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深秋,寒意渐浓。陆景深站在梅奥中心心脏外科研究所高层实验室的落地窗前,窗外查尔斯河在夜色中静静流淌,对岸mIt的灯火如同散落的星辰。他刚结束与苏晴长达四小时的论文数据核对,大脑因高速运转而微微发热,一种智力上的饱足感与疲惫感交织在一起。
苏晴收拾好笔记本电脑,走到他身边,同样望着窗外。“这个模型一旦验证成功,对临床射频消融术的精准度提升会有显着意义。”她的声音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工作达成后的松弛,“你的临床直觉又一次帮了大忙,景深。”
陆景深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闪烁的灯火上,没有聚焦。这种高效的、纯粹基于逻辑和目标的协作,确实带给他极大的满足感。和苏晴共事,如同两台精密仪器对接,损耗极低,产出极高。他甚至偶尔会恍惚觉得,这种高度秩序化、目标明确的环境,才是他精神上的“舒适区”。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他拿出来看了一眼。是林夕发来的消息,一张她刚完成的漫画扉页草稿,色彩明快,主角是一个穿着白大褂、表情却有点滑稽的q版医生,旁边配文:“熬夜赶稿的陆医生,是否也在想念他的漫画家?”后面跟了个吐舌头的小表情。
消息发送时间是四小时前。北京时间应该是……凌晨三四点。她又熬夜了。
陆景深的指尖在屏幕上方停顿了片刻。一丝细微的、混杂着心疼和无奈的情绪掠过心头。他快速回复:【画得很好。但熬夜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影响免疫系统和认知功能。建议立即休息。】回复完,他下意识地长按图片,点击了保存。
“是国内的朋友?”苏晴的声音在一旁响起,语气平淡,听不出什么情绪。
陆景深收起手机,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向苏晴,语气清晰而肯定,没有任何犹豫或遮掩:“不是朋友。是我女朋友,林夕。她是一位漫画家。”
他特意强调了“女朋友”三个字,像是在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也像是在无形中划定一条清晰的界限。这句话说完,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定感,仿佛在陌生的环境里,再次确认了自己的坐标。
苏晴的眉梢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点了点头,语气依旧专业而疏离:“漫画家?很特别的职业。异地维系,需要极高的情绪价值和沟通成本,尤其是双方事业都在上升期的时候。”她的话像一句冷静的旁观者陈述,不带评判,却精准地指出了客观存在的挑战。
“嗯。我们有我们的沟通方式。”陆景深的回答简短而克制,没有展开的意图。他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心底却因为刚才那句明确的宣告,而驱散了因高效协作带来的那一丝微妙的、不切实际的恍惚感。苏晴是优秀的伙伴,但林夕,是他选择的、需要跨越时区去维系的终点。这一点,他的逻辑系统从未混淆。
与此同时,bJ已是午后。林夕刚结束和一个难缠的甲方沟通,身心俱疲地回到工作室。远远地,就看到周屿等在她的工作室门口,手里提着一个保温袋,年轻帅气的脸上洋溢着毫不掩饰的热情笑容。
“林夕姐!猜你今天肯定又忙得没空吃饭,我带了学校门口那家你超爱的海南鸡饭!”他挥着手,声音洪亮,引得路过的人侧目。
林夕心里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又有些被关心的暖意。她走过去,打开门,语气尽量平和:“周屿,谢谢你,但其实你不用特意给我送饭的,太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周屿熟门熟路地跟进来,把饭盒放在小餐桌上,眼神亮晶晶地看着她,“看你好好吃饭,我就开心!而且我今天训练结束得早,顺路嘛!”
林夕看着他那张毫无阴霾、充满真诚的脸,实在不忍心说重话。她坐下,打开饭盒,饭菜还温热着。“真的谢谢你,周屿。”她顿了顿,觉得有必要再次明确一下界限,便用闲聊般的语气,看似随意地提起:“说起来,这海南鸡饭让我想起以前我画那个《心术日记》系列的时候,里面那个总是一本正经挑刺的‘陆医生’原型,就是我男朋友。他那时候也总念叨我吃饭不规律,虽然方式比你直接多了,通常是甩过来一篇关于胃黏膜损伤的论文链接。”她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眼神里带着一丝温暖的怀念。
周屿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努力扬起,但眼神明显黯淡了几分,声音也低了些:“哦……是、是嘛。陆医生……听起来很厉害。”他低下头,扒拉着自己带来的那份饭,不再像刚才那样叽叽喳喳。
林夕看在眼里,心里有些歉意,但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她希望周屿能明白,她的感激仅限于朋友和前辈对后辈的关心,她的心里,早已有了一个虽然遥远、却无比重要的人。
吃完饭,周屿收拾好饭盒,起身告辞。走到门口,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回头问道:“林夕姐,周末有个超棒的沉浸式艺术展,听说特效绝了,你要不要……一起去放松一下?”他的眼神里带着最后的期待。
林夕温和但坚定地摇了摇头,微笑着说:“谢谢你的邀请,周屿。不过这周末不行,我约了人要视频,而且稿子也赶得紧。你找同学一起去玩吧,玩得开心点。”
周屿眼里的光彻底熄灭了,他勉强笑了笑:“好吧,那……林夕姐你忙,我先走了。”说完,有些落寞地转身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楼梯口,林夕轻轻关上门,背靠着门板,长长舒了一口气。维持明确的边界感,有时会显得不近人情,但她知道,这是对周屿的负责,更是对远在波士顿的陆景深的尊重。
她拿起手机,看到陆景深几个小时前那条带着“医嘱”的回复,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回复道:【遵命,陆医生!刚吃完‘外卖小哥’投喂的爱心午餐(备注:已明确告知其此爱心接收者有主)。你那边凌晨了吧?数据整理完就赶紧休息!】
消息发出去,她想象着陆景深看到“有主”两个字时可能出现的、那种微微蹙眉又无可奈何的表情,心情莫名好了起来。
周末,林夕如约和陆景深视频。信号有些延迟,屏幕里的他看起来有些疲惫,但眼神在看到她时,明显柔和了许多。他们聊着各自一周的工作,琐碎的日常,避开了一些可能引发不安的话题。当林夕提到周屿送饭和邀请看展,并说明自己已明确拒绝时,陆景深在屏幕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推了推眼镜,语气是一贯的平静,但仔细听,似乎带着一丝极难察觉的…满意?
“嗯。保持距离是理性选择。过度频繁的非必要社交会挤占核心任务的资源配比。”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你处理得很好。”
这句看似客观的评价,让林夕心里甜丝丝的。她明白,这已经是他能表达的、最大程度的在意和赞许了。
视频结束后,林夕望着窗外bJ的夜景,心中虽然仍有思念的酸涩,却更多了一份踏实。周屿的阳光很好,但陆景深那份沉默而深沉的承诺,才是她心底最稳固的锚点,让她在纷扰的世界里,清晰地知道自己心的方向。而大洋彼岸的陆景深,在结束通话后,看着手机屏保上林夕笑得没心没肺的照片,之前因苏晴的高效协作而产生的那一丝微妙的恍惚感,彻底烟消云散。
清晰的边界,是他们给予彼此跨越重洋的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考验依然存在,但他们的船,锚点牢固,航向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