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长乐郡以北,毗邻荒漠,有一片名为“枯荣戈壁”的广袤地带。此地黄沙千里,植被稀疏,昼夜温差极大,环境极为严酷。然而,就在这片看似死寂的戈壁深处,却奇迹般地存在着一小片绿洲,绿洲中心,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名曰“寂灭禅院”。禅院之名与绿洲生机形成鲜明对比,透着几分玄奥。
相传,寂灭禅院始建于数百年前,一位得道高僧于此地观“海市蜃楼”,悟得“枯荣一如,生死不二”的至理,遂结庐修行,后逐渐形成禅院。禅院僧众极少,世代传承一种独特的“枯荣禅”,于这极端的生死交替之境中,锤炼心性,追求超越。
宁瑜与阿翎并非为求法而来,只是穿越戈壁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沙暴,凭借宁瑜的灵识与阿翎对风沙的敏锐感知,才得以寻到这片绿洲暂避。踏入绿洲,仿佛一步从地狱跨入天堂。外围是炙热的风沙与无垠的枯黄,内里却是水草丰美,树木葱郁,一口清泉汩汩流淌,滋养着这片小小的生命乐园。而那座以黄土垒就、饱经风沙侵蚀却依旧巍然屹立的寂灭禅院,就静静地坐落在绿洲中心,与周围的生机和谐共存,又仿佛超然物外。
阿翎深深地吸了一口湿润清新的空气,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她肩头的纸鹤,也仿佛从之前的紧张中放松下来,轻轻抖落翅羽上沾染的沙尘。然而,她的灵觉随即感受到,这绿洲之中,除了盎然的生机,还弥漫着一股极其深沉、近乎“空无”的寂灭之意,源头正是那座禅院。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气息在此地交织,却并不冲突,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平衡与和谐。
宁瑜的目光则投向了禅院。他能感知到,禅院本身仿佛一个巨大的、缓慢呼吸的生命体,它在吸纳着绿洲的生机,却又在释放着一种更为本质的“静”。这种“静”,并非死寂,而是包含了生灭、动静、有无的终极宁静。
两人走向禅院。院门虚掩,并未上锁。推门而入,院内打扫得一尘不染,却空无一人,只有几株形态古拙、半枯半荣的老树,以及一座小小的放生池,池水清澈见底,几尾红鲤悠然游动。正殿的门敞开着,隐约可见殿内供奉的并非常见的慈眉善目的佛像,而是一尊面容模糊、似笑非笑、仿佛介于存在与虚无之间的石像,那便是“枯荣佛”,象征着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实相。
一位身着灰色僧袍、面容清癯、眼神如同古井般波澜不惊的老僧,正拿着扫帚,缓缓清扫着院中的落叶。他的动作极其缓慢,每一个起落都仿佛蕴含着某种韵律,与这院中的寂静融为一体。
见到宁瑜与阿翎,老僧并未惊讶,只是停下动作,单手竖掌于胸前,微微颔首:“二位施主,远来辛苦。禅院简陋,若不嫌弃,可在此歇脚。”
他的声音平和舒缓,不带丝毫烟火气,却自有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
“多谢大师。”宁瑜还礼,“晚辈宁瑜,与小妹阿翎,因沙暴之故,误入宝地,叨扰清修了。”
“缘起缘灭,皆是因果。既入此门,便是有缘。”老僧淡然道,“老衲法号‘了尘’,乃本院住持。二位请随我来。”
了尘禅师将二人引至偏殿客房,奉上清茶。茶水是直接用那清泉煮沸,茶叶则是院中那半枯半荣的老树上采摘,色泽清淡,入口微苦,回味却带着一丝奇异的甘甜与宁静,仿佛饮下的不是茶,而是这片土地的生灭韵律。
“大师居此绝境,修行‘枯荣禅’,想必对生死、有无之理,有着远超常人的见解。”宁瑜品着茶,恭敬请教。
了尘禅师目光望向院中那半枯半荣的树,缓缓道:“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戈壁之枯,绿洲之荣,乃至我等之身心,何尝不是如此?执着于荣,则畏枯;执着于生,则惧死。枯荣禅者,非是沉溺于枯寂,亦非贪恋于繁荣,而是于这枯荣交替、生死流转之中,照见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心若能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则枯亦是荣,荣亦是枯,生死一如,得大自在。”
他的话语玄奥,却与这禅院、这绿洲、这戈壁的气息完美契合。阿翎听得似懂非懂,但她能感受到老僧身上那股超越世俗分别的宁静力量。
宁瑜若有所思。此地的修行,确实直指核心,摒弃了一切外在繁华与形式,直探心源。
就在这时,禅院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喧哗声,打破了院内的寂静。只见一行数人,风尘仆仆,闯入了绿洲,直奔禅院而来。为首的是一个衣着华贵、面色焦躁的中年男子,身后跟着几名护卫仆从,还有一个被搀扶着、面色灰败、气息奄奄的老者。
“了尘禅师!了尘禅师可在?”那中年男子一进院门,便大声呼喊,语气中充满了急切与不容置疑,“快!快救救我父亲!我们听闻寂灭禅院的‘枯荣禅心’有起死回生之效,特千里迢迢而来!只要您能救活家父,多少香火钱,我们都愿意出!”
了尘禅师走出偏殿,看着那奄奄一息的老者和焦躁的中年人,神色依旧平静,只是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
“阿弥陀佛。”了尘禅师宣了声佛号,“施主,枯荣禅心,非是起死回生之药石,乃是明心见性之智慧。它或许能助人勘破生死,坦然面对,却无法逆转肉身之衰亡。令尊年事已高,油尽灯枯,此乃自然之理,强求不得。”
那中年男子闻言,顿时急了:“禅师!您可是得道高僧!岂能见死不救?不是说佛法无边吗?定然是您不肯尽力!只要您肯出手,必定有办法!” 他话语中带着质疑与一丝恼怒,显然将禅院当成了能施展神迹的地方。
他身后的仆从也纷纷附和,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宁瑜与阿翎在偏殿内,静静看着这一幕。阿翎对那垂死的老者心生同情,又对那中年男子的无礼微微蹙眉。
了尘禅师并未动怒,只是摇了摇头,走到那老者面前,伸出枯瘦的手指,轻轻搭在老者腕脉上,闭目片刻,然后对中年男子道:“令尊生机已如风中残烛,非药石所能挽回。老衲所能做者,唯有以禅音安抚其心神,令其减少痛苦,或许……能助其走得安宁一些。”
“安宁?我们要的不是安宁!是活命!”中年男子几乎是在咆哮,“我看你们这些和尚,就是故弄玄虚!什么枯荣禅,根本就是骗人的!”
他情绪激动,竟指挥护卫欲要强行将老者抬入禅院正殿,逼迫了尘禅师施展“神通”。
宁瑜见状,不能再坐视,走出偏殿,朗声道:“这位施主,请稍安勿躁。”
中卷
宁瑜的突然出声,吸引了那中年男子等人的目光。见他气度不凡,中年男子稍微收敛了些气焰,但仍带着不耐烦:“你又是谁?也要来管闲事?”
宁瑜不答,目光落在那气息奄奄的老者身上。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老者体内生机几乎断绝,五脏衰竭,确实已是回天乏术。了尘禅师所言不虚。
“这位居士,”宁瑜对中年男子道,“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纵是帝王将相,亦难逃脱。禅师乃修行之人,精通的是心性之道,而非逆转生死之术。您强人所难,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扰了禅院清静,于令尊心神亦是无益。”
“你懂什么!”中年男子怒道,“我爹辛苦一生,还未享够清福,怎能就这么走了?但凡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试试!这老和尚名声在外,定有办法!”
宁瑜摇了摇头:“执着于生,恐惧于死,此乃众生常态。然,正是这份执着与恐惧,构成了最大的痛苦。令尊此刻,或许肉体痛苦,但更痛苦的,是面对消亡的恐惧与对世间的留恋。了尘禅师愿以禅音助其安心,乃是真正的慈悲。您何不放下强求,给予令尊最后的安宁与尊严?”
中年男子还要争辩,却见那一直昏迷的老者,眼皮微微颤动,似乎听到了外界的对话,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努力地想说什么。
了尘禅师俯下身,将耳朵凑近老者唇边。
片刻后,了尘禅师直起身,对那中年男子道:“令尊说……他累了……让你……放手……让他……安心去吧……”
中年男子如遭雷击,呆立当场,看着父亲那浑浊眼中流露出的释然与恳求,一直强撑着的情绪终于崩溃,跪倒在老者榻前,失声痛哭。
了尘禅师示意宁瑜和阿翎稍候,他则盘膝坐在老者身旁,手结法印,低声吟诵起一篇旋律奇特、古拙苍凉的经文。那并非常见的佛号,而是寂灭禅院独有的“枯荣禅音”。
禅音响起,初听如同秋叶飘零,带着萧瑟与寂灭之意,令人心生悲凉。但那悲凉之中,却又蕴含着一种更深沉的宁静与接纳。仿佛在诉说,凋零并非终结,而是回归本源,是生命循环中自然的一部分。
随着禅音的流淌,那老者急促的呼吸渐渐变得平缓,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甚至浮现出一丝奇异的、超脱般的安详。他最后看了儿子一眼,眼神中不再有恐惧与不甘,只有一片澄澈的平静,然后缓缓闭上了眼睛,气息终绝。
他走得很安详,如同熟睡一般。
中年男子抱着父亲的遗体,痛哭流涕,但之前的焦躁与蛮横已然消失,只剩下深深的悲伤与一丝……明悟。他终于明白,有些事,非人力所能及,强求只会增加痛苦。父亲的安然离去,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了尘禅师停止诵经,起身,对那中年男子合十道:“施主节哀。令尊已放下执着,回归寂静,此乃福报。”
中年男子抹去眼泪,对着了尘禅师和宁瑜深深一揖:“多谢禅师……多谢这位公子……是在下……愚昧了。”
他安排护卫妥善处理父亲后事,并未再提香火钱之事,只是对着禅院恭敬地拜了三拜,然后带着一行人,默默地离开了绿洲。
禅院重归寂静,仿佛刚才的喧嚣只是一场幻梦。
了尘禅师看向宁瑜,眼中带着赞许:“宁施主慧心明辨,善巧化解此段恶缘,老衲多谢。”
宁瑜还礼:“大师慈悲为怀,以禅音度人,晚辈敬佩。只是……目睹生死,总令人心生感慨。”
了尘禅师引宁瑜与阿翎再次回到院中,坐在那半枯半荣的老树下,缓缓道:“施主可见此树?一半枝叶繁茂,生机勃勃;一半枝干虬结,形如枯槁。然,荣者终将枯,枯者亦可能逢春再荣。其根本,不在枝叶之荣枯,而在深植于大地之根性。人之生死,亦复如是。肉身如枝叶,有生有灭;而灵性如根性,本自具足,不生不灭。枯荣禅所求,并非让枝叶永不凋零,而是让人识得那不变的根性,则面对枝叶之荣枯,便能如如不动,得大自在。”
他指着放生池中悠游的鱼儿:“鱼在水中,不识水之为何物;人在道中,亦不识道之为何物。只因沉溺于现象(枝叶之荣枯),而忘了本体(根性、水道)。若能于生死关头,一念回光,照见五蕴皆空,则生死枷锁,当下脱落。”
宁瑜闻言,心有所感。他想起自己过往经历,无论是枯木逢春,还是渡厄解怨,其核心似乎都在于引导人们超越表象的困境,回归内心的本源与平衡。这枯荣禅的“照见根性”,与他的道颇有相通之处。
阿翎也安静地听着,她看着那半枯半荣的树,又看了看池中的鱼,似乎也在努力理解这深奥的道理。
宁瑜沉吟片刻,向了尘禅师请教道:“大师,如何能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时刻保任此心,照见根性,而不被外境荣枯所转?”
了尘禅师微微一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并非要离开日常生活,另寻一个‘禅’来修。只需在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觉知,念念分明。喝茶时,便全然体会茶之滋味;行路时,便清晰感知脚下之路。不追忆过去,不期盼未来,只是安住于当下这一念。久而久之,妄念自息,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尘尽光生。”
他顿了顿,又道:“然,此非一蹴而就。需有‘长远心’,如这戈壁中的骆驼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风沙,于极端之境中,锤炼不移之志。我寂灭禅院选址于此,便是借此枯荣极端之境,磨砺僧众心性,令其于大死之后,得大活之机。”
宁瑜深深点头。这“于当下保任觉知”、“于极端境中磨砺心性”,确实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接下来的几日,宁瑜与阿翎便在这寂灭禅院住了下来。每日里,随僧众一同晨钟暮鼓,听讲了尘禅师讲解枯荣禅法,有时也帮忙做些清扫、汲水的杂务。在这极致的宁静与简朴中,宁瑜感觉自己的心境愈发沉淀,对生死、动静、有无的领悟也更加深入。阿翎似乎也更喜欢这里的氛围,她与院中的小动物相处融洽,她的纸鹤有时会停在那半枯半荣的树枝上,仿佛也在参悟着什么。
下卷
这一日,了尘禅师邀宁瑜与阿翎至禅院后的一处沙丘之上观日落。戈壁的日落,壮丽而苍凉,巨大的火红色日轮缓缓沉入地平线,将无垠的沙海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与头顶渐渐深邃的蓝天形成强烈对比。风掠过沙丘,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施主看这日落。”了尘禅师盘膝坐在沙丘上,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光明隐没,黑暗将至,此是‘枯’;然,明日朝阳依旧会升起,带来新生,此是‘荣’。这永恒的交替,便是天地间的‘枯荣禅’。心若随境转,则日暮而悲,日出而喜,永在轮回;心若能如如不动,照见这交替背后的永恒寂静,则无悲无喜,得大安宁。”
宁瑜凝视着那逐渐消失的最后一抹余晖,心中一片澄明。他仿佛看到了时光的长河,生灭的洪流,以及那贯穿始终、不生不灭的“觉性”。在这浩瀚的天地面前,个人的喜怒哀乐、得失荣辱,显得如此渺小,如同沙粒。
阿翎也静静地坐着,她的目光追随着天边最后一只归巢的飞鸟,直到它消失在暮色中。她似乎也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宏大与宁静。
就在夕阳完全沉没,天地间最后一丝光亮即将被黑暗吞噬的刹那,宁瑜的灵识仿佛与这片戈壁、这片天空、这永恒的枯荣韵律彻底融合了!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韵律本身!生灭、动静、有无……一切对立的概念在这一刻消融,唯有那纯粹的、无限的、如如不动的“存在”本身!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体验,仿佛触碰到了某种宇宙的终极实相。虽然只是一瞬,却让他对“道”的理解,踏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当他从那玄妙的境界中回过神来时,夜幕已然降临,繁星满天,戈壁的夜晚寒冷而清澈。了尘禅师正微笑地看着他,眼中充满了欣慰。
“恭喜施主,一念回机,得窥本来。”了尘禅师合十道。
宁瑜起身,对着了尘禅师深深一揖:“多谢大师点拨之功,此地修行之缘。”
了尘禅师摆手:“皆是施主自身慧根与积累,老衲不过顺水推舟。望施主日后,无论身处何境,勿忘今日所悟,于一切荣枯顺逆中,常保此心光明。”
次日,宁瑜与阿翎辞别寂灭禅院。了尘禅师并未远送,只是站在禅院门口,如同他们来时一样,平静地目送他们离去。
走出绿洲,重新踏入茫茫戈壁,灼热的风沙再次扑面而来。然而,宁瑜与阿翎的心境,却与来时截然不同。那份在禅院中淬炼出的内在宁静,如同在心底点燃了一盏不灭的明灯,无论外界是“荣”是“枯”,是顺是逆,都无法再轻易扰动他们的心神。
“枯荣禅心,在于超越分别,照见实相。”宁瑜对阿翎总结道,“世人皆喜荣厌枯,乐生恶死,故而常在得失间痛苦挣扎。若能明了荣枯本是一体,生死皆属自然,心不被外境所转,则无处不是自在,无时不得安宁。这寂灭禅院的修行,看似极端,实则直指人心最深的恐惧与执着,为我们揭示了一条超越痛苦、抵达永恒宁静的道路。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最积极的面对与解脱。”
阿翎赞同地点了点头。她回望那已然看不见的绿洲与禅院,心中充满了感激。她知道,这份对“枯荣”的领悟,将伴随她走过未来所有的旅程,让她能以更从容、更智慧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变化。
二人身影,在无垠的戈壁上渐行渐远,与天地融为一体。他们的步伐坚定而从容,仿佛无论前路是绿洲还是荒漠,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已无法动摇他们心中那盏由“枯荣禅心”点燃的明灯。这关于生死、荣枯、超越的故事,也必将如同戈壁中的驼铃,悠远而清晰地,回响在追求心灵解脱的修行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