头附和:“掌柜的这个想法好!我之前护送阿巧的时候,经常看到客商背着包袱匆匆赶路,要是有便携的药膳,他们肯定愿意买。而且制作便携药膳,还能充分利用后院的空间,不用额外租地方。”老周也补充道:“便携药膳的成本不高,定价可以比堂食低一些,薄利多销,说不定能成为新的盈利点。”
苏清鸢满意地看着大家的反应,继续说:“第二个想法,是跟镇上的客栈合作,让客栈代卖咱们的伤药。现在咱们的伤药只在店里卖,很多住客栈的外乡人不知道,要是能放在客栈大堂,客人住店的时候就能看到,想买也方便。咱们给客栈提成,他们不用承担成本,还能增加收入,应该会愿意合作。”
阿珍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镇上的‘迎客来’和‘悦来’两家客栈,客流量特别大,要是能跟他们合作,咱们的伤药销量肯定能涨不少。而且客栈代卖,还能帮咱们宣传,让更多外乡人知道咱们的伤药。”小林也说:“我之前采购食材的时候,听客栈的伙计说,常有客人问哪里能买到治蚊虫叮咬、烫伤的药,咱们的伤药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个想法,是想让阿巧和阿珍独立调配药膳和伤药。”苏清鸢看向阿巧和阿珍,语气温和却坚定,“你们跟着我这么久,已经熟悉了大部分药膳和伤药的配方,以后我会把更多调配的工作交给你们,我自己则腾出时间,研究更复杂的病症调理方案,比如针对肺痨、哮喘的药膳方子。现在咱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常见病症,要是能研究出调理复杂病症的方子,咱们的铺子才能走得更远。”
阿巧和阿珍又惊又喜,阿巧有些紧张地说:“掌柜的,我们……我们能行吗?要是调配错了怎么办?”苏清鸢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放心,我会先教你们更细致的调配方法,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会在旁边看着,等你们熟练了再独立操作。你们都很聪明,也很用心,肯定能做好。”阿珍激动地说:“掌柜的,我们一定好好学,不会让您失望!”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开始着手落实规划。她先带着大牛在后院开辟小厨房——后院原本有一间闲置的小屋子,苏清鸢让人把屋子打扫干净,砌了一个小灶台,又添置了几个蒸笼、铁锅和密封的陶罐,用来制作和存放便携药膳。她还根据之前的药膳配方,调整出适合便携的品类:药膳丸子用鸡肉、山药、香菇做原料,搓成小球蒸熟后冷却,装在陶罐里,客人买回去加热就能吃;即食粥则把熬好的八宝粥、葱白粥装进带盖的粗瓷碗,用蜡密封碗口,保证存放三四天不变质。
同时,苏清鸢开始系统地教阿巧和阿珍调配药膳和伤药。她把每种药材的用量、配伍禁忌、熬制火候都写在纸上,一一讲解给她们听,还让她们亲手操作,自己在旁边指导。有一次,阿珍调配“清凉愈肤膏”时,不小心多放了半勺薄荷汁,苏清鸢没有责怪她,而是让她把多放了薄荷汁的膏体涂在自己的手臂上,感受差异:“你看,多放了薄荷汁,膏体就会太凉,涂在伤口上会刺激皮肤。调配药材一定要精准,差一点都不行。”阿珍记住了这次教训,之后调配时更加小心,再也没出过错。
关于与客栈合作的事,苏清鸢打算等小厨房和药材调配的事步入正轨后再推进。她先让小林去镇上的客栈打听情况,了解各家客栈的客流量、住客需求和合作意向。小林回来后报告说,“迎客来”和“悦来”两家客栈的客流量最大,住客多是经商和赶考的人,对伤药的需求也比较大,而且两家客栈的老板都比较开明,应该愿意合作。苏清鸢听后,心里有了底,决定等下周就去这两家客栈洽谈合作。
一周后,小厨房顺利建成,第一批便携药膳——五十份药膳丸子和三十份即食粥制作完成,摆上了柜台。便携药膳刚推出,就吸引了不少赶路的客商。一个要去邻县经商的客商,一下子买了十份药膳丸子:“我路上要走三天,带着这个正好,加热就能吃,比啃干粮强多了。”还有一个赶考的学子,买了两份即食粥:“我住的客栈没有早膳,买这个当早膳正好,还能补身体。”第一天下来,便携药膳就卖出去了大半,苏清鸢知道,第一个规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而阿巧和阿珍经过一周的学习,已经能独立调配大部分药膳和伤药了。阿巧能熟练地熬制“独活寄生药膳汤”“生姜羊肉汤”,阿珍能精准地调配“清凉愈肤膏”“止痒凝露”,苏清鸢只需要偶尔抽查,确认品质没有问题。看着她们越来越熟练的操作,苏清鸢心里很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腾出时间,去研究更复杂的病症调理方案了。
这天晚上,苏清鸢坐在灯下,翻看着母亲留下的药膳方子,又拿出纸笔,开始记录自己对肺痨病症的研究。她想起之前老周的儿子得了肺痨,虽然现在病情稳定了,但还需要长期调理,要是能研究出一款针对肺痨的药膳,不仅能帮到老周的儿子,还能帮助更多患有肺痨的百姓。她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写写画画,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也照亮了她眼中对未来的期待。
苏清鸢知道,新一年的规划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与客栈合作、研究新的药膳方子、把弟弟妹妹接到镇上……但她并不着急,也不害怕。因为她有一群齐心协力的伙计,有百姓们的支持,还有一颗想要把药膳事业做好、帮助更多人的初心。她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清鸢药膳坊”一定会越来越好,成为青溪镇乃至更远地方百姓心中的“放心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