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冬雪悄然而至,细碎的雪花给农庄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沙棘园和枣林的枝条挂上了晶莹的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鱼塘结了薄冰,韩立春和水生每天都要小心地破开冰面检查增氧机。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反季节的绿叶菜长势正好。加工车间里,灌装好的沙棘原浆和第一批陈酿的沙棘酒整齐码放,散发着醇厚的香气。
农庄进入了相对闲适的“冬藏”时节。大规模的户外劳作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总结、规划和内部提升。
王龙飞和李静的关系,在经历了最初的炽热后,也如同这季节一般,沉淀为一种更深沉、更日常的温暖。他们不再需要刻意的约会,因为生活本身就成了最长情的陪伴。清晨,王龙飞依旧会早起巡视,李静则会准备好热腾腾的早饭。白天,他们各自忙碌,王龙飞主要和李强、赵大虎一起,核算今年的收支,制定明年的种植计划和预算,并着手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材料;李静则和韩立春、张小梅一起,整理分析全年的生产数据,优化各项标准操作流程,并开始构思利用沙棘果渣开发饲料或有机肥的可行性方案。
他们的交流更多地融入了工作的细节。
“龙飞,你看这组数据,二号沙棘园施用改良肥后,果实维生素c含量平均提升了15%,但糖酸比波动有点大,明年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施肥时机?”李静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图表说。
王龙飞凑过去仔细看着,点点头:“有道理。开春后,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块做几个对比试验,把数据摸得更准。”
“认证材料里,关于水质追溯这部分,我觉得还可以补充立春做的日常监测记录,更完整。”李静又提醒道。
“好,我让强子把记录本都拿过来。”
这种基于共同事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的感情根基更加牢固。夜晚,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常常是吃过晚饭,两人会窝在烧着暖炉的办公室里,王龙飞看农业政策或市场分析报告,李静则看书或研究新的农业技术文献,偶尔交流几句心得,或者只是安静地各做各的事,空气中流淌着静谧而安详的气息。有时,李静会弹奏那把她从学校带回来的旧吉他,轻声哼唱几句民谣,王龙飞就放下手中的书,静静地听着,目光温柔。窗外是凛冽的寒冬,屋内却温暖如春。
他们也开始了对未来的具体规划。坐在老枣树下(虽然现在光秃秃的),裹着厚厚的棉衣,呵着白气,认真地讨论着。
“开春后,葡萄架就搭起来。”王龙飞指着宿舍前那片空地,“葡萄苗我已经托人打听了,找个好品种。”
“嗯!”李静眼睛亮亮的,“旁边还可以种点紫藤,开花的时候肯定很美。石桌石凳要选那种带点天然纹理的。”
“养殖区那边,我打算隔出一小块,养几只羊羔和小猪。”王龙飞继续规划,“不图卖钱,主要是让孩子们来参观时有得看,也能自家消耗一部分厨余,形成小循环。”
“这个主意好!”李静表示赞同,“还可以散养几只土鸡,下的蛋给春燕姐她们改善伙食。”
“等明年效益再好点,我们把宿舍和办公室翻修一下,弄得舒服些。”王龙飞看着李静,眼神里带着承诺和期待,“总要有个像样的家。”
这些朴素的规划,一点点勾勒出他们共同的未来蓝图,简单,却充满了烟火气的幸福向往。
雪花再次飘落的时候,年关近了。农庄里开始准备年货,春燕和秋菊忙着灌香肠、腌腊肉,空气中弥漫着年味的香气。王龙飞和李静商量着,给每个员工都包一个厚实的红包,感谢大家一年的辛苦。张小梅则精心设计了一份“本味年礼”,将沙棘原浆、蜜枣、干菜和特级鸡蛋组合成礼盒,在网店上预售,反响热烈。
除夕夜,农庄所有留下来过年的人聚在一起,吃了顿丰盛的年夜饭。桌上几乎都是农庄自产的食材,虽然比不上城里的山珍海味,却格外香甜踏实。王龙飞和李静一起举杯,感谢大家的付出,也祝愿农庄的明天更好。窗外爆竹声声,屋内笑语盈盈,充满了希望。
冬藏,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春天的勃发。对王龙飞和李静而言,这个冬天,他们不仅收获了爱情的沉淀,更坚定了共同前行的信念。他们的诗和远方,就藏在这片土地四季轮回的生机里,藏在彼此携手共度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当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时,他们的梦想,将随着种子一起,破土而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