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公回宫的时候,手里带了不少东西。
“陛下,这些都是小乡君送的。”
见到皇帝,魏公公献宝似的把食盒一一打开,“陛下看,这些都是由青微草做成的吃食,您要不要尝一尝?”
元隆帝拿奏折的手一顿,“成功了?”
“成功了,小乡君目前还在研究别的做法呢。”
元隆帝放下奏折,走了下来。
入目的东西,全是温柔的浅绿色,心情莫名舒畅,“羲和真是个宝藏。”
语气,带着浓郁的赞赏。
盘中的糕点,透明而色泽浅碧,盘子的边缘勾勒的叶子,只有寥寥数笔,却让普通的蒸糕升级到了一个高度。
娴静温柔的画面,让元隆帝不禁想起皇后,“去中宫。”
夏日炎炎,元隆帝走在宫道上,感觉身上快要着火了。
中宫摆着冰盆,元隆帝一进来,便感受到了一股凉意。
抬眸一看,只见谢皇后坐在躺椅上,一手撑着额头,闭目休憩。
魏公公见状,手脚不自觉的放轻。
郑嬷嬷见皇帝来了,无声行礼之后,便同魏公公把东西放入冰鉴之中。
一刻钟后,谢皇后缓缓睁开眼睛,看到元隆帝,声音慵懒道,“陛下,本宫想吃荔枝了。”
元隆帝喊道,“荔枝。”
宫女连忙取出冰鉴里的荔枝,摆放至皇后面前,并为其剥皮。
“羲和成功用青微草做成吃食,朕拿过来与你同享。”
“这么快?”谢皇后来了精神,“等她忙完,本宫便邀她入宫,研制外面的花草。”
“皇后想当然了。”
“嗯?”谢皇后一脸问号的看了过来,“陛下何意?”
元隆帝笑道,“这沈家明珠,是个财迷,请她干活,没好处吊着可不行。”
“本宫不会亏待她便是。”谢皇后看向糕点,“这是什么?”
“回娘娘,这是蒸糕,小乡君给它取名为青玉糕。”
“好名字。”
谢皇后夹了一块蒸糕,小口品尝后,评价道,“还不错,陛下也尝尝。”
元隆帝不是很喜欢吃甜食,便尝了旁边的鸡蛋炒粉条。
“味道尚可!”
“陛下,这是炒绿粉。”话落,魏公公又指向一旁的碟子,“这是团子,里面放了肉馅,吃起来有点像包子。
这是煎饼,三伏天的时候,可存放三天,入秋之后,可放至六七天。”
这皇后撕下一小块煎饼,品尝之后问道,“工序如何?”
“只需将绿粉加水搅拌,锅中刷油便可开始煎饼。”
谢皇后点点头,“如此说来,做法并不复杂。”
“是不复杂,而是难在如何处理青微草的寒性和毒性。”
顿了顿,魏公公补充道,“娘娘,小乡君说,绿粉可当白面使用,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米面,但当赈灾物资,军需,或者是百姓们自己囤着,也是极好的,只是……”
说及此,魏公公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魏公公看了一眼元隆帝,“老奴让乡君先留着方子,她却向老奴哭穷,还问陛下有没有奖赏。”
元隆帝以为是什么大事,原来是讨厌奖赏。
想到上次,明珠被人冤枉之时,委屈巴巴的模样,不禁笑了起来,“那便先赏她一百金零花吧,待事情定下后,再厚赏。”
“陛下,一百金是不是太少了?”谢皇后开口。
元隆帝反问,“一百金很少吗?”
“不少,但也不多,随便买个首饰便没了。”谢皇后看着元隆帝,“比起陛下赏别人的,这一百金显得有些寒酸了。”
元隆帝绝不承认自己小气,“羲和还小呢。”
“那陛下便是在欺负人了!”
“……”
“羲和是玉衡道君亲传弟子,本事应该不止这些,她哭穷,是真的哭穷吗?”谢皇后语气嫌弃,“陛下向来大方,怎么到了羲和这里,便抠搜起来了?”
魏公公恨不得自己聋了。
敢这般对陛下说话的,这天底下也就皇后娘娘一人了。
要命的是,陛下一点生气的迹象都没有,只是神色有些不自然。
“皇后觉得,朕该赏什么合适?”
“羲和出身农家,赏字画玉器,不如赏些金银或田地来得实用。”谢皇后建议道。
“那便先赏两百金吧,待她回津西,朕再厚赏。”
魏公公听言,觉得自己有必要说两句,“陛下,两百金怕是不够。”
元隆帝看了过来。
魏公公道,“陛下,小乡君说,青瓶文风凋敝,人才稀缺,便是书肆也没几家,她想在京城购置几车书籍,给家里的哥哥和学堂使用。
老奴五月去津西传旨的时候,沈家学堂已经开始挖地基了,秋收过后,便对外招收学生。
沈家为了读书,努力了数代,沈进士和沈秀才不希望学堂的学生,只知四书五经,不知山川河流,城池疆域,人间百态。
农家子弟生来贫寒,不能像富家公子那般出门游历,见多识广,他们只能多读书,读各种不同的书,在书中领略不同的事与物,开拓心胸和眼界。
只是,书籍对贫家子弟来说,是奢侈的。
如沈家,努力了数代,到了沈青山一辈才出一个秀才。
而沈青山能够入京赶考,还是羲和乡君在山中发现了千金菇,才有盘缠入京。
陛下,小乡君购置书籍,也是用心良苦啊。”
元隆帝却说,“你处处替羲和说话,可是她许了你什么好处?”
“老奴冤啊!”魏公公连忙下跪,“羲和乡君爱国爱民,老奴见她为津西教化一事烦恼,忍不住多说两句,并非收了好处,还望陛下明查。”
元隆帝轻哼,“你们倒是护着她。”
“她值得!”谢皇后喝着冰露,“陛下,羲和现在还小,过两年,她经历得多了,你在这般抠搜,怕是会请不动她的。”
“她敢?”
谢皇后笑了,“高祖力保血脉,留下传承,无非是想有朝一日,血脉后辈能够横渡东海,进入蓬莱之地。
可高祖已离开蓬莱多年,后辈血脉稀薄,想进蓬莱认祖归宗怕是不易。
而羲和,是玉衡道君的亲传弟子,蓬莱那边肯定知晓。”
元隆帝懂了。
高祖一脉,想在蓬莱认祖归宗,还需羲和从中引荐。
“皇后,并非朕小气,而是担心沈家骤然富贵,佐了心性。”
“陛下说什么,便是什么吧!”
元隆帝顿时一噎。
魏公公见皇帝吃瘪,忍不住偷笑。
哪知,他刚笑,便接到了元隆帝的刀眼,只好连忙收敛笑容。
“沈家大家郎可是连中三元,是凌江府唯一的三元秀才?”元隆帝转移话题。
“是的。”魏公公脸上带着笑意,“那沈长枫,老奴见过,长的是一表人才。”
似乎想起什么,魏公公又道,“当初,帝师还曾给他们写了举荐信呢,如今看来,怕是用不上了。
听小乡君所说,沈家大郎这会儿,应该是在府学求学了,两年后会参加乡试。”
元隆帝沉吟片刻,“明日,你走一趟藏书楼,让管事挑三百本书籍出来,另送与羲和吧。”
书肆的书籍,未必什么都有。
藏书阁却不一样,聚集天下所有的书籍。
元隆帝的打算,明珠不得而知,此刻她在灶房里,继续研究新品种。
可惜,她在美食一道,实在没什么天分,只能靠嘴巴指挥。
好在厨娘给力,明珠说的,她都能很快理解,并付出相应的行动。
“乡君,林家姐弟问,明天是否送来三车?”
明珠抬头,“不用。”
“那奴婢这就去回复他们。”
丫鬟正要转身的时候,被明珠叫住了,“等等!”
丫鬟停下脚步,看着明珠,等待下文。
“告诉她们姐弟,明天不用送来了。”
“乡君,以后都不用青微草了是吗?”丫鬟问,“还是先暂停两天?”
“本乡君另有打算,你告诉他们姐弟,先把摘取的青微草洗净等着,过两天会有人联系他们。”
“是!”
丫鬟走后,红英和碧青,还有路女官纷纷看了过来。
“路女官,明日你同洪大人去稻花村找村长,寻一块空地,搭一个简棚!”明珠下达指令。
路女官问道,“乡君想要什么样的,是需要靠近水源,还是地势平整地方宽敞就行?”
“要求地势平坦宽敞,靠近水源!”
“奴婢这就去找洪大人。”
明珠继续,“碧青,准备木桶和大锅等用具,明日拉去稻花村。”
“绿豆粉好似没有了,奴婢这就出去买。”
碧青离开后,红英看着明珠,“乡君,奴婢呢,奴婢做什么?”
“你明日去一趟皇庄,让他们拉两车万牲草去稻花村,另外……”明珠停顿了一会,“晚饭过后,我给你一份名单,你按照名单安排送东西。”
翌日一早,大家各自忙碌。
红英看到名单上的人名和府邸,丝毫不敢怠慢,亲自盯着,反复强调和确认无误后,才让丫鬟提着东西出门。
这天早上,帝师府,瑞王府,谢国公府,潘府,胡尚书府,还有吴府,同时收到一份青玉糕、一份荷花团子、一份千层煎饼、一份绿粉,一份干粉条,一份鲜花饼。
六份吃食中,有五份是青微草做的,另一份是明珠从家里带来的。
各家收到东西的时候,反应不一。
其中,帝师府的反应最为正常。
房门一听是羲和乡君送的,二话不说便提着东西去了书房。
门口的随侍接过东西,敲门而入,“老爷,羲和乡君送来吃食,说是青微草研制而成的,请您尝尝鲜!”
书房中,镜渊子正在作画。
随侍不等主人发话,便把食盒里的吃食放到茶几上。
镜渊子闻到香味,不禁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身看了过来。
茶几上,摆放着六样小食,每一样他都不曾见过。
“都是青微草研制出来的吃食?”
“这个不是。”随侍指着鲜花饼,“这是羲和乡君从家里带来的,这五样是青微草做的。”
说着,递出一张折叠的纸条,“老爷,这是压在食盒里的。”
镜渊子接过书信,见上面是吃食的介绍,不禁开怀一笑,“小丫头倒是有几把刷子。”
青玉糕的味道,如信上所言,软弹甜糯。
至于其他的,镜渊子没动,因为他牙口没那么好。
“老爷,可是不好吃?”随侍见他未动,不由得问道。
“青玉糕不错,其他的,由年轻人来尝吧,我年纪大了,牙口不好。”
然后提笔写下糕点二字,“请他们过来作诗吧,谁做的好,便赠他一份。”
帝师府上的公子们接到消息,纷纷涌来书房。
相对于帝师府的赏光,胡府却是另一种情况。
“羲和乡君送来的?”
胡府当家夫人聂氏,看着提东西而来的房门,问道。
“那人自称是长安街别院,羲和乡君的丫鬟,说是青微草研制成功,特意送来与小姐尝尝鲜的。”
聂氏看着食盒里的东西,“青微草不仅贱还有毒,我堂堂尚书府,岂可与贫民同食一物,丢出去喂狗吧。”
语气冷淡,没有刻意的盛气凌人,却把嫌弃和轻视的情绪,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
房门欲要提东西走的时候,发现食盒里压着纸条。
“夫人,有书信!”
聂氏一看,除了吃食的介绍,还有邀请胡珊珊去南城野炊的信息时,语气冷漠。
“一个乡野村姑,因为走了狗屎运,得了陛下赐封,便妄图攀附我尚书府,实在是可笑!”
精心准备的吃食,被无情的喂了狗。
那鲜花饼和青玉糕,还是房门见可惜,偷偷尝了两口,才没有全部白费。
那封信,被聂氏用茶水冲泡,没能送到胡珊珊的手中。
如若说胡府对明珠送来的东西,不屑一顾,那么瑞王府则是不敢怠慢。
“阿晋,小乡君邀你去南城野炊,你去还是不去?”老瑞王问道。
“师叔祖都开金口了,作为小辈,岂有不去之理。”南荣晋指着手上的秘籍,“传承一事,还得靠师叔祖指点呢。”
说起这个,瑞王便纳闷,“别人的秘籍都是大庆字体,怎么到你就是上古铭文呢?”
“父王,你这话说早了,太子和十三公主,十五公主,还有十七公主,至今还未出地宫呢,也许他们的传承也是上古铭文呢?”