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的涟漪并未在工作室内部引起太大的动荡。顾殇那句“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像一道无形的锚点,稳住了所有人的心神。赞誉也好,探询也罢,都被暂时搁置在一旁,团队的焦点重新凝聚于产品本身。
然而,叶羽琋能感觉到,顾殇肩上的压力无形中增加了。他待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变得更长,对代码和数据的审查也愈发严苛。外界对技术的关注,像是一把标尺,悬在了他的头顶,让他对自己产出的要求提到了一个近乎苛刻的程度。
推荐算法的迭代进入了最磨人的调参阶段,性能的提升曲线变得极其缓慢,每一个百分点的进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顾殇常常对着满屏的日志和数据,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眉头紧锁,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低气压。
叶羽琋知道,他钻进了牛角尖。技术上的瓶颈,加上外界无形施加的期望,让他陷入了一种不突破就不罢休的执拗状态。她尝试过劝他放松,但收效甚微。
这天深夜,工作室又只剩下他们两人。叶羽琋处理完手头的工作,走到顾殇办公室门口,发现里面的灯还亮着,他人却不在电脑前,而是站在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背影显得有些孤寂。
她轻轻走进去,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走到他身边。
“还在想算法的事?”她轻声问。
顾殇没有回头,只是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夜色模糊了他的表情,但叶羽琋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熟悉的、陷入思维困境时的焦灼感。
“我看了后台数据,”叶羽琋将声音放得更柔,“新算法上线后,玩家的平均作品浏览时长增加了百分之十五,画廊的整体互动率也提升了。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不够。”顾殇的声音低沉沙哑,“误差率还是太高,无法精准理解小众风格。”
叶羽琋沉默了片刻。她知道,对于追求极致的顾殇来说,“不够好”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她伸出手,轻轻握住他放在窗台上、微微绷紧的手。他的指尖冰凉。
“顾殇,”她唤他的名字,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你还记得,我们最开始做‘星尘’是为了什么吗?”
顾殇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
“不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无缺、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技术标本。”叶羽琋看着窗外遥远的灯火,缓缓说道,“是为了给像曾经的你我一样,可能觉得现实有些孤单、有些格格不入的人,一个可以自由创造、能被看见、能找到同好的地方。”
她顿了顿,感觉到掌下他的手微微动了一下。
“那个用基础方块搭出歪扭小房子的新手,那个精心还原了故乡景色的玩家,那个因为作品第一次被点赞而兴奋地跑来社区分享的人……算法或许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他们作品里的全部奥妙,但它已经成功地,让这些原本可能被淹没的星星,被更多的人看到了。”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温暖的泉水,一点点渗透进顾殇因过度思考而干涸的心田。
“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锚点,始终是那些因为‘星尘’而变得稍微不一样了的玩家和他们的故事。”
顾殇久久没有说话。窗外的城市依旧沉默,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车辆声。叶羽琋只是静静地握着他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过了许久,顾殇紧绷的肩膀终于微微松弛下来。他反手,更紧地握住了她的手,掌心传来一丝回暖的温度。
他没有说“我知道了”,也没有承诺立刻去休息。但叶羽琋知道,她的话他听进去了。那个因为外界关注和自身苛求而有些偏离的锚点,正在被一点点拉回正确的位置。
他们追求的,从来不是技术的神坛,而是星海的温度。
夜色深沉,而彼此紧握的手,是这个夜晚最坚实的锚点,足以定住风浪,指引归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