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铺面的日常运营,主要落在了石根肩上。
起初,陈山河还有些不放心。石根毕竟才十七八岁,性子又闷,让他独自看店、接待形形色色的城里人,能行吗?
但人手实在紧张。作坊那边离不开王老蔫,郑怀古更不可能去站柜台。陈山河自己需要统筹全局,不可能天天守在县城。
“石根,这铺子,你先盯着。”陈山河把钥匙交给石根,语气郑重,“主要是看门,打扫卫生,有人来问,你就把咱们的样品介绍清楚,价格都写在单子上。拿不准的事,记下来,等我来了处理。记住,态度要好,实在不行就说老板不在,别跟人起争执。”
石根接过钥匙,手有点抖,嘴唇抿得紧紧的,用力点了点头:“山河哥,俺……俺知道了。”
头几天,石根确实有些手足无措。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铺子,听着外面陌生的车马声,心里发慌。偶尔有顾客进来,他紧张得说话都结巴,脸涨得通红。
但他有个优点,就是记性好,肯下功夫。陈山河交代的价格、尺寸、木材特性,他背得滚瓜烂熟。没人来的时候,他就拿着抹布,一遍遍地擦拭家具,把每件样品的优点和细节都记在心里。
一次,一个穿着体面的中年妇女来店里,想给儿子新房订张书桌。她问得很细,什么木材防潮、哪种漆面耐磨、抽屉滑轨顺不顺畅……石根一开始答得磕磕绊绊,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想起陈山河教过的话,结合实物,一条条解释清楚,还主动介绍了服务队可以定制的优势。
那妇女见这乡下小伙虽然腼腆,但说话实在,对产品熟悉,态度也诚恳,反而多了几分信任,当场就下了订金。
这笔生意,给了石根极大的信心。他渐渐发现,只要自己懂产品、态度好,城里人也不是那么难打交道。
陈山河每隔两三天来一趟,检查账目,处理订单,也观察石根的表现。看到石根从最初的慌乱到渐渐沉稳,心里暗暗点头。他开始有意识地教石根更多东西:如何识别不同客户的需求,如何报价和谈判,如何处理简单的售后问题。
石根学得如饥似渴。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把陈山河说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晚上守店时,他就着昏暗的灯光,看陈山河带来的产品图册和简单的营销书籍(陈山河托人从南方买的),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
几个月下来,石根像变了个人。虽然话还是不多,但眼神里多了自信和沉稳。他能独立接待大部分客户,准确传达订单要求,甚至能根据客户的家庭情况和喜好,推荐合适的家具款式。铺面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账目也记得清清楚楚。
一天,陈山河来店里,正碰上一个老主顾——悦来饭店的刘采购来订一批新包厢的椅子。石根正不卑不亢地跟刘采购谈着价格和交货时间,条理清晰,分寸得当。
陈山河没有打扰,站在门口听了一会儿,心里满是欣慰。这小子,出息了!
等刘采购走后,陈山河拍拍石根的肩膀:“行啊,石根,现在能独当一面了!”
石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山河哥教得好。”
“光我教不行,得你自己肯学。”陈山河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小伙子,心里有了新的打算。作坊那边,王老蔫年纪大了,主要负责技术把关和带新人;石根年轻,脑子活,学东西快,放在县城铺面锻炼,将来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他甚至开始教石根一些简单的管理知识,比如库存管理、成本核算。石根虽然学得吃力,但格外认真。
李杏枝偶尔来店里,看到石根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也替他高兴。她悄悄对陈山河说:“石根这孩子,真不错,踏实肯干,以后能帮你大忙。”
陈山河点点头。他知道,一个成功的企业,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团队,需要培养人才。石根的成长,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农村少年,正在县城这个小小的舞台上,迅速成长为一名称职的销售和管理者。他的成长,也预示着陈山河的生意,将步入更加规范和专业化的轨道。逆袭的路上,不仅需要领头羊的魄力,更需要团队的力量。石根,正是这支团队中,冉冉升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