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启明资本那透着资本家精明劲儿的大馅饼,我这心里头反倒踏实了不少。就像我妈说的,图个心安比啥都强。公司账上的钱虽然紧巴点,但还能撑一阵子,几个项目回款也陆续在进,饿是饿不死。踏踏实实把技术打磨好,把客户服务到位,比啥都强。
可这踏实日子没过两天,楼上邻居“洞察未来”周亦珩周总那份合作邀请函,又把我这刚平静下来的心湖给搅和了一下。联合研发?这词儿听着比“投资”可顺耳多了,至少听起来是平等合作,一起干活,不是谁给谁当爸爸。
我把老张和小刘又叫到小会议室,把周总的函件给他们看。老张一看就来了精神:“联合研发?这个好啊!‘洞察未来’技术底子厚,他们那个严总上次来讲安全,我就觉得有两把刷子!跟他们合作,咱们肯定能学到东西!说不定还能把他们那套安全体系给摸过来!”
小刘则比较谨慎:“合作是好事,但怎么个合作法?是出人出钱一起搞个新项目?还是技术共享?知识产权怎么算?别到时候咱们辛苦搞出来的东西,又成了给别人做嫁衣。”
小刘这话点醒了我。是啊,吃一堑长一智,被“飞跃”坑过之后,我对这种“合作”格外敏感。周亦珩这人看着是挺正派,上次也帮过我们,但商场上的事,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呢。
“这样,”我拍板,“回复周总,就说我们对联合研发很感兴趣,但希望能先面对面详细聊聊合作的具体模式和细节。最好,能让他们先拿出个初步的方案来。”
邮件发出去没多久,周亦珩就亲自打来了电话,语气还是很热情:“陆总,收到回复了!太好了!我就知道你们会对这个方向感兴趣。这样,如果你们方便,明天上午我带我们技术负责人下去一趟,咱们当面聊,怎么样?”
效率这么高?我自然满口答应。
第二天上午,周亦珩果然带着一个人下来了。技术负责人姓沈,是个四十岁左右、头发有点稀疏但眼神很专注的男人,一看就是那种沉浸在技术世界里的老江湖。双方寒暄坐下,周亦珩开门见山。
“陆总,张总,刘总监,我也不绕弯子了。我们看好你们在实时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上的技术深度和实战经验,特别是经过上次项目,印象很深。我们‘洞察未来’呢,在底层架构、平台稳定性、尤其是数据安全方面有些积累。但说实话,在面向特定业务场景的深度算法优化上,不如你们灵活和专注。”
他这话说得挺实在,没摆大公司的架子。“所以,我们想的联合研发,不是谁帮谁,而是优势互补。我们可以共同选定一两个有市场潜力的垂直行业方向,比如金融风控或者智能运维,成立联合项目组。我们出平台技术、部分核心算法和安全框架,你们出业务理解、深度优化算法和前端应用。成果共享,知识产权按贡献度分配,具体比例可以谈。甚至可以共同成立个新的业务实体来运营。”
周亦珩边说,旁边的沈工就拿出平板,展示了一些他们平台的技术架构图和几个预设的合作方向方案,看起来是花了心思准备的。
老张听得眼睛发亮,尤其是看到沈工展示的某个分布式存储的底层优化方案时,差点没忍住当场讨论起来。小刘则更关注商业模式和产权划分,问了好几个关于收益分成和决策机制的问题。
我一边听,一边心里快速盘算。这个合作模式,听起来确实比单纯的融资或者项目外包要靠谱得多。更像是战略联盟,各取所需。如果能成,我们不仅能借助“洞察未来”的平台和技术实力,提升我们解决方案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接触到更广阔的行业市场。而对方,看中的是我们灵活的技术落地能力和对垂直行业的理解。
但……核心问题还是那个:信任。要把我们的核心算法,放到对方的平台上去跑,甚至部分代码可能要共享,这安全吗?虽然对方强调数据安全是他们的强项,但谁能保证万无一失?
聊到最后,周亦珩也看出了我们的顾虑,他很坦诚地说:“陆总,我理解你们的担心。毕竟大家之前都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这样,为了表示诚意,也为了建立信任基础,我们提议,第一步,可以不涉及核心代码交换。我们先进行技术架构的对接和接口调试,你们可以把脱敏后的数据或者模拟数据放到我们平台上测试性能。同时,我们可以互派技术人员到对方团队短期交流,加深了解。觉得没问题了,再谈更深度的代码级合作。怎么样?”
这个提议,算是给了一个缓冲和相互考察的机会。我看了看老张和小刘,他们都微微点头。
“周总这个提议很务实,”我表示同意,“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来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那就按您说的,先从技术架构对接和人员交流开始。”
“好!”周亦珩很高兴,“那我们就尽快启动第一步!沈工,你这边和陆总他们技术团队对接,把环境搭起来。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
送走周亦珩和沈工,我们仨回到办公室,都有点小兴奋。
“老陆,我觉得这次有戏!”老张搓着手,“他们那个平台架构,确实有东西!要是能整合进来,咱们产品的性能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小刘也点头:“合作模式听起来比较公平,而且给了缓冲期。关键是,这次是咱们占主动,咱们的技术是他们需要的。”
我点点头,但心里那根弦还绷着:“合作是好事,但咱们也得留个心眼。老张,跟沈工那边对接的时候,把握好分寸,该展示的展示,核心的底牌先捂着点。小刘,合作框架协议要盯紧了,条款必须清晰,特别是知识产权和退出机制。”
“明白!”两人异口同声。
接下来的几天,老张带着小陈他们,跟“洞察未来”的沈工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技术对接。双方技术人员凑在一起,对着架构图、接口文档各种讨论,气氛倒是挺融洽。沈工那人技术很扎实,也没什么架子,老张跟他聊得挺投机。
我也抽空跟周亦珩又通了几次电话,聊了聊行业趋势和未来规划,感觉他确实是个想做实事的人,不是那种纯粹的商人。
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次,好像真的找到了一条可以并肩前行的伙伴?
然而,就在技术对接初步完成,准备进行第一次联合测试的前夕,沈工那边提出了一个要求:为了确保我们优化后的算法能在他们的安全框架下稳定运行,希望我们能提供部分核心算法的“伪代码”或者关键流程的逻辑说明,以便他们进行安全评估和适应性调整。
“伪代码”和逻辑说明,虽然不涉及具体的代码实现,但已经触及到了算法的核心思路和关键环节!
这个要求一提出来,老张第一时间就跑来找我,脸色有点凝重:“老陆,沈工那边要算法逻辑说明,这……给还是不给?”
我心里也是“咯噔”一下。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这就像两人谈恋爱,总得有点实质性进展,不能老是隔空喊话。可这“实质性进展”的代价,可能就是暴露我们最核心的技术秘密。
给,还是不给?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又一次把我推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给了,合作可能快速推进;不给,信任基础可能受损。
我看着老张,又看了看窗外楼下“洞察未来”的logo,心里天人交战。这合作的路,果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每一步都充满了试探和博弈。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村子近在眼前,可进村的路口,却设着一道需要付出代价才能通过的门卡。这代价,我们付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